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鹤唳。亚细亚。世界大战。

目录:[综琼瑶]乾隆王朝一锅炖| 作者:Aaron| 类别:都市言情

    在清朝的历史上,蒙古一直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无法判断蒙古到底与清廷是联盟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早在明朝末年,清朝就与内属蒙古结盟。准确地说,应该是女真部与内属蒙古结盟行程了后金政权,因此内属蒙古部分是属于后金政权的从属关系。除了内属蒙古之外,蒙古的大部分其实是属于札萨克世袭统治的外藩蒙古。但是伴随后金政权的扩张,大部分的外藩蒙古被后金政权吞并,只剩下喀尔喀蒙古四部之外,其余蒙古诸部已经被后金政权吞并。而喀尔喀蒙古则是以联姻的形式与后金政权统一,但是事实上,清廷并不插手喀尔喀蒙古的统治。因此在清朝统治整个中华之后,喀尔喀蒙古就成了清朝历代皇帝头痛的地方。喀尔喀蒙古幅员辽阔,东边与黑龙江将军所辖的东北及外兴安岭地区接壤,西边则抵达回疆,北边是俄国,而南边就是已经彻底归顺清朝的漠南蒙古。为了辖制喀尔喀蒙古,从康熙朝开始,历经三朝,清朝都在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例如驱使喀尔喀蒙古与漠西蒙古的对决;挑动喀尔喀蒙古内部四部的纷争……当然最阴损地莫过于,虽然清朝已经有了种痘技术,而且牛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无论康熙还是雍正,都将这门技术束之高阁。他们知道,天花是阻止蒙古人南下的最大威胁。他们不敢将天花彻底杀灭,即便爱新觉罗家族也因此损失了许多皇子皇孙,种痘技术还是被严格保密起来。

    其实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俄国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喀尔喀蒙古。在他们的心目中,既然在欧洲创造出了一个“白俄罗斯”,那么在东方创造一个“黄俄罗斯”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强大的中华帝国不是俄罗斯敢直接对抗的,于是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单算从喀尔喀蒙古入手,先策反这里,再慢慢在远东建立一个“黄俄罗斯”。

    对于俄罗斯人的狼子野心,无论是明朝皇帝还是清朝皇帝,都看了出来。但是无奈蒙古人是天高皇帝远,而中华帝国的皇帝早已经失去了进取心,对于俄罗斯人的徐徐图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一次却不同,在永璇与乾隆的策动下,喀尔喀蒙古与俄罗斯是彻底决裂。虽然喀尔喀蒙古对清廷是早有异心,但是喀尔喀蒙古早已经不是当年的“上帝之鞭”,因为与清廷结盟,在他们心中,似乎也是对中华的另一种统治。所以当俄罗斯人还没有将承诺的领土送到之前就大肆侵吞喀尔喀蒙古领土的做法,让蒙古人异常愤怒。甚至不需要永璇去挑动什么,蒙古人就主动要求与俄罗斯人决战。

    其实对于清廷来说,蒙古人的主动请战也是非常符合规划的事情。因为实际上,俄罗斯人的侵略压力主要是对唐努乌梁海地区。唐努乌梁海地区位于喀尔喀蒙古西北地区。虽然与清廷的直辖部分并不接壤,但这里却是清廷的实际统治区域。同时这里也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的重要辖地,毕竟唐努乌梁海地区是面对俄罗斯与喀尔喀的双重压力,故而这里也驻扎这清廷一只非常彪悍的骑兵。

    永璇虽然一直在推行军队现代化,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技术落后的十八世纪,火器实在是一支昂贵的装备。永璇倾尽所有也只完成了海军的换装和西山大营的换装,其余陆军都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热兵器为辅。所以永璇是不愿放弃唐努乌梁海地区这样一支彪悍的骑兵,毕竟所谓的八旗骑兵已经是个传说,如果再丢失了唐努乌梁海骑兵,那么永璇真的只有去哭了。靠人山人海堆出来的胜利未免太惨烈了,不到万不得已,永璇也不会想用这样的方法。

    “蒙古人这次居然主动请战了。”东暖阁里,乾隆低声道。

    “儿臣也是觉得诧异,但是想想,如今俄国人步步紧逼,由不得蒙古人不着急。”此时的东暖阁里只有乾隆与永璇在商讨,二人面前摆着地图和各种资料。“乌里雅苏台将军本就是本朝数一数二的陆军存在,唐努乌梁海又是面对喀尔喀与俄罗斯的前线,此处士兵的彪悍程度乃是本朝仅有的。我们自然是不怕俄国人的南侵,大不了跟他们在唐努乌梁海地区耗着就是了。但是喀尔喀却怕,一旦俄国人吃不掉唐努乌梁海,自然会绕道喀尔喀。”

    “所以蒙古人怕了!”乾隆露出笑容,蒙古人的确是清廷的重要盟友,但是这个盟友似乎有些尾大不掉了,“蒙古的活佛跟俄国人勾勾搭搭的,还真当朕看不见么?”

