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刘一儒的改革

目录:红楼从辽东开始| 作者:键盘战斗家| 类别:历史军事

    “皇上以边事托付臣,管外军机,听以便宜从事。乃金江镇唐清安,悬军海外,开镇数年。

    以牵制为名,逐渐壮大,剿降献捷,索糜朝廷,器甲刍粮,巨耗国家。

    且有刚愎自用,节制不受,近乃部属多兵,来登来索饷,咆孝跋扈,成尾大不掉之势。

    臣虽有八万兵,却不敢妄为,以促其乱。”

    忠顺王退出海州,虽然留下了史鼐,但是对金江镇统一辽东之势,并没有造成危险。

    但是他又不敢领八万并驻守海州,万一平辽侯有不轨之心,趁着地利围剿了他。

    那么整个辽东和辽西,将再也没有朝廷之兵,甚至朝廷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聚集征缴辽东的大军。

    更或者。

    面对强盛的金江军,只能在漫长的海岸线,布置更多的军兵防守。

    作为国家之柱石,忠顺王不会允许此事发生,所以选择了退让,但是他要让朝廷理解,让皇帝理解。

    八万军,有近五万国内援军,一万余辽西军,另外收拢的辽民,从青壮中挑选出来的两万新兵。

    而金江军有十万精锐之兵,统一号令。

    刚经历过大战的忠顺王,心中了然,哪怕直面上数字相当,甚至还可以继续从国内调集援兵。

    但是真的和金江军开战,他并没有完全的必胜把握。

    正如他的幕僚所言。

    如今的辽东形势,只能缓缓图之,不可急躁,更不可逼的平辽侯造反。

    五千兵驻守的海州,金江军丝毫不犯。

    可见平辽侯也没有反意。

    “臣夜不能寐,苦绞心思,上下谋策,解局之法,唯有重建辽西守军,以促使平辽侯不生妄想之心。

    再以辽东都司,扩大朝廷之威望,拉拢人心,使其投鼠忌器。

    最后朝廷以恩宠荣之,以北镇之例,诱以平辽侯,如此手段之下,方为上策。

    不费国家一兵一钱,解决辽东之患,一患绝,则众患绝,从此四海清平,国泰平安。”

    辽西虽然不如辽东的面积,但是也不算小,加上这回收拢的辽民,也才不到十万人口。

    其中挑出了两万兵,已经耗尽了底气。

    所以需要重新募兵,忠顺王见到了五万国内援军之精,想要留在辽西。

    他是皇帝的亲叔叔,为皇帝披荆斩棘,多年的出谋划策,以及亲自下场,才有皇帝坚持到今日的亲政之局。

    忠顺王对自己有信心。

    京城。

    换了一个新的主人,但是国家并没有变化,管理地方的还是原来的人,还是原来的制度。

    制度是好的。

    但是制度是人来实施的。

    就如大周严格限制子钱家,不许放高利贷,并作出了严厉的措施,但是却落不到实处。

    因为人心生锈了。

    所以皇帝才心情愉悦了数个月,全国各地的奏疏,大多都是好的,但是国情却每日况下。

    他感到困顿。

    自己比太上皇可要贤明多了,为何国家还会如此呢。

    刘一儒听到皇帝的困惑,他作为皇帝的老师,向皇帝解惑,承担大儒的责任。

    “遍观历史,每个朝代中期,也是弊端极厚,人心不古,因此都有改革。”

    皇帝听到认真。

    “前明百年而亡,我朝也到了百年,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所以需要改革。”

    “改革。”

    皇帝轻轻的咀嚼道。

    他读过书,当然知道改革的艰难,不过他并不畏惧。

    自己是天子,只要自己有改革的心思,又如何不能成功呢。

    “如何改革?”

    皇帝询问道。

    “当革除勋贵。”

    刘一儒肯定的说道。

    “勋贵世代世袭,民间俗语富不过三代,世家子弟从小生活富裕,无视法度。

    犹如开国两国公的贾府,遍观子弟都无甚功绩,甚至屡次危害国家,可见勋贵之害。

    而儒生不同。

    科举之道,就是挑选出人才的筛子,都是从民间走出来的人,心中只有圣人的治国之才。

    比起勋贵,重用儒生才是国家兴盛之道也。”

    大周的勋贵阶层,经过太上皇多年的打压,实力大损,但是仍然存在。

    前些年太上皇改变了想法,大肆重用勋贵。

    例如负责九边的王子腾,粤海将军,南安郡王等,乃至最大的威胁北静郡王。

    还有贾府。

    因为当初的事件,本来早就和军中割裂,因为太上皇后来的放纵,现在的宁国府,以及荣国府大房,在军中的关系越来越厚。

    刘一儒的话,说到了皇帝的心眼里。

    他对勋贵从来都不信任。

    因为勋贵大多都投向了太上皇,导致自己当木偶多年,一直都无可奈何。

    他并没有从勋贵身上获得太多的好处,反而受到了大害。

    亲政之初,就查抄了甄家,以泄心头之恨。

    更令他痛恨的是,他抄家甄家,完全是国事,因为甄家的确很多违法之事。

    明明一件他看来的小事,勋贵们却抱团,对自己阴奉阳违。

    “勋贵势大,如何能轻易的革除呢。”

