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莲娜在心中已经不知道将她的元首诅咒过多少次了,即便最恶毒的语言也无法完美体现出她此刻心中的愤怒,。从最初接到命令将战斗机大队向戈乌尔贝尼转移的时候,就产生的担忧现在终于化为现实了。爱沙尼亚境内的苏军只要击溃德军防线,那用不了一天时间就能冲进戈乌尔贝尼。将整个战斗机大队一窝端掉。
为了保护机场,海莲娜不得不一整天站在机场指挥塔内,将手中的战斗机分成数个小队,一批接一批起飞以便在空中形成一个不间断的完美防空网。而轰炸机编队则日夜不停飞抵边境,支援下方的第18集团军进行防御。这使得海莲娜即便连吃饭也是在指挥塔内完成的。
战斗机驾驶员们、地勤工作人员们,甚至是海莲娜的那群副官们有轮换,有休息的机会。唯独这个女孩没有,对这个女孩来说唯一休息的机会就只有日落之后。不过即便日落之后,她也依然要担心来自苏联空军的夜间轰炸。
听某人说:海莲娜上厕所都是跑着去的。
听某人说:海莲娜连上个厕所头上都戴着无线电通讯耳麦。
还听某人说:厕所内时常能听见海莲娜通过耳麦大骂下属的吼声。
最后还听某人说:海莲娜不止一次在厕所内大骂元首愚蠢。
以上这些流言都没有得到证实。人家一女孩子在厕所内做什么,一群大男人知道个屁。
位于戈乌尔贝尼的元首直属航空队独自一人就承受了苏联空军近一半的压力,。如果不是海莲娜沉着冷静的指挥与调度,戈乌尔贝尼早就化为一片废墟。而轰炸机编队则完全承担起对前线部队的支援任务。以至于在边境线上的第18集团军的士兵们一提到空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海莲娜与他的元首直属航空队。而原本负责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克勒尔将军的第一航空队反而被这群最前线的士兵们给遗忘了。
地面上负责防御边境线第一道防线的第18集团军打得也异常艰苦。
一天前,德国陆军最高指挥部见爱沙尼亚的苏军攻势过猛,强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勒布必须将他的指挥部向西转移到立陶宛境内。
集团军群总司令向后撤退,这无可厚非。指挥官有指挥官的责任,士兵也有士兵的责任。
第18集团军知道自己身后虽是整个拉脱维亚,然而自己却无路可退。一旦自己退却,进攻列宁格勒的部队补给就将被苏军完全切断。苏军更有可能依靠波罗的海三国完善的交通线直接威胁东普鲁士与中央集团军群后方。所以第18集团军绝不能后退一步。
在边境线上的苏军分别以萨卡拉高地和奥泰派高地为出发点,向着哈尼亚高地上的德军发起一轮又一轮冲锋。
负责进攻哈尼亚高地的是苏联第4集团军,而哈尼亚高地西侧至里加湾的丛林地带则由第8集团军负责,而作为第8集团军尖刀的则是第一近卫坦克师。
5月16日,苏军在一天之内就向哈尼亚高地发起了十七次冲锋。
41年幸存下来的苏军老兵们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在炮击过后立刻冲向哈尼亚高地。德军在高地下方的第一道防线在15分钟内便宣告失守。幸存的德军被迫向后转移至第二道防线。在第二道防线上,苏军攻势遭到阻碍。德军占据着有利地形,靠着mg42的凶猛火力一时间压制住了苏军的疯狂攻势,。随后苏军再次呼叫火炮支援,德军第二道防线再次遭到苏军凶猛炮击。就在苏军以为可以像对付第一条防线那样轻松突破的时候,mg42那连续撕裂油布的射击声再次响起。毫无停歇的射击声将苏军死死压制在地面上。激战到当天下午,元首直属航空的ju87d终于在ta152的掩护下带着1800公斤炸弹飞抵战场。苏军攻势再度被遏止。到当天夜晚,苏军也没能攻占德军第二条防线。
5月16日夜晚,苏军发动夜袭。苏联红军曾一度逼近德军防线50米处,最后在德军狂扔手雷的战术下后撤。
5月17日凌晨,苏军火炮再度怒吼。在il-2强击机的对地支援下,苏军再次向着德军第二防线发起攻击。
il-2强击机是苏军在整个2战期间生产最多的飞机。甚至有可能是整个2战中生产数量最多的飞机。这种飞机最大的特点是整个机身框架是由木板制成。而对于驾驶舱、油箱和发动机这些重要部位更是使用大量装甲,从而有效保护了飞行员。
il-2的飞行速度很慢,最高420km/h的飞行速度让它看起来更像是在空中爬行。不过对于一架负责对地攻击的飞机来说,这种飞行速度足够了。而对于地面德军来说,这种飞机就和他们的ju87一样,简直就是个飞行死神。
