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秀再回到皇城东南隅的工部内衙门,已经是未时末刻。1(1)
工部在六部里排在最末,司责关要比不及排在前面的吏户礼兵刑五部,然而事务繁杂,但凡矿山、冶炼、造币、土工、制器、造械、河道、水工、水利、道路、修筑以及屯田、垦荒、种植、畜养等等等等事项,都在它的直辖范围之内。七司十九曹五十位多官员两百多名书吏都在这个大院里办公,每天还有无数的外地官员在这里往来办事,因此衙门里就格外显得拥挤局促。人多屋少,一间屋里挤两三个曹科一同办公乃是常事,外地官员攀扯着郎中司曹在庑廊下谈论公务,更是再寻常不过。即便常秀是正四品的侍郎,在衙门里的侍郎公廨也只是一间中庭里的小厢室。
但今天很奇怪。虽然未末时牌是散衙的时候,但眼下鼓楼上毕竟还没敲响定时钟,衙门里却已经一片岑静。两个杂役推着一辆车,依次从各间厢房里把茶桶抬出来;车上的两个大箩筐里,装的全是用过的茶盏。还有两个杂役已经抱着扫帚在清扫中庭……
他绕着庑廊走进自己办公的厢室。
大约是听见他推门进屋的声音,隔壁工部司的郎中沈进马上带着两份文书赶过来。
“伯先,”他称呼着沈进的表字,问道,“你有什么事吗?”他在屋角拿了两个盏,倒了两盏茶汤,把其中一盏茶汤递给沈进,自己端着一盏坐到大案后的座椅里。他没有急忙尝茶汤的滋味,而是先捧到面前验看。这是新熬的茶汤,汤面上几乎看不到白沫,汤色也近乎透明,盏底也没有姜丝枣渣。嗅着热汽里淡淡的薄荷香,他的脸上浮现出一丝满意的神情。不过,嘴角的那些微的笑意还没完全展现出来,就倏然隐没了。想着那些焦愁的烦心事,他的目光又一次黯淡下来。
沈进把手里的文书递到大案上,同时说道:“大人,这是刚刚收到的江宁和岳州来的公文。”
常秀一听这两个地方就觉得头疼。当初工部在考虑兴建酒坊时,除了京城之外,江宁和岳州都是数十口蒸锅的大坊,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天下闻名的产粮区。为了防止“谷贱伤农”的事情,这两个地方每年都要拿出大笔的钱出来收购粮食,所以他们一听说工部在当地设酒坊,还要用市价买粮食蒸酒,登时就对工部派去的官员无比地热情。地方上当时就指了常平仓和乐平仓里的几个粮囤给工部,还再三声明,粮钱的事不急,回头再结算不迟。眼下两地的酒坊都没有开工,眼看着开火出酒也是遥遥无期的事,常秀就让酒坊把那几囤粮食先还回去。结果两个地方的衙门都不接收,直言当初已经与工部办过交割,这些粮食就是工部所有,而与地方再无干系;粮囤的维护人工可以不教工部出钱,但是夏赋之前,工部必须把买粮食的钱划过去!不然的话,哪怕把官司打到宰相公廨,地方上也要追讨这笔钱!更糟糕的是,这种情况还不仅仅出现在岳州和江宁。在京城,在青州,在湖州,在成都,在所有工部设立了酒坊的地方,都有同样的事情发生。因为粮食和钱的事情,各地酒坊的管事三天两头地发公文找常秀讨主意,把他闹得不胜其烦。可烦闷归烦闷,事情总需要解决。但他实在是想不出解决的办法。白酒蒸不成,囤下的二十万石粮食就没有用武之处;这么多粮食捏在手里,不仅要担忧粮价高低起伏,还要操心仓储维护一一这些开支不多,积累起来也不过三五百缗,可这总是亏空,御史必定要捏着这个实实在在的把柄弹劾他。而且这些粮食还不能拿出去发卖;不然的话,要是真正坐实了“与民争利”的罪名,那些没事都要乱踹几脚的御史们,还不得一蹦三丈高?
