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祸不单行

目录:百物屠| 作者:陈风徐| 类别:其他类型

    薛纪英被她这主意气到了,笑得都连不成话,直哎呦道:“玉怀璧啊玉怀璧,你这脑子,你儿子现在是太子伴读,陛下点名要的人,你给遣送回去,这不就是公然抗旨吗?”

    玉怀璧恍悟,急得气窜眉头,“倒真是麻烦。”

    “不过你也尽可放心,你家罗明现在急症,宫里不会强迫,如今你正好得空好好想想对策,陛下自顾不暇,不会太为难你。”薛纪英看起来是不打算久坐,慢慢整了整衣服。

    玉怀璧点点头,“这事儿我也知道,得,到底不知道该怎么办,眼前儿也就先这样吧,时候也不早了,你要不就回去?”这最后一句话,问的十分俏皮。

    薛纪英一愣,方拧着鼻子道:“是,我这就回去,不劳您大驾相送。”

    说完,她便宽身而起,刚走了没两步,便转头对玉怀璧道:“我都说了你多少次了,房内别挂这幅《九岭逶迤图》,寓意不好。”她颇为嫌弃地啧了一声,才又走出去。

    玉怀璧被她说的忍不住转回头去看,身背后这幅图还是自己从娘家带来的,前些日子才替了那一幅《洛河图》,她居然敢说寓意不好,一想到这她心里头就来气,刚要争辩几句,薛纪英便已经走了出去,看着那略带高傲的背影,玉怀璧终是一笑。

    翌日,罗保朝陈情,皇帝遂准许罗明告假养病。

    事情传开的很快,最先惊动的是长门宫,王皇后如常饮茶,听到这样的消息,不免高兴地多喝了几杯。巧萃伺候周到,惹得王皇后连连吐露心腹。

    “哎呀,什么是祸福相依,什么是机关算尽,我算是明白透了,有的人,有的事儿,不是你制服不了,而是还未到时候。”此时,宫娥们正端上来各类点心。

    巧萃提醒道:“娘娘,奴多嘴一句,罗明如今只是抱病,早晚还是要再回到太子身边的,您何不借这个机会永绝后患?”

    王玉真不是优柔寡断之人,她自然明白巧萃的意思,遂颔首道:“不错,此时陛下忙着尹出云的事儿,罗明这边不上心,既然是急症,暴毙也是常有的事儿,须得找个万无一失的法子。”

    巧萃心生一计,遂低声道:“娘娘,奴有一计。”

    “怎么说?”

    “这不,是地号保医堂去问诊的吗,咱们借云送雨,准保罗明面见阎王。”巧萃阴狠狠地,小银牙咬紧了,巴不得亲手杀了罗明似的。

    王皇后知道她靠得住,只道:“撇干净了咱们,别惹祸上身。”

    “娘娘放心,神鬼不察。”

    一朝花落黄雀尾,委地残红满春心。龙书案上的长蛇镇纸之下压着这句诗,皇帝抄录未完,字迹都有些潦草,看得出心烦意乱。是时,殿中正垂手立着几位大臣,面色都很难看。

    “朕不是问你们该怎么办,而是让你们办定这件事,嘶,朕就不明白了,尹出云哪来的这样的势力,拢兵造反,竟然使得费县和胶县不敢轻举妄动,是不是登州早有这样的军备,他未卜先知,早早就安排了这条后路?”皇帝盘腿坐着,手边是反扣着的一本《澡诗新选》。也说不出他颜色愤怒,只是有些疑惑,他只是不知道,一向被自己视作心头肉的执印金吾将军怎会如此迅速地兵变。

    罗保朝身为敕事监大监,应当表态,但是这件事过于棘手,连他也不能轻易张口表态。皇帝向来不显露喜怒哀乐,此时上面那位心里指不定多愤怒。罗保朝回首低眼,站在他身后的是高爵,三寺统统管司刑寺、太常寺、鸿胪寺,身为大总统的他也是要负责任的。其实今天到场的众人,都是要为此事负责的。

    “官博识,你说。”皇帝的眼神最终落在了京兆尹官博识身上。

    他统摄东都百事,执四门令,有卫城戍宫之职,此次放走了尹出云,其罪难逃。官博识从容镇定地回禀道:“陛下明察,登州兵储一事已交由费县查证,臣有渎职之罪,不敢妄言,还望陛下天赦。”

    “赦。”皇帝抬手而罢。

    “自尤济事一党事发以来,牵连诸君不计其数,或殃及家门,或延罪邻舍,文武大臣无不战战兢兢,为正国法魏令,当须如此,然并未波及到尹氏,尹氏娘娘在宫中尚且抚养着公主,执印金吾将军又位列十将之中,光耀显赫,陛下是否想过,他为什么反的这么突然?”官博识说了几句违逆的话,皇帝面色有些不好看了。

    “朕问的就是这个,你到底想说什么?”

