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ankan.com// 豫不仅把所有的船帆都改成了转动帆,而且在那些船上都增加了一两根桅杆。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现在他正利用三、四号船对船工进行训练,因为同时控制三面帆的转动可不算容易。在训练过程中,船工们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改进意见。比如过去每面帆需要四根绳索,分别系在船帆的四角,需要四个人转动滑轮。试验中发现这样比较麻烦,而且在拉起部分帆时,仅仅靠一侧的上下两根绳索不能完全稳定帆的平面。在风的吹动下,原本吊在下面没有展开的帆有时会被带起来,造成一些扰动。于是船工们建议把船帆一侧的绳索增加,用多根绳索系在横杆上,汇聚到一起形成一根总绳索。根据帆升高的需要,这些绳索可以调整,让船帆保持垂直。总绳索则可以让控制帆转动的滑轮减少为两个。在增加两根桅杆后,这一改进有不少优点。不过船帆侧面增加的绳索也提高了一点复杂程度,船工和工匠们正在边试用边改进。
大橹已经比较完善了,现在大多数船上都预备了两支,需要时可以架到船尾两边摇动。如何增加人手摇橹,豫和几名工匠倒是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在船尾加一个横杆,连到橹柄的末端,五六个人并排一起来回推动那根横杆,就相当于参加了摇橹。可是这样试验后的效果并不好,因为摇橹人超过四人后就使不上多大劲了,只是加快摇橹的节奏,推进力却没有明显提高,计算下来的推进效率降低不少。这时除非增加橹叶的面积,把更多人的劲发挥出来。可橹不能太长,否则太深或者太斜,前者容易触底,后者浪费能量。橹叶太宽也没多少效果。
开孔舵曾在试验中出现过一点问题,那就是高速航行时一个人转动起来费力。豫根据姜海涛教的力学知识,还有船帆三七分的经历,很快就想到这是因为舵面完全在舵杆后造成的。把舵面往前移,让水流作用力的中心落到舵的转轴上,自然是最省力,但这样容易碰到船尾。于是他们根据船尾形状在舵杆前增加了一个三角形部分,也算是大大降低了转动舵的力。姜海涛听完汇报后,告诉他们还可以利用绳索滑轮来转动舵。这好像也是后世的海船上采用的标准样式,舵轮。不过豫带人计算后,觉得暂时没有这个必要,除非是在几百吨的大船上。
爪锚已经完全代替碇,效果很不错。有的船上还装了一种三爪的木石锚,发现效果不比四爪锚差。
七号船上,明轮轴上的踏笼被拆掉了,前后增加了六个座位,人坐在上面踏动两侧的踏板,就可以通过座位下的大滑轮、绳索,带动明轮轴旋转。工匠们把这称为“脚踏轮”。这下明轮的速度比过去三人踏动快了很多。但试验后的计算结果也表明,他们六人产生的功率并不比原来三个人大一倍,只提高了一半。后来还是在船上参与试验的一名工匠,抱怨了几句话提醒大家:“呵,你们这帮家伙简直不是划水,是在舀水啊!看看,我站在船边负责查看明轮的情况,结果除了水花什么都看不到,还被浇透了。你们想冻死我呀?”
