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臧对参政司报上来的两套方案都很认可,他很赞同陈绳武的意见,攻占海坛确实不必急于一时。
对于失去福建水师的伪清来说,海坛包括福建沿海的其他岛屿都成了鸡肋。
失去制海权后,想要守住这些地方实在困难,派兵驻守的话浪费兵力不说,就算守住意义也不大, 可要白白放弃拱手让给郑逆又觉得可惜。
但郑克臧清楚,按伪清的脑回路,最后是一定会放弃这些岛屿,将兵力龟缩到内陆的。
他思索片刻觉得这两个方案并不冲突,但就在他准备批准两个方案并行的时候,工官李景求见并给郑克臧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东宁的火药不够了, 或者更直接点说是制作火药的火硝不够了。
经过澎湖海战和平番之战,大量的武器装备损毁大量的军用物资其中就包括火药消耗在战场上。
军械司上下夜以继日加紧打造, 总算避免了军械不足的状况。
可火药的重要原材料火硝的储备经过两次大战消耗,已经所剩不多了。
根据李景的预计,刨除掉各军现在常备的标准火药量,剩余的火药恐怕只够支撑一次中等规模的作战,短时间内难以再支持大战。
郑克臧闻言立马放弃了两个方案并行的想法,权衡一番后,决定还是先攻泉州,海坛不用着急。
在郑克臧的印象里东宁的火药充足,硝石的生产问题便一直没在他心中排上日程,直到两次大战后将东宁硝生产不足的弱势暴出来。
在这个时代火硝的主要来源有二,一是硝石矿,但这点可以忽略了,中国唯一有硝石矿的地方在新疆,东宁是没有的。
二便是土法收集火硝,古代中国硝收集成规模的有三处,分别是蜀中川硝,山西盐硝, 山东土硝。
具体工艺便是将出硝的土(包括土墙),集中放入缸内,水浸一宿后,其中的杂物浮于水面上。
将这些杂物舀出入釜,注水煎炼,消化水干,倾倒器內,经过一宿,即结成硝。
这是中国古代最普遍的火硝提炼办法,也是东宁现在的制硝办法。
除此之外在这个时代还有一种制取办法,只不过这个方法更加有味道点,便是将排泄物聚集在一起,通过有机硝化反应生成硝土,最终提取硝,被称为堆肥法,英国目前就在使用这种方法。
堆肥法和土法这两种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其实是一样的。
中国出硝的材料除了四川某些天然山洞中表面会有天然的硝以外,其他各地基本都是收集马厩、猪圈、厕所的土墙和附近泥土提取硝。
唯一的区别就是生产方式的规模化问题,其实郑克臧也不理解, 按说这些产硝的地方都很明显啊, 怎么古人没有将其与排泄物联系在一起呢。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层纸, 却让英国对他们的制硝方法高度的保密,将其作为王室的专利,秘而不宣。
但说到底两者之间的区别实际上就是一个主动地将排泄物聚集实现了规模化,另一个被动地分散去排泄物的地方进行收集。
前者效率无疑要高上很多,产量也更稳定。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硝化反应主要是由硝化细菌来完成的,而硝化细菌主要存在于食草动物的排泄物中,故而单纯的食草动物如马的排泄物比杂食动物如人的排泄物中硝化细菌含量更高。
中国的工匠们对把硝从硝土中提纯出来的方法早已操作了数百年熟悉不已,现在问题就是上述提到的聚集问题。
他将自己的这些想法详细地告知了李景。
“殿下所言便如收集粮种种植粮食和分散在野外采集粮食的区别?”,李景消化了一下郑克臧的话,举了一个不那么恰当的例子。
“你要这么理解也可以,反正总的来说就是要提高污秽物的利用率。”
李景点点头问道:“殿下说的倒是不难理解,东宁和琼州各城中排泄物也是集中收集掩埋的,这些掩埋处都是硝土的重点采集之处。”
郑克臧点点头道:“正是此理,但仅用人的排泄物还是不足。”
李景闻言眼睛一亮道:“殿下是指红头屿马场?”
郑克臧点点头道:“不仅是红头屿的马场,猪粪牛粪都要收集,还有去年从福州买回的蚕种经过繁衍已经很成规模了,蚕也食草为生,其秽物能转化更多的硝土。”
“蚕粪?”,李景明显有些不敢相信。
郑克臧点头肯定,补充道:“切记这硝土万不可被暴雨淋,还怕阳光,不可让日光长晒。”
同时他又想了想,硝化细菌需要充足的养分才能繁衍,不禁继续道:“另外这些硝田撒上秽物之后,还应在收集鱼虾等物,铺洒在上面。”
李景好奇问道:“这又是为何呢?”
郑克臧轻咳一声胡扯遮掩道:“我曾听闻鱼虾尸体中也含有硝石,莫要多问,卿照做便是。”
李景闻言面现犹疑开口道:“若按殿下所言,又需运送鱼虾,又需支棚遮挡了,这可有点麻烦啊。”
“你回去统计下需要多少人手,再在东宁和琼州勘察好地点,到时我把修路的番奴拨出来一部分给你先用。”
李景闻言心中有了底,躬身道:“臣领命,只是按殿下所说,这硝土恐怕并非短时间可得吧,长期无忧,可短期该如何?”
郑克臧摆摆手道:“这不需李卿操心,你将这差事办好就行。”
李景连忙躬身称是,告退离去。
短期内该如何呢?郑克臧沉默起来,要不就找别的国家买,要不就短期内尽量不动刀兵。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郑克臧批准了针对泉州的袭击计划,刚停歇了几个月的东宁战争机器再次转动起来,各项准备稳步进行。
由于是突袭,郑克臧吩咐此次作战只出动神机镇和左武卫镇的三千正兵,由毛兴、裘武二人统帅前往。
另一边水师此次出动大小战船三十艘,由王隆率领突破福建入海口的炮台,沿晋江逆流而上到达指定地点负责接应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