    “皇上圣明!”永璇虽然觉得这马屁有些恶心,但是在封建时代呆久了,这马屁已经是习惯了。

    虽然知道这是马屁,但是乾隆脸上还是露出会心的微笑。“听说蒙古人从兵部要了一堆东西去?”

    “是。”永璇虽然并不统管六部,但是跟俄国人有关的事情还是能知晓的。“喀尔喀对唐努乌梁海的装备是很羡慕的,说是希望能为蒙古打造同样的一支骑兵。”

    “哼!”乾隆心里暗骂了句,但是嘴上缺说,“既然是要让蒙古人出兵,自然不用太苛刻他们。”

    “儿臣领旨。”永璇自然晓得乾隆的心思是什么。事实上,唐努乌梁海骑兵是当时兵部按照唐朝重骑兵的标准打造的。

    在封建历史上,唐朝的重骑兵堪称是“冷兵器时代最可怕的存在”,当年唐朝的重骑兵是将贵霜帝国打得灭了国,直接吓走了罗马帝国的马其顿军团。后世有好事的军事分析家指出,如果唐朝的重骑兵能够维持下去的话,别说是金国了,连元帝国打过来都能切菜一样的切回去。但是训练这样一支骑兵并不是所有封建王朝都能维持的,想想看,从士兵到马匹都是由最好的钢铁覆盖,除了马眼睛和人眼睛之外,其余都是被装甲覆盖。而且士兵所持用的陌刀也是非常锋利和沉重的,一刀下去,一匹马都能轻而易举地切成两块。这样一支骑兵只要往战场上一放,然后往前一冲,除非是用大炮组织,否则几乎是无敌的。何况当时最先进的弩床技术也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所以唐朝的重骑兵在热兵器时代没有兴起之前就是无敌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无论是装甲还是陌刀,都需要大量上好的钢铁来打造,其价格基本上等同于同重量的黄金了。何况这样还需要负重极大的上好马匹,而且士兵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所有条件都有了,最后训练出来的成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即便是富庶如唐朝,也只有少量的重骑兵。等到了宋朝,因为弩床技术的发展,重骑兵就被彻底抛弃了。

    而唐努乌梁海骑兵就是兵部一群头脑发热的人想办法重建的唐朝重骑兵,虽然永璇觉得这样有些浪费,但并没有组织。乾隆自然晓得唐努乌梁海地区的重要性,所以也批准的兵部的计划。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之下,唐努乌梁海地区就重现当年的重骑兵,虽然还没有唐朝那般的震慑力,但也让俄国人不敢在这里放肆。

    对于唐努乌梁海骑兵的装备,蒙古人自然也是觊觎许久。只是清廷对蒙古人的旁敲侧击一律无视,即便蒙古人光明正大地说我们要购买的时候,清廷也以装备有限给婉拒了。如今蒙古人充当攻击俄国人的急先锋,清廷也不好意思说装备不卖了。只是这次出售给蒙古人是最原始版的重装甲,这部分是唐努乌梁海骑兵淘汰下来的,放在军备库里也是浪费,结果就被兵部的人加价三倍卖给了蒙古人。永璇得知之后,也只能暗暗赞叹一句罢了。

    得到了装备的蒙古人自然是喜不自禁,无论是亲清廷的,还是暗地谋求独立的蒙古贵族,都认为这些武器装备加强了喀尔喀的军事力量。在拿到装备后没多久,喀尔喀迅速抽调了各部的精锐组成了喀尔喀骑兵,然后加进训练。而此时便是检阅喀尔喀骑兵的时候到了……

    如果你认为蒙古人没有看出清廷的阴暗想法的话,那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对于清廷如此阳谋地打算削弱蒙古,蒙古人却也还是毫无方法。阴谋与阳谋最大的区别在于,阴谋被发现了可以不被执行,但是阳谋却是被发现了还得被执行下去。

    蒙古人知道将自己当做马前卒是清廷“减丁政策”的继续,但是无论是虎视眈眈的俄国人还是躲在角落里伺机咬上一口的黑龙江将军和唐努乌梁海都是蒙古人无法抗拒的。如果帮助清廷,那么还能抱住喀尔喀现在的疆域;如果背叛清廷,那么清廷大不了舍弃部分喀尔喀地区,也要将剩下的喀尔喀吃掉。而真到了那般地步,漠南蒙古自然会见死不救,那喀尔喀就真的成了历史名词。

    “这仗是不得不打了啊。”领兵的蒙古将军哀叹道。

    作者有话要说:战争部分开始……

    笔墨会在世界大战和京城风波中转换。

    因为知道大家不是很爱战争,所以宫斗和家斗还是会轮番插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