想到这些糟心事,他觉得喝到嘴里的茶汤连一点滋味都没有。他耷拉着眉眼,盯着那两份文书,沉默了半晌才说:“我知道了。你先放下,我回头再看。”
沈进答应着,就要告辞出去。
“伯先,”常秀忽然又叫住他。
沈进立刻停下脚步,回身问道:“大人还有什么事要嘱咐?”
常秀一下又忘记了自己叫下他,到底是想说什么事。他想了一下,到底还是没想起来,就随口问道:“这还不到申时,怎么衙门里就如此清净?”
“大人忘记了,一一明天是休沐……”
“哦。”常秀尴尬地点了下头。他最近忙得晕头转向,竟然把休沐都忘记了。怪不得大家走得这样早。可别人都能趁着休沐与家人团聚,再好好休息一番,他还得继续为粮食的事情烦恼,为推广新农具新作法的事情忧心,继续大把大把地朝着小洛驿那几口火窑的黑窟窿里撒制钱……他禁不住在心里对自己冷笑了一声。常秀常文实呀,你是饱读诗书进士及第的人,翻遍十六史,哪一本书里记载了这世上有无色透明的琉璃?唉,这都怪自己呀,居然会被商燕山那家伙用几句胡诌的鬼话便痴迷笃信进去!
他在心里责怪着自己,同时也记起来自己叫住沈进究竟是因为什么事。他问道:“我去宰相公廨的这一阵……”他忽然觉得这样说不妥当,于是咳嗽一声停顿一下,改口说道,“晌后,小洛驿那边有消息过来没有?”这句话他一天要问好几遍。眼下白酒卖不成,那么多的粮食早晚必定会有大额亏损,推广新农具又受阻,他实在是没有抓拿了,只好揪着玻璃这根救命稻草死不撒手!当然,他自己也知道问了也是白问。不过,他总是存了一分妄想。说不定就在他去见朱相的这么一眨眼工夫,小洛驿那边就有好消息传来呢?
沈进用同情地目光看着自己的上司,轻轻地摇了摇头。
常秀颓然地摆了下手,努力在脸上挤出点笑容,说:“我只是问问而已。好,我这里没什么事了,你先去忙吧。明天就是休沐,要是没什么事的话,你也早点下衙回家吧。”他隐约记得沈进的家是在了城外,离城还有十几里路。
沈进感激地点了点头。他再给常秀施了个礼,就预备回自己的公廨里收拾一下便下衙。手已经拉到门栓,忽然想起了什么,回身说道:“大人,有句话,下官不知当讲不当讲?”
常秀把着盏,皱紧眉头望着案上那两份文书,头也不抬地说道:“若是公事,伯先自当畅快直言。”言下之意自然就是说,如果是私事,那就请闭上嘴……
“大人,一一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常秀原本没把沈进要说的话当回事。等沈进把“解铃还须系铃人”这句他闻所未闻的“俗话”讲出来,他猛地一下抬起头。这句俗话言辞近禅,极有深意呀!他一头琢磨着辞中之意,一头说道:“这句话我还是头一回听闻,可有典故?唔,不知伯先是由何地听来,又可知其出处?”
沈进被他问得张口结舌。思量半天,才不很肯定地说:“我好象是在燕山听说的……”再仔细想了想,又添上一句,“应该就是在燕山。”
常秀知道沈进过去三四年都在工部燕渤司做事,常年都在燕山各地奔走,这句话是从燕山听来,多半便是事实。他甚至猜测,这句“解铃还须系铃人”与工部与霍家订立的那份“合同”契约一样,都是出自商燕山的手笔。唉,商燕山这个假和尚,这一回可是把他常文实给害苦了!