明轮速度太快后,更多能量被浪费到挑水上,而不是划水。于是工匠们造了一对更宽大的明轮,把拨水面积增加,转速降低。这一下效率终于又恢复了,可是整船看起来宽了不少,停靠码头时很费劲。
六号船上也用脚踏轮代替了踏笼。新螺旋桨则造了两对,桨叶扭转角度不同,而且被加厚了。随后的试验表明:不同扭转角度的桨叶在不同速度下效率不同;基本上是扭转小的桨叶适合低速,高速时则需要扭转大的桨叶。可是桨叶冲击振动的问题还是比较麻烦,一些曾经造车轮的工匠认为这会大大影响桨叶的寿命。姜海涛先前离开蓼城时提出的把螺旋桨都没入水下的想法,工匠们讨论后觉得暂时无法在改装中实现,因为那对船体改动很大,只能在今后造新船试验。而且继续用木头造那种螺旋桨,他们也觉得不行,因为条形桨叶变短后有效面积就很小了,推力会小很多。(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鼓风机用的扇形桨叶更合适,但用到水下就显然需要用青铜铸造。
看到姜海涛来,他们自然会询问重开铜矿的工作怎样了。得知已经开始采掘矿石,大家都感到很高兴。姜海涛返回霍以后,冶炼工作正好也开始了。
--------------------------
对于这种土炉炼铜,姜海涛实在没什么记忆可供对照。以前听祖爷爷辈的老人说过什么大跃进的时候土法炼钢,可压根没见过是怎么炼的。当时他还以为是造一个大锅样的土锅,里面放上矿石、木料或者煤,然后点火烧,最后像炼钢厂里的大吊炉一样倒出黄黄的钢水。现在看到这冶炼铜的圆形,更确切地说是瓶形大火炉,他才感觉到自己过去对土法炼钢的想象大概是错的。
眼前这炉子的后面,一个木制斜坡通到炉口旁,工匠从那里投入矿石和木炭。炉口外沿的直径大概1.6米。炉子的中下部最粗,但也只是将近2米。这里围着炉壁有三个眼。左右两个是进风口,现在正由两个木制风箱在往里鼓风。归辛已经告诉姜海涛,过去是用一个橐鼓风,四人操作,通过两根陶管送到这俩进风口。现在每个风箱正由两个人在一起推拉,送风量明显大多了。炉壁正面的一个眼则大一些,约有20厘米左右,不过现在被堵着。按照归辛的说法,这个冶炼炉可以连续工作,定时从上面投入矿石和木炭,下面这眼里就能定时放出铜水和炉渣。几个陶盆放在炉眼出口的下方,准备用来接铜水。因为现在是试验,所以归辛他们没有准备铸造什么器物,只要得到铜锭就行。
可是姜海涛等了半天,也没见铜水流出来。他感到有些焦急,询问归辛是不是有问题了。不料归辛告诉他,每个炼炉重开时都会这样,半天甚至几天都出不了铜水,因为铜矿的性质、鼓风量、木炭大小等都有了变化,他们需要花一些时间摸索。姜海涛这时也了解到,过去他们只在秋冬季采矿炼铜,因为此时木炭消耗得比较少,而且农田里不忙,伐木烧炭、采矿冶炼的人手都能充裕点。姜海涛听后觉得有点奇怪:秋冬季正是气温低的时候,怎么木炭消耗量反倒小呢?
到了中午,冶炼炉的表现正像归辛说的那样,没有成功获得铜水,流出的东西炉渣居多。归辛和几名工匠看过炉渣后得出的结论居然是:鼓风太强了!姜海涛听他们解释后才有点明白过来:现在氧气供给量更大,木炭的燃烧速度要比过去快,温度也高些,但这加快了矿石的熔化,使它们还没来得及完成还原反应就落到炉底熔化了。归辛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鼓风速度,恢复到过去的送风情况;二是增大矿石、木炭的尺寸,加快一点投料频率和数量。前者可以节省两名鼓风者,后者可以提高产量。现在由于矿石已经准备好了,不容易改变,于是他们决定先采用第一种方法。
