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都城,宫殿。
晋国侯听了东野西伯的献策,那是激动万分。
更是连连说道,
“孤要封卿士为上卿!!”
卿士本就分为上,中,下。卿士都是有封地的贵族,但是进入东周以后‘卿士’一词成了尊称。
但是单独说‘上卿’就非同一般了。
东野西伯赶忙行礼回道,
“臣下愿意领受‘上卿’一职。君上此时也可以封臣下一个头衔。但是并不授予臣实际封地。”
东野西伯不但不推辞,还如此一说自然是为了迎合晋国侯想变革的想法。
这样做的话,东野西伯就相当于在配合晋国侯在唱一出戏。
有了这个开头,日后只给头衔不给封地的事情才可以继续操作下去。
毕竟这个头追溯上去还是天子先开始的。
晋国侯听到东野西伯主动只要头衔,不要封地。
那更是欣喜若狂,对东野西伯在内心更加信赖有加。
东野西伯见晋国侯如此兴奋赶忙也浇一浇冷水说道,
“君上,此策虽好。但是风险也是显而易见啊!”
晋国侯也赶忙平复一下心情,点着头不以为然的说道,
“凡事都有利弊,不怕利弊。就怕想做事找不到方法。”
东野西伯赶忙附和道,
“推恩令让士大夫的庶子们也能平分封地。短时间内那些目光短浅的庶子们肯定会站在君上这一边。”
东野西伯的这句话晋国侯是十分认可的。
就算士大夫的庶子们知道是削弱他们家族的陷阱,他们依然会支持。
因为如果没有推恩令,他们这些庶子们在如今的制度下什么都捞不到。
因为他们父亲在世他们还可以安于享乐,但是当父亲去世,
整个家业落到嫡子手上的时候,他们这些庶子还能得到什么呢?
这些庶子的后代混的好的也就是普通士族,混的不好跟平民没多大区别。
所以推恩令至少可以让这些士大夫庶子们后三代都衣食无忧。
这些庶子们的选择很简单,一边是为了家族繁荣牺牲自己。
然后将所有的家族权利,财产都交给嫡子。
另一边则是与嫡子平分家业,最后会让整体家族陷入没落。
只要是一个正常人,这些庶子们肯定会选择支持推恩令。
所以东野西伯也是在暗示晋国侯去拉拢士大夫们的庶子们。
晋国侯频频点头附和道,
“这些庶子们如果得知自己可以分享家族的一份封地,那势必会支持卿士所提的‘推恩令’。”
“这是自然,所以君上如果想温和的削弱士大夫,推恩令是最佳方案。削弱了士大夫再削弱宗族,然后再模仿天子推行郡县制。”东野西伯说道。
晋国侯突然神情专注,仿佛摆脱与周王室同样衰落的命运就要被自己改写了。
困扰晋国侯数月的心魔终于终于找到了解决之法。
就在晋国侯陷入自我陶醉的时候,东野西伯再次提醒道,
“君上,此事虽然有了方法,但是我们还是需要从长计议。寻找时机!”
“哦?卿士何出此言呢?”晋国侯诧异的询问道。
因为晋国侯已经急不可耐,他想急于削弱士大夫与宗族,然后有效的掌控整个晋国。
东野西伯看着晋国侯,担忧的说道,
“士大夫的庶子们就算支持推恩令,但是他们毕竟没有实力。现在各士大夫如果联合起来反对这项政策,怕会引起晋国的内乱。楚国近些年也在谋求北上,如果晋国一旦起了内乱,楚国必然会进军北上图谋争霸。”
东野西伯与天子的计划本就打算让晋国陷入内耗的。
但是此时东野西伯的劝诫只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一番忠心。
如果自己极力怂恿晋国侯进行如此激励的变革,
也势必会引起晋国侯的猜忌。
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提出解决方案,更坦然的指出这个方案的缺点。
然后苦口婆心的劝说,希望晋国侯能够三思而行。
如此这番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必然会获得奇效。
晋国侯听到东野西伯如此一说,也是深以为然。赶忙询问道,
“难道就没有什么两全其美的策略吗?”
东野西伯摇了摇头说道,
“君上,这是变革强国之道。变革者所面临的都是绝境。变革成功必然会强于列国,晋国国祚更是会绵延不已。可是一旦失败变革者面临的都是万丈深渊。君上如若没有此等心态,千万别去做此等凶险之事。”
东野西伯的劝诫自然是肺腑之言,晋国侯自然也是感受的出来。
可是如今晋国侯的内心早已经被调动的汹涌澎湃,怎么会去思考变革所面临的风险?
晋国侯坚定的说道,
“既然不变革孤的晋国还是会走上周国的老路,那孤必然要孤注一掷。不然就算孤身前将晋国治理的再强大也是镜中花,水中月。”
东野西伯见晋国侯如此坚定,赶忙敬佩的说道,
“君上不亏是一代雄主,难怪那些只图苟安的不少诸侯们会被君上灭国。”
“卿士,才是大才。之前将卿士安插在天子身旁做一个小小的间者。真是屈才了,孤在此再次向卿士赔罪。”晋国侯说着行礼道。
东野西伯也赶忙回礼打趣道,
“姜太公七十还困钓鱼于渭水,臣下算来还是比姜太公幸运啊。”
晋国侯赶忙不好意思的说道,
“卿士如此一说,更是让孤羞愧不已啊。”
东野西伯赶忙笑着说道,
“是臣下失礼了,还请君上见谅啊。”
“卿士既然提醒孤要从长计议了,想必卿士已经有了对策吧?”晋国侯好奇的询问道。
东野西伯赶忙点了点头说道,
“君上要实施推恩令,最大的威胁就是士大夫们联合起来反对。如今君上只需要继续挑起士大夫们的内斗,这样君上可以从中斡旋。争取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这样推恩令的实施必然会阻力很小。”
晋国侯听了东野西伯的建议后,连连点头。
因为这也是晋国侯自己内心的盘算。
只要国内的士大夫不是铁板一块,那么自己推行推恩令的阻力必然会变小。
因为自己并没有直接掠夺这些士大夫的封地与利益。
而且要求他们将自己的封地平均分给自己的儿子们。
所以在道义上自己并不吃亏。
如果有一些士大夫被其他士大夫挤压的都快生存不下去。
到时候自己再出手替弱势的一方士大夫出头,条件自然是让士大夫将封地平均分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
这个时候虽然有点趁火打劫的味道。但是被晋国侯出手拯救的士大夫也必然会接受。
因为整体看下来他们并没有失去什么,
晋国侯与东野西伯很快达成了一致,那就是不再干涉士大夫的内斗。
甚至在暗中给士大夫们拱火,挑起他们的内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