il-2可以携带最大600kg的炸弹,这些对德军来说算不上什么。真正让德军头疼的是挂在两侧机翼下方的8枚火箭弹。
ju87的俯冲式攻击只有一次,可il-2在将携带的弹药全部发射完之前可做多次盘旋俯冲攻击。5架il-2就能在低空形成完美的对地攻击支援链。il-2以环形飞行,在目标上空轮番俯冲,攻击。直到击毁目标后才向下个目标前进。
进入俯冲攻击后,il-2先是在中距离发射火箭弹,随后在近距离用机枪扫射,最后如果有必要再投下炸弹。一架飞机三段连续攻击打得下方的德军士兵没脾气。而适合高空做战的ta152在进行俯冲攻击时面对5架il-2的自卫机枪,也不得不小心翼翼,。
在il-2强击机强有力的对地支援攻击下,苏军用了整整一个上午终于在德军第二防线上杀出了一个缺口。而杀红了眼的德军面对在头顶盘旋的il-2,甚至有人扛起mg42的支架,另一人操纵mg42做对空射击。
到下午2点,第二防线上的德军被完全驱逐。苏军稍作停顿后便向着德军第三条防线,也就是哈尼亚高地顶端前的最后一条德军防线展开试探性攻击。
在第三条防线上,苏军遭到德军拼死抵抗。苏联红军的士兵们在火炮与il-2的低空盘旋的支援下发起进攻,而他们对面的德军则在这条防线上除了囤积了大量mg42机枪,各种口径的迫击炮,以及4联装的20mm对空机枪。
5月18日,苏军发起了6次冲锋,全部被德军击退。战况最惨烈的时候,苏军曾一度冲进德军阵地的战壕内,与德军展开白刃战。结果在付出数百人的代价后又被德军赶了出去。整整一天,阵地上mg42的响声没有停过。滚烫的枪管被扔得满地都是。橙黄色弹壳几乎填满了整个战壕。
5月19日,苏军依然寸步未进,寸土未得。猛烈的炮击没能击碎德军抵抗的决心,il-2的空中攻击在ta152与bf109的攻击下终于被遏止住了。只靠步兵的苏军没能在德军机枪封锁下前进一步。
5月19日黄昏,一名苏军士官举着白旗来德军阵地交涉,希望德军能允许他们救助伤者,同时将阵亡者的尸体运回去。双方短暂交涉后,德军同意了苏军的请求。不过明令苏军不准接近距离阵地200米处,在这片区域的苏军伤员与尸体将有德军负责收拢后交给苏军。
负责进攻的苏军士兵在德军挖出的战壕内见到对面德军负责的区域内,一名身穿神职人员长袍的德国男子左手捧着圣经,又手握着十字架在满是尸体的战场上走动着。每进过一具苏军尸体旁,他都会先亲吻手中的十字架,再弯腰将十字架贴在尸体上。嘴中念叨一番后,跟在他后面的德军士兵才会开始收拾那具尸体,。
哈尼亚高地上的战斗终于走向平衡,只是苦了德军的后勤补给队。尽管早就在拉脱维亚囤积了大量物资,可要将这些物资送上哈尼亚高地,德军后勤部队靠卡车,靠军马,甚至靠两条腿往返于高地与后方城市。整条公路都快被德军运输队占据了。
见哈尼亚高地上的战斗终于稳定下来,布劳希奇终于有时间将战况送交给在前线的任海济了。当然在他的报告中不可能提到在防线上的德军士兵整排,整连甚至是整营消失的报告。在短短4天的战斗中,第18集团军付出了巨大代价。哈尼亚高地上每一寸土地都沾满了交战双方的鲜血。
负责防守哈尼亚高地西侧丛林的第18集团军士兵的处境与高地上的同胞相差无几。虽然躲在丛林中的他们不用担心来自空中的袭击。不过他们需要面对的是苏军第一近卫坦克师的冲击。
与德国“武装党卫军”这个称号不同,能得到“近卫军”这个称号的苏军部队没有一支是普通角色。
“武装党卫军”鱼龙混杂,部队素质参差不齐。能算上“王牌”的数来数去也就那几支。
但苏军的“近卫军”这个称号是一种集体荣耀。只有作战表现英勇的苏军部队才能得到。它代表着对获得这个称号部队战绩的肯定,也证明这支部队的英勇。它是一种荣耀同时也是一种责任。
近卫军能得到优先补给,武器装备也比同级部队要多。在武器更新时,近卫军也是第一考虑对象。当然在前线战况危机时,他们也是第一支调动至前线的部队。硬要说的话,在德国也只有“瓦露基利”的地位与苏联的“近卫军”部队相同。
换句话说,负责防守丛林地带的第18集团军士兵们将要面对的就是“瓦露基利”。嗯……可能在实力上会差上一点。不过在斗志与团队精神上绝对相差无几。还有什么比一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队伍更让人望而生畏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