沈进等了好一会,看常秀只顾端着盏定定地出神,试探着说:“大人,下官以为,眼下小洛驿烧制玻璃总是没有眉目,不若把其间的种种艰辛磨难之处向应伯实言相告。既然烧制玻璃一事是由应伯首先提起,其事自然也当着落在应伯那里解决。”
常秀一脸的苦笑。难道工部没有去向商燕山请教吗?还要工部如何请教?他前后派了两拨人去找商燕山,可商燕山也坦言说道,他也不懂怎么烧制玻璃。至于当初扭着工部趟这池浑水一一“那不是喝醉了胡言大话,又受了李定一的‘胁迫’吗?”
沈进没吭声。沉默了一会,他又说道:“大人,我前几年都在燕渤司做事,常驻燕州。虽然与应伯往来寥寥,但据我所知,应伯这人端严慎重,极少以大话欺人。应伯之能,不仅止在军事上。他还精通杂学……”说到这里他忽然停了一下,并没有把一句话说完。但常秀既然是工部侍郎,自然知道沈进想说什么。从屹县发端的新农具新作法,还有工部至今秘而不露的汉代炒钢之术,十九就是商燕山的本事!他朝沈进点了下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沈进又道,“……应伯不单精通杂学,算术更是精湛,其中造诣不在李定一之下。不然,李定一也不至引他为知己。”
常秀再是点头。李穆称商成为知己的事情他也知道,但李穆为什么会这样说,就没多少人清楚;大家只知道是与算术有关。常秀是文章大家,对算术便不甚了解,只能背个《九九诀》和记个帐册什么的,所以也就没去仔细打问。现在听沈进说得神神秘秘,实在是想不清楚他夸赞商燕山到底是个意思,干脆就直接问道:“那伯先以为,这玻璃一事……”他停下话望着沈进。
沈进低头说道:“依应伯过去所作所为,玻璃一事当非空穴来风,必定有所实指。只是应伯道德高雅,不好功慕名,但有功劳皆推与众人。下官思量,若是大人肯屈尊前往顾问,玻璃之事或许便能迎刃而解。”
常秀一下就听懂了。沈进显然是在暗示,工部只派了两三个末员小官去找商成打听怎么烧制玻璃,显然是有点不合礼数。既然工部得罪在前,别人虚言乱语不理不睬也就合情合理。再想到沈进刚刚才称赞过商成不好慕虚名,忍不住便是微微一笑。不过,沈进说的倒是很有道理。自己找上门去,商子达总不好再推脱了吧?他甚至进一步想到,既然玻璃一事能有着落,那白酒的事情,商燕山也不好袖手旁观吧?再说,新农具新作法也是他鼓捣出来的,让他帮忙出个主意以解厄难,更是情理之中。他越想越觉得早就应该如此。看,要不是商燕山鼓捣出这些物事,自己怎么可能被放在火堆上煎熬哩?自己手头的这一摊子乱七八糟事情,本来就该当他来解决!
说办就办!他随口夸了沈进两句,就急急火火地离开衙门。走出皇城,寻到自家的马车,还没爬上车他就先对车夫喊了一声:“赶紧!去崇一坊的应县伯府!”
可等他赶到应县伯府,却扑了一个空。恰巧在府里的段四告诉他,早在上月中旬送走郭表之后,应伯就搬到了城外新赐的庄子里去安心静养。
失望的常秀连声追问,商成的庄子究竟在城外的什么地方。
“北城外的杏河边。离城大约三四十里地,眼下就叫商家庄。”段四说。
常秀急得差点跳脚。杏河上下能有几十里,沿河的庄子少说也有一二十个,总不能让他一个挨一个地打听过去吧?再说那商家庄子肯定是才改的新名,估计说出去也没几个人能知晓。
但再具体的位置段四也说不上来。他这段时间大部分都在城里,新庄子也止去过两回,常秀让他把地方说得明白无误,那是在强人所难了。他忽然想起来一件事,就说:“您知道南阳公主在北城外的庄子不?”