    官博识更加低头,声音却丝毫不减半分,直道:“臣恐尹出云兵变登州之兵应是上庸的北村军,登州值大魏海司,归胶县约束,仅设一名中海令,臣以为,这北村军应是从海上暗中抵达登州,方为助力。”

    听到上庸之时,皇帝心里无名怒火一闪而过,而最后落在大魏海司上,他便突然冷静下来。一双眼紧凝着官博识,缓缓走下去,只待定足,方压低了声音问:“你的意思是,他早就勾结了上庸?”

    “陛下明鉴,如无提早谋划,他何处屯兵,而又神鬼不知的,换言之,若不是这次清查尤党,恐怕他还不会跳出来,”他言至而顿,“陛下可曾想过,他或许和尤党有关系?”

    “司刑寺的文书倒是提过二人过从甚密,这样说来,尤济事谋逆,也和勾结上庸有着莫大的联系了。”皇帝静静沉思。

    官博识接了话即道:“正是如此,尤尹二人,乃是文武勾结,为上庸所利用,是我大魏内的一根倒刺!”

    皇帝闻言即明,他长舒出一口气,双目仰视殿中悬梁,朱漆金木虽是大椽飞梭,此时此刻却在他眼中化作锥睛之刺,要人酸疼。良久,他才慢慢追忆起来,“先帝在瓮州起兵,幸得玉氏驱驰左右,取南郡三捷,上破交兵关,又得尹氏追随,才有我大魏左右双兵,玉氏冲锋陷阵,尹氏包围突击,这一路才攻破大吕都城,朕从未疑心过他们。”

    官博识立时提醒道:“玉氏是布衣出身,抛头颅洒热血,和大魏休戚与共,可那尹氏却曾是大吕的名门望族啊。”

    “官博识?”皇帝眼中血丝犹重。

    “陛下,我祖爷起义为天下黎民,好德好善,就算是攻城略地,也不曾伤及百姓无辜,粮草断在荒郊,宁可掘根吃土,也不劫掠民舍,昔日破大吕都邑,除皇族直亲,无曾杀戮,存的这一丝生息,今日已然成了咱们大魏的在背芒刺!”官博识忽地激动起来,直直跪下,以头抢地。

    在其一旁的沈可人连忙将他搀扶起来,宽解道:“京兆尹勿要夸张,陛下明白你的意思,咱们如今是商量对策,而非是对诉衷肠,君臣之义自然重要,可眼下登州告急,应当如何。”

    这几句话猛地给皇帝浇了一盆冷水,确实,官博识此番有些过于演绎了,不像是出谋划策,倒像是催促着自己把大吕后裔赶尽杀绝。他此番兵变不像是没有筹谋,究竟是什么能让他突然反水,仅凭着司刑寺的一些文书,就算自己有怀疑,但是没有实证,也拿他没有办法,更何况尹氏还有几百口人留在东都,难道他一点都不在乎自己族人的死活吗?

    “大吕遗民,不是关键,要紧的是,上庸究竟参与了多少,他二人是被迫与之勾结,还是存心合谋,需要一个定论,更何况,如若真有此事,咱们东都城内也干净不到哪儿去,必须借机彻查。”皇帝不是昏君,心里什么都明白。

    官博识冷汗涔了一背。

    正这时候,内监通传急报,大责太监连忙取来呈上,将乌素桐签递交皇帝。拔去签筒帽儿,徐徐展开绢帛,寥寥几行字,却令皇帝心中忿忿难平。沈可人见上颜骤变,心知不好,于是问道:“陛下,是何急报?”

    皇帝微微抬头,扫视了众人,方道:“西山要塞告急,牧国和上庸的联军已经到了曲霞关。”

    “这是趁人之危!”高爵登时火上眉头。

    罗保朝也道:“联军太蹊跷,怎么咱们这儿刚刚登州兵变,他们就联合起来了,看来上庸的细作的确就在东都内。”

    皇帝面色沉静下来,像是铺了一层茶色,乍如憎煞,光影里纷扬的埃尘一时间清楚可见,他从小所受最好的帝王教养,喜怒不形于色,悲欢不留于心,天地间只有一杆秤来衡量成败,唯权而已。

    “传令,缉拿明阁馆所有牧国、上庸使臣,东都城内,凡牧国、上庸之人一律扣押,有通商之人,也要审问,高爵,一日之内,明政殿回事,若走逃一人,拿你是问。”皇帝神色淡淡,语气已经觉察不出愤怒了。

    他冷静。臣子们也冷静。

    “臣领旨。”

    “官博识,四门只许进不许出,东都内外,驰道、河道、树林、村庄、山坳、渡口,均需搜查,若有嫌疑,能捕则捕,如有违抗,先斩后奏,宫廷内院,也要搜查清楚,审山瀚,去传令请皇后入殿,且即刻押解尹氏到观象场,官博识,你再派人速将尹氏族人围拢宫门外,无论男女老幼,凡所牵连,一概不许放过。”他口吻冷冰冰的,不失条理。

    众臣都郑重领事,内心无不惶恐,躯体一应战栗。他们知道,一场屠杀,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