下午,第一炉铜水出炉了,铸成了三块10公斤左右的铜锭,紫红色的。这在工场里引起了长时间的欢呼。归辛兴奋地告诉养敖、薳申和姜海涛,他觉得这个铜矿不仅能恢复生产,还能比过去的产量提高三分之一,可以满足胡国的大部分需要。养敖听后很高兴,因为这显然能让他获得更多青铜兵器。薳申则告诉姜海涛,胡国过去都是花不少钱从楚国购买铜锭,自从和楚国交恶后就向吴国购买,但价格贵了不少,所以这几年胡国的青铜器具主要是在吃老本。
利用刚刚冶炼出来的铜锭,还有从胡城带来的锡锭,他们很快就铸造了一批新的青铜器具,主要是锯条、刨刀、铜铲等工具,以加强矿井的生产能力。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注025401]
--------------------------
两天后,养敖和姜海涛就迫不及待地带着第一批300公斤的铜锭返回胡城。这座炼炉已经能比较稳定地生产,每天出铜150公斤多点。这些铜锭表面都多了一点绿色的东西,姜海涛告诉工匠们那就是氧化铜。归辛留下来负责采矿和冶炼。薳申也留下了,因为他要统一规划一下这片区域的管理,包括人员登记、农田开发等,甚至要考虑是否修筑一座小城,把霍正式建成一个小城邑。
养敖他们的车队到史河边后上船,休整了一晚后开始返航。现在整个船队都改成了三桅杆、转动帆。船队沿史河顺流而下,虽然逆风,但是改装后的三桅转动帆表现非凡,居然让他们不借助划桨等其它手段,就可以单凭风力前进。他们一天后就进入了淮河。在这里他们又是顺水顺风,两天就转入了颖河。沿颖河顶风逆流而上是最困难的,船队采用之字形前进,需要频繁转弯。加上船工们对新式帆的操作不太熟练,各船之间都拉得比较远。但借助数字通信旗,船队之间的联络一直很顺畅,而且比过去更方便。代表字的代码本也根据需要在增加内容。借助风力,还有长桨等工具,他们沿着颖河航行了四天,在2月29日晚抵达胡城。
归豹得到消息后,连夜把养敖、姜海涛和铜锭接入了宫城。看着一堆铜锭,他笑得合不拢嘴。姬妃、归苓闻讯后也过来看热闹。姬妃自然知道铜的重要,归苓则抱着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姜海涛已经一个月没有跟她玩、给她讲故事了。归豹后来还专门派人把薳书叫了过来,告诉他这个好消息。
--------------------------
夜深后,养敖、姜海涛和薳书还留在大殿里,和归豹一起商量下一步的计划。俩人在船上都休息好几天了,精神头还很足。归豹、薳书则在铜的刺激下很兴奋,也不着急睡觉。
现在霍重新成了一个重要据点,因此在未来的楚国进攻中如何保全这一据点,就比过去重要多了。楚国的第一个进攻目标肯定是蓼,然后他们很容易渡过史河、占领霍。那里铜矿生产恢复的消息当然会严格保密,但霍离蓼毕竟太近了,保不齐会让楚国人知道。
姜海涛提出像上次那样据守蓼城,利用踏张弩、砲弩的优势阻挡他们。对于野战,他的信心不是很足,于是看了看养敖。养敖告诉他和归豹,如果等到8月的秋天再开战,胡军可以利用弩和新战法在野战中抵挡楚军,没准还能占一点优势。不过他也强调,这得在双方兵力差别不大的情况下。按照先前的计算,他们最多能组织起大约6000人的队伍,外加1000人操作的100辆砲弩。踏张弩和砲弩肯定能再次让楚军吃大亏,铍等青铜兵器的来源也有了保障。养敖认为这些兵力对付近万人的楚军问题不大。薳书立刻告诉养敖和姜海涛,他们不可能派出这么多胡军前往蓼城,因为这段时间归章和归贝已经有点不安分。