“知道!”常秀说。他长于文章诗令,南阳公主精善书法,大家各自都是名家,平时自然就有不少的来往;南阳公主在北城外的那个庄子他去过不少回。
“那就好!”段四说,“从南阳公主的庄子过去,沿着河再向西北走五里多不到六里地,河东边的就是我家大将军的庄子。”
常秀朝他拱手称谢。知道地方就好,明天就去找商子达请教。
段四连忙还礼,说:“些许的小事,哪里敢当大人的……”他忽然停下话,眯缝起眼睛盯着常秀的背后。
常秀也听到背后一阵马蹄声响,急忙转过头看时,只见一个青袍校尉领着四五个**品的校尉羁马而来。在他们背后,两列平原将军府的士卒持枪压刀地嗒嗒嗒地小跑着过来。再之后又是几十个衙门里的捕头差役簇拥着几辆马车,乱糟糟地蜂拥过去。
常秀和段四早就张着嘴看得发呆。直到那些兵士衙役把对街尽头的一个院落围堵得水泄不通,又听见男人叫喊女人嚎啕娃娃哭闹,两个人这才不约而同地长舒一口气,然后便面面相觑。
出了什么事?
段四不认识那户被围堵起来的人家,只知道那户人家里的当家是在太医院里做事,好象还是个八品官。但是带队过来拿人的几个军官里他认识一个,就叫住那个青袍校尉:“老祁,过来一下,我和你说个事!”
这时候那边已经封了小半截街道。衙门抓着图簿和花名册,把那户人家挨着个地点名,勘验查明正身无误,就立刻上枷上锁然后朝马车里一推。那马车的模样也奇怪,长长方方地,车厢前后上下连带辕马,连个衙门口的标识都没有。到现在段四也没弄清楚,这拨衙役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常秀却是看得清清楚楚。但越是清楚这些人的来历,他的心头就越是紧张惶恐。这群衙役可不是什么平原府的寻常巡街捕快,而是刑部的捕手!那几辆马车也是刑部的嶽车!
那个姓祁的校尉听见了段四的招呼,就和同来的人小声说了两句,捂着腰刀蹬蹬蹬地一溜小跑过来,近前先是并腿挺胸行个军礼,涎着脸笑道:“原来是段将军!一一职下听人说,再过几天就是您娶亲的大好日子。职下先给您贺个喜!”
段四嘿嘿一笑,说:“这月的二十三和二十四两天,就在西市边的摘星楼。都是军旅中的弟兄,大家随便吃喝!”
祁校尉大约压根就没想到自己能受到段四的邀请,激动之下又是一个军礼,大声吼道:“是!职下凛遵将军号令!二十三日,职下定当前来贺喜!”
段四把手一摆,招呼他走近一些,低声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你们怎么跑来抓个太医?他一个把脉看病的大夫,能把谁的毛病给看差了?”
祁校尉咧了下嘴,不在意地说:“谁知道呢?”说着就看了一眼旁边的常秀。看段四不言语也不介绍,估摸着这胖老头不是段四的亲戚就是段四的长辈,反正就是亲近人,也就不再隐瞒,压低声音说道:“到底是怎么回事,职下也不清楚。不过,我听人说,这是宰相公廨给刑部下的令。不过,这一回太医院是肯定出了大麻烦!单单只是我们这个指挥,就派出来四路,一路只抓一个人……”
段四一边点头一边呲牙咧嘴,一看就是被祁校尉的话吓了一跳的模样。其实他心头想的却是另外一桩事。他现在才总算明白过来,为什么商成早前叮嘱他,千万不要去打听太医院里的事情,更不许传言一一娘哟,原来大将军早就料到太医院有这么一桩大祸事啊!
常秀也听到了祁校尉的话。但他只是稍微有点好奇,并没有认真地思忖太医院里能有什么事。
他现在一门心思都放在如何说动商成,让商成肯答应帮自己的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