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以吴为援

目录:三国:汉中祖| 作者:周府| 类别:历史军事

    刘禅收敛神情,回到御榻,望着诸葛亮,从容问道:“相父,不知可有外援?”

    诸葛亮沉吟片刻,说道:“臣与孟子度(孟达字)有书信来往。自从曹丕病故,子度在曹魏并不如意, 有回国之念。或许可为外援。”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议论纷纷。孟达是季汉叛逃曹魏官职最大一人,而且是带东三郡归降,对大汉造成的影响颇深。

    东三郡是指上庸郡、房陵郡、西城郡。东三郡皆是当初汉中东部三县,因靠近前线由县升格为郡。东三郡虽然地处偏远,但是其战略位置非常重要。若对大汉而言,只是割据益州的话,东三郡价值不大,但是有兴复之意,则是相当重要。

    东三郡的南边是益州的巴东、巴西二郡。因此,如果上庸三郡被曹魏占据的话,那么,这将对蜀汉造成一定的威胁。另外东三郡北边是关中,西边则是汉中。沔水(汉水)从汉中经流向东三郡,汉中顺流而下则可抵达东三郡,是故大汉对其支援相对便捷。

    经过孟达叛逃后,原本汉中可向西、东、北三面出击,但现在唯有北上、西出二路。

    刘禅则是不由踱步起来。在刘禅的北伐计划中,诸葛亮西出陇右,黄权作疑兵出褒斜道, 东吴为外援。

    孟达此人,刘禅一直心中有些不喜。

    孟达与法正、李严三人为友,老刘入蜀后,对三人十分器重,孟达也忠心相报。但先是攻伐东三郡时, 手下士卒杀害诸葛亮姐夫蒯祺, 而且随后出现刘封欺压孟达一事,而且又因不出兵救援关羽,导致关羽身死。诸多原因之下,孟达遂叛逃至曹魏。

    “相父以为如何?”刘禅停下脚踱步,皱眉而问诸葛亮。

    “臣以为可也,孟子度若能起兵相助,魏国则不疑我大汉北伐目的。”诸葛亮拱手答道。

    “李卿以为如何?”刘禅又把目光投向李严,问道。

    旁观众人许久的李严闻言后,拱手看向站在阶上的刘禅,沉声道:“国家,子度若能携东三郡归附,则汉中东翼无忧也。况且子度亦有乐毅之量,归附大汉,则对汉兴复有益。”

    当然李严也抱有私心,如果孟达回国,以他与自己的关系在大汉朝廷的话语权必然能够扩大。

    闻言后,刘禅还是继续踱步,心思不定, 历史上孟达举兵,被司马懿迅速所败,根本没有发挥用处。如果以他为外援还是不够稳定,还是必须以东吴出兵为外援。

    刘禅又念及第一次北伐,事关季汉国运,成则破局成功,有机会一统天下;败则被困蜀地,所做一切化为泡影。

    此时原本看戏的刘琰,站出愤然说道:“国家,孟达小子,昔事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如何能为外援。”

    刘禅停下踏步,闻声望去,却见面露愤色的刘琰。刘禅顿时无语,国事安能如此简单对待。

    刘禅准备出言呵斥时,顿时收敛心情,刘琰此言虽然不符合政治,但却符合常人所思。

    此时的刘禅反而静下心来,思索其间利弊。殿中顿时陷入寂寞,众人等候刘禅发言。

    刘禅倒不是不想接纳孟达,而是思索如何能将孟达此事,大汉能在其中取利。而且自己也必须表达出,自己对孟达接纳之心。

    刘禅停下脚步,跪坐御榻,心中定计,沉声说道:“卫尉不知孟子度叛逃事情原委,今后子度叛逃一事不可再谈。”

    顿了顿,刘禅看向诸葛亮说道:“子度归国所忧之事,相父与李卿书信相劝,朕亦会写信与子度。”

    “至于以子度为外援一事,朕以为子度兵少恐怕不能以助我大汉北伐。是故朕欲遣使出使东吴,望吴王孙权出兵相助我大汉。”刘禅继续说道。

    闻言诸葛亮面露难色。能让东吴出兵相助最好不过,但以孙权无利不起早性格,恐难说服其出兵。即使说服成功,孙权恐怕也只会出动小股部队应付了事。

    诸葛亮思虑半晌,拱手说道:“国家,吴王若能出兵恐怕也是骚扰曹魏边境,难以调动其中军(洛阳禁军)出动。对我大汉出兵陇右帮助不大,甚至不如子度举兵相应。子度虽兵少,但其近在魏国腋下。”

    刘禅没有回答诸葛亮所言,而是淡淡笑问:“诸位可知孙权近些年所思何物?”

    众人又是困惑不解,唯有诸葛亮、邓芝二人若有所思。

    刘禅嘴角上扬,眼神明亮而深邃地将目光投向邓芝,缓缓说道:“邓卿出使东吴数次,可知吴王所思何物。”

    邓芝捏须沉吟,隐约间知道何物,但始终琢磨不透,只差一步顿悟。

    “邓卿,今年是东吴黄武几年?”刘禅淡淡说道。

    犹如一道惊雷闪过,邓芝突然明白,拱手说道:“孙权近年所思不过称帝一事。”

    诸葛亮面露惊讶,猛然抬头望向刘禅,作为经常写信给陆逊、诸葛瑾的诸葛亮,了解东吴政治格局,同样也了解孙权需要称帝缺乏法理。

    曹丕称帝是由汉献帝禅让;刘备称帝乃是自己为汉室宗亲,光复汉室自然有责;而孙权是汉臣为身份占据江东,后是魏臣身份占据荆、扬、交三州之地,孙权自然没有法理称帝。

    邓芝此言落,结合刘禅之前言语,众人皆知刘禅是何心思,满殿寂然。

    众人忍不住瞧向一脸平静的大汉天子,但看不出深浅,随后又将目光移向诸葛亮,但诸葛亮此时已经将神情收敛起来,众人不知何意。

    此议,在此之前,可是一点风声都没透露过。对此,群臣对此表情不一,陷入沉默,大家都不太敢对刘禅欲让孙权称帝之事,发表意见。

    诸葛亮不发表言语,则是考虑刘禅提议是否可行,作为优秀政治家的他,早已经将这些释怀。大义之事,永远都只是锦上添花之物。

    但刘琰却最先坐不住,不管如何,他不能让刘禅肆意乱来,起身直接道:“国家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