第七十一章 田园生活 2

目录:崇祯:十八路反军有我一支| 作者:错刀如何| 类别:历史军事

    一身风雪,来的自然是昌平县县令卢象升,后面跟的是陕西庆阳府合水县县令蒋宏臣,湖广武昌府加鱼县县令孙宁毅和四川侯宁府巴州县刘况。原来的县令,经过了卢象升提名,内阁签批,成了昌平县的县丞。

    “臣卢象升…………”

    没等到卢象升说完,朱由检唉声叹气的放下了筷子。“去找王承恩身寻常的衣服。过来吃一点,朕等着你们。”穿着朝服就要有朝服的礼仪,这一点朱由检也不太愿意随随便便的。

    很快,四个人就又出现在了朱由检的餐桌上。

    “这是朕的家宴,就不让皇后、五娘和王大伴回避了。朕这次过来没带太多的人,你们自己照顾自己,放开吃。”说罢,自己先开始帮着皇后和五娘涮肉吃。

    卢象升跟皇帝时间长了倒也不拘泥,照着皇帝的吃法,一筷子下去就不再说话,伸进火锅里面狂捞。

    庆阳的县令蒋宏臣是个一头白发的老头,朱由检现在不太用外貌去研判古人的年龄,关键是营养和环境差异太大,同样都是三十二岁,把周延儒和满桂放在一起,你都觉得周延儒可以叫满桂爸爸。蒋宏臣可能是因为原本甘肃那一片的风沙大,环境清苦,一双手青筋鼓胀,干巴的像枯树叉子。

    湖广武昌府加鱼县县令孙宁毅和四川侯宁府巴州县刘况差不多,都是万历晚年的进士,算是差不多的同年。有趣的是,去加鱼县的孙宁毅是四川人,去巴州的刘况却是湖广人,也算是互相在对方的家乡做父母官。

    这是朱由检国家行政学院的模型和试验点。

    大明说起来两京十三省无数的藩王、勋贵、官员、吏员和士人,但是真真和老百姓打交道的却是这些一千五百一十四个县的父母官。

    剥皮的太守灭门的县令。

    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根本就见不到府州的官员,终其一生最大也只会和县里打交道。无论是民生、农业、命案、收税还是劳役,都基本上是县令一言而决。

    大明中期之前,县令的横向流动和纵向流动还都是正常的,也严格的遵守着不在家乡做官的规矩和原则。

    可是从万历朝开始,这个帝国最大的根基文官系统开始崩溃。头部的文官集团无限的膨胀、内部姻亲、子弟和师生开始占据了所有的官位,导致上升系统崩坏。结果是什么?下层的县令在这一岗位待得时间越来越长。到了崇祯朝,有些县令甚至做到终生不更换的程度。

    于是,这些县令加上本县的富豪,形成了每一个县的上层豪门家族。

    于是,皇帝不管多么的明智,内阁不管多么精心,六部不管多么负责,这些都不会落在大明朝的老百姓头上。

    黄金时代,县令是朝廷的皮肤,接触百姓反应温暖冰凉。

    可是到了黑铁时代,县令就成了一张不透气的塑料,将百姓和朝廷分割开来。

    朱由检一边想,一边还做出好丈夫的模样,给皇后夹菜。好几次都把生姜当做肉片夹到了皇后和五娘的碗里面。获得了几个白眼之后,皇后推开了他,让他专注于他自己就好。

    王承恩干脆就没有吃,等于坐在桌子上给大家服务。

    三位县令开始还有些拘泥,后来受卢象升的感染,也开始表面上恢复了正常。和皇帝、皇后坐在一张桌子上用餐,搁在过去是一辈子的荣耀。可是却在卢象升这几天自觉不自觉的宣讲下,他们似乎也建立起了天下兴亡,就看我辈的使命感。

    要做天下大不同的事情,上面就得有一个大不同的皇帝。通过一桌子用饭的这种行为,朱由检又一次强化了这种感觉。

    你们要相信卢象升,他说的都是真的。你们看,朕就是这么与众不同,又符合你们对圣明天子的想象的一个皇帝。

    那些建议什么君主立宪制、什么共和制的,什么打破文官体制就靠着李自成、努尔哈赤就能天下太平的就是做梦。别说一个国家了,就算是一个超过 100 个人的公司企业,没有一套成熟的技术和管理中层,光是凭借着几个创始人就能成就百年基业的就是胡扯,就是宣传套路。

    只不过这些人被忽视了而已,朱由检知道自己不能忽视这些人。

    五个,朱由检在崇祯元年春耕来临之前需要开拓出来五个示范县。这次他叫来的这几位都很有用意,基本上都围绕在陕北和关中的周围。

    明年就需要接受陕西大旱的消息了。即使是重生者,朱由检面对天灾也毫无办法。后世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做梦,那是建立在高度的认同和自豪感的前提下的,现在能做的无非是让流民少一点,死的少一点而已。

    更多的是让着五个县成为朱由检新政的验证者,示范者和星星火种。

    吃得快也就结束得早,很快卢象升就放在了筷子。其他三个人还是生疏一些,看着卢象升结束了,也就跟着结束了。

    “多谢陛下,臣今个算是在陛下这里吃了一顿饱饭。”

    朱由检敲敲锅,指着那三个人说:“没吃饱的就继续吃。孙宁毅是吧,你刚才丢进锅里面的还没捞起来呢,别再朕前面做样子。五娘,去给卢大人端一杯清茶。”

    这就过了吧。

    朱由检这个做派有点吓坏卢象升了。就算是收养的,怎么说人家也是公主呢。

    朱由检纯粹就是后世的习惯,没在意:“朕不是给你小小的昌平县拨付了一万石的粮食和两万石杂粮么?怎么还这么克扣自己?”

    “回陛下,哪个是臣用来钓鱼的鱼饵,怎舍得现在就用。”

    “臣把粮食结结实实的摆在了县衙的后面,每天基本上就靠着臣化缘来的和农户自己家的过生活,储备的粮食一颗也没有动。每天到山上上工的时候,大家路远的,都回过来绕一圈。”

    朱由检明白,现在的这个时令的县衙和农户都不是最缺粮食的时候,到了明年开春后,才是青黄不接的时节。要是那个时候再遇见大旱大涝,这些县衙储备的粮食就真成了救命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