    皇帝不傻,知道勋贵不还那么好解决的,甚至逼急了对方,不定会发生不好的事。

    刘一儒抚须而笑。

    勋贵的确是国家的蛀虫,对于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只会危害国家,他心中一直都这么认为的。

    忠顺王的奏疏,更是证明了他的想法。

    大周尝试用懂军略的文官带领大军作战,从太上皇就已经开始试行,包括萨尔浒的辽东经略就是文官。

    军队打败仗,并不能说明此策是错的。

    勋贵同样也会打败仗,北镇不就是陷落了么。

    但是文官带领的军队打了胜仗,朝廷的一封奏疏,文官会第一时间奉召。

    而勋贵不同。

    勋贵打了胜仗,就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局。

    金江镇就是很好的例子。

    刘一儒如今大权在握,他要清扫这等不利国家的局面,国家应该由官员来治理,而不是勋贵。

    贾雨村都得不到刘一儒的认可。

    大周的勋贵有权势,能影响官员的升迁,导致不少的官员投靠了勋贵,在刘一儒看来是背叛。

    “勋贵在地方上的势力太多了,应该召回京城,隔绝他们的联系,换成官员而代之。

    例如王子腾,可以升他的官调回京城,派新的文官去取代他在地方上的职位。

    还有辽西的忠顺王,可以恢复北镇,以防止金江镇之患未绝,又起新患,最后还能令勋贵之间分裂。”

    刘一儒试探道。

    忠顺王也是勋贵,而且有更大的威胁,已经越来越多的人,投靠了忠顺王。

    皇帝沉默了。

    无论是谁,对皇权都是很敏感的。

    例如原来时空的崇祯。

    义军已经到了眼前,有了颠覆国家的危险,宗室中有人散家产,组织乡兵对抗义军。

    此举不但没有获得崇祯的夸奖,反而严惩不贷,送入了高墙之中,减少了对抗义军的力量。

    皇帝多年来的如履薄冰,更加的敏感。

    哪怕是自己的亲叔叔。

    刘一儒多次的告戒,终于令他心中犹豫了,产生了裂缝,开始顾忌起了忠顺王。

    “重文官,委以大事,轻勋贵,分裂其中。”

    刘一儒真诚的说道。

    皇帝终于点了点头。

    不久。

    锦乡侯府的世子李长松,任命其为辽东节度使,重建北镇,招募北镇军。

    朝廷准许了忠顺王恢复辽西军实力的奏疏,但是却又完全不同。

    忠顺王大怒。

    一个辽西都对付不了金江镇,竟然还辽西分成了两部分,防外大于防内。

    他很快就得知是刘一儒的手段,强硬的反对此事。

    忠顺王目前是真的没有丝毫的杂心,一心为公,想的是如何解决国家之患。

    但是人心难测。

    谁知道忠顺王到底是不是忠心的呢。

    最终都要看的是皇帝信任或者不信任。

    皇帝动摇了信任。

    忠顺王反对的声音越大,对于恢复北镇节度府之事,朝廷的态度越强硬。

    刘一儒向自己的门生,吴文华,周世丰等人说道。

    “勋贵势大,不可强取,当分裂和拉拢,文官可以投靠勋贵,勋贵也可以投靠我们文官。”

    刘一儒得意的笑道。

    锦乡侯府想要光复门楣,必须要借助自己的势力才能达成目的,从而投靠自己。

    忠顺王身陷辽西,也是刘一儒想要的事情。

    以后,皇帝身边尽是文臣。

    朗朗乾坤,必定迎来清平盛世。

    贾府。

    贾政归京后,诸事完毕,得假一个月在家歇息。

    先是传来贾探春之事,惹得贾母大怒,也让他们几名老爷生气,怎么能如此呢。

    那名管事媳妇如何被处置不提,就连王熙凤都被贾母责骂了一番,好生没脸,因此称病不敢出门。

    网

    贾政年景渐老,差事上就疲于应对,身体也感到不好。

    又近因在外几年,骨肉离异,今得晏然复聚于庭室,自觉喜幸不

    尽。

    自己的女儿,现在是贵妃,自己的姑爷,又是平辽侯。

    京城局面一日一变,他也一应大小事务一概亦发付于度外,只是看书,闷了便与清客们下棋吃酒,或日间在里面母子夫妻共叙天伦庭闱之乐。

    归根结底。

    这一回外放做官,担任数年的具体事务,对他造成了很大的打击,终于认清了自己的才能。

    心中的希望一去,当然就志短了。

    所有的心思,都留在了家中。

    马上就是贾母的生日。

    贾母的生日。

    京城的勋贵们,都看在了眼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