原来在刚刚过去的2月里,归豹他们利用新式的曲辕犁和翻车开垦了大批农田,一下引起了归章、归贝,还有其他人的注意。他们随后纷纷刺探归豹一方的情报,很快就发现宫城里的生产能力有了巨大提高。特别是宫城里在制造大批车辆,让归章他们非常警惕。鱼偃在各方的鼓动下,经常跑来询问归豹为什么要造那么多车,怎么能造得那么快。归豹自然是告诉他自己在准备应对楚国可能的进攻,造得快嘛,就以工匠多搪塞。这一下各方势力开始纷纷出动。归章、华梁明面上劝归豹不要刺激楚国,栾元则建议归豹向吴国请求援兵,还可以利用造战车的新方法以及翻车等工具向吴国作为交换。归豹和薳书分析后,认为他们的目标都是盯在那些新工具和新工艺上,自然不会答应,于是一个劲地推搪。同时,他们利用新产品的优势向胡国的小家族和国人展开攻势,吸纳其中的工匠加入。胡国的工匠大多集中在归、薳、栾、鱼等几大家族,少数依附于小家族,或是自由工匠。现在宫城里那个大工场的规模已经扩大了两倍,薳氏家族的工匠们都被吸纳进去了。归通甚至曾利用一些小家族出面,悄悄赎买栾、鱼两家的工匠,可惜很快就被对方发觉。
归豹这一方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田和工匠的增加,引起了归章他们的担心。在他们看来,归豹增强军力一方面固然是要对付楚国,但也可以对付他们。于是归章、归贝家也开始增造战车等武器。沉寂多年的章家也突然开始招募门客,并意外地向归豹提出购买或交换一些战车。
依靠新式农具和农田,还有工场的扩建,归豹他们已经成功地吸纳了更多的农人和国人,可以算收获了不少民心。可是面对归章他们增加的军力,薳书认为必须有足够的兵力威慑和压制他们。因此胡国的6000总兵力,并不是铁板一块。
归豹现在能够控制的兵力,只有自己和归仪、薳书家的甲士,一共500人,以及征召的2000名步卒。还有1000人会召来操作砲弩,不会有近战能力。这3000人,已经是归豹他们在农具大大改进的情况才做到的,要在过去只能征召1000多人,否则就耽误农业生产了。而且超过3000人,他们就没有足够的人担任什长、卒长指挥。
章、栾、华、向、鱼五家,一共有甲士350人左右,但是他们的封邑面积小、人口少,又不像归豹他们有那么多新工具,所以只能组成2000人左右的队伍。而且他们属于中间派,未必肯全力帮助归豹。
归章、归贝他们,则有300甲士,能组成近2000人的队伍。如果迎战楚军,归豹恐怕只能让他们出1000人,还会在胡城留下1000,这样归豹必须留下1000人应对。
一算下来,整个胡国大概只能派出3500人的部队,外加100辆砲弩去蓼城迎战楚军。各家都会留下一半的兵力以备不测。就算最好的情况,归豹能说动章栾等家全力支持,出兵4500恐怕也是极限了。
养敖听到这情况后皱起了眉头。姜海涛也感觉到只派四千人,其中还有一两千人不可靠,迎战楚军有点危险。
姜海涛看大家发愁的样子,想提议先动手消灭归章、归贝,但他立刻意识到这办法行不通。归豹无缘无故地对长辈动武,在现在的礼仪制度下肯定会非常被动,得不到章、栾等氏族的支持。归豹这时却偏偏想听听姜海涛的意见,直接问到他头上,他只好硬着头皮说:“公子,既然分兵同时迎战楚军和对付归章他们有困难,那就别分了呗。找一个地方,同时对付他们。”薳书疑惑地问:“找一个地方?同时对付?”
养敖明白了姜海涛的想法:“你是说就在这里迎战楚军?”薳书皱了下眉头:“在这里?那不要蓼城了?可就算这样,怎么肯定楚军一定来?万一他们占了蓼城后不马上北下,明年再来,我们怎么办?还有霍,楚人在蓼城呆上几天就能知道那里。把蓼、霍都丢了,我们可就缺了粮食、兵器,更不可能对付楚军了。”
“哎,真是死脑筋。”姜海涛忍不住在心里抱怨了一句,但还是对薳书客气地说:“我们可以像在蓼城一样,用一些办法激怒楚军,让他们直接往这里打。”养敖对这个方法似乎比较接受,但他提出了一个具体操作问题:“当时在蓼城是芈午,性格暴躁。下次楚军的将领未必就那么好骗了。”“嗯,咱们可以天天攻击他们的营地,让他们睡不好觉嘛。”姜海涛想了想又接着说:“现在有砲弩,射程很远,完全可以在楚军营地外射他几箭。楚军不出来就射个不停,出来了,人少我们就用砲弩射车马,人多了我们就退。这样折腾他们还不恼火?”养敖仰头想了想,然后笑了:“不错。我们现在有不少战车,可以派十几辆去不停地打他们,把他们直接引到这里。”薳书却还皱着眉头:“这样打?是不是有点……”
归豹知道他犹豫什么,于是打断了他:“嗨,我们可以多派点战车,天天约楚军出战。另外,你们看能不能在楚军打到蓼城以前,就把粮食都收了,引诱他们直接来这里?”最后这话是问想薳书的,他只好回答说:“收割没问题,但收完后要脱粒,还要用不少车运过来,恐怕不容易。”说完这话,他居然看向了姜海涛。姜海涛明白这家伙大概是让曲辕犁和翻车惯坏了,又指望自己搞什么新发明。好在他一个月前已经有招了。“公子,工场里已经有人在设计一种鼓风脱壳机,可以很快把谷壳去掉。”随后他想了想:“嗯,不过这东西好像在这里用处不大。”他心说:难道要自己发明个联合收割机?我靠,那也太难了吧!
看他结结巴巴,薳书倒是有点善解人意:“不用急,反正还有几个月才收割呢,海涛公子你可以慢慢想想。我看你可以找几名工匠问一问收割的过程,然后再想办法。”
这时养敖问归豹:“公子,这一个月骑兵怎么样了?”归豹愣了一下:“这我不太清楚,你问问养锜吧。怎么,那些骑在马上的人能干什么?我看他们没有多大用。虽然用神臂弩可以远远地射杀敌人,但是能骑的马好像很少。”“什么?他们用神臂弩?”养敖有点没想到骑兵已经开始试用武器了。“对,前几天刚刚试的。他们先用了踏张弩,骑到一辆战车前射了一箭,然后跑开,又去上弦装箭。不过只有两三个骑手可以边骑边射弩,也不太准。后来他们改成停下马后射箭,然后再跑,那才像个样子。最后用神臂弩,看起来就好多了。”说到这,归豹突然眼睛一亮,对姜海涛说:“嗯?这好像和你刚才说的办法差不多。你们是不是早就想到用这个骑兵去骚扰楚军?”
这一点姜海涛先前还真没有明确想到过,但回忆一下脑海中的骑兵知识,他们好像也有这种用途。养敖说:“我们走之前还没想到这,只是准备用他们送信、侦察。这样可以提前知道楚军的动向。”归豹和薳书都点点头,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姜海涛趁机提出,在蓼城和胡城之间设立一个骑马送信的驿站。不料薳书问他,现在骑兵只有30人左右,够不够执行这种任务?姜海涛一下有点含糊了,因为这个数量确实有点少。养敖建议骑兵还是先只担负侦察任务,胡蓼之间的联络采用这次船队中使用的八号快艇,并给它加一张布帆。在这次出行中,他们发现这种细长快艇的速度很容易达到每小时10公里,从胡城到蓼城最多三天。当然船员的工作条件比较差,体力消耗比较大。姜海涛也觉得这办法似乎更好,但对于加装布帆,他凭记忆感觉似乎不太恰当。算了,反正可以留在试验中看一看效果。
四个人确定大方向后,终于散会。姜海涛离开前与养敖约定第二天去大操场了解一些骑兵的具体情况,并着手准备侦察工作。
--------------------------
[注025401]:中国古代青铜器里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到商周时期,已经采用分开的纯铜原料,还有纯锡和纯铅,根据以“六齐”为代表的配比方式配合冶铸。对于铜的来源,各种资料都介绍的比较详细,比如湖北铜绿山铜矿等。但对于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另一成分,锡的来源,笔者没有找到详细的资料介绍。因此在这里,笔者对锡锭的来源模糊化处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