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梦归解放编外篇 装备介绍

目录:重生之铁血山河| 作者:未知| 类别:历史军事

    (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小鬼子在中国所用的各式武器装备,大部分是网上找来的资料,不论文中是否提及,也算是个介绍吧,省的连我自己也总是忘。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om/01xs.com写错了,还得给自己圆谎:(一) 水连珠:诞生于100多年前的俄国,正式名称是1891型莫辛-纳甘步枪。1886年法国率先采用了使用无烟药枪弹的M1886勒伯尔步枪,欧洲国家群起效仿,沙俄也决定设计一种类似的新型连发步枪,来代替老式伯丹单发步枪。俄国陆军上尉谢尔盖.伊万诺维奇.莫辛设计出一种7.62毫米样枪,和比利时设计师列昂.纳甘设计的8.89毫米样枪一起成为候选方案。经试验,征选委员会决定取两者所长,以莫辛的方案为基础,但供弹系统改用纳甘的设计,最后所确定的方案被称为莫辛-纳甘步枪。虽然新枪已经定型,但俄国兵工厂却没有足够能力立即投入生产,因此首批产品是次年由法国夏特洛尔国营武器工厂制造的,在本国投产则已是1894年。由于沙俄工业基础薄弱,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为止,尚没有足够新枪来全面替换伯丹步枪,因而当时两种武器仍在混合装备。甚至一战期间,俄军仍苦于步枪短缺,派往前线的步兵师只有一半按标准配齐了武器,被迫再次向国外转让生产莫辛.纳甘步枪,美国的雷明顿和威斯汀豪斯两家公司承揽了155万支的生产合同。当交付首批5万支后,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苏维埃政权中止了合同,美国政府买下了大部分剩余产品,提供给远东的白俄军队,其余的改为向民间销售。

    得名与特点"连珠枪"一般是指手动供弹的弹仓式连发枪,但为什么单单莫辛.纳甘步枪就被称为"水连珠"呢?这是因为它早在1891年就已定型,属于第一代使用无烟药枪弹的步枪。而此前使用老式黑火药枪弹的步枪发射时枪声沉闷,硝烟经久不散,而相比之下"水连珠"不仅烟雾少,而且枪声清脆,特别是供弹、发射动作干脆利落,连续发射时如同水珠溅落,故得此名。

    (二) 四四式骑枪日军由日俄战争的经验中,发现骑兵常常须下马作战,面对以白刃战一决胜负的情况,刺刀一般挂在马上,常有缓不济急的情形,因此要求将刺刀直接附在枪上,需要时直接可以伸出。1909年开始试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为「四四式骑铳」,一直生产到1940年间。

    由1941年开始,开始生产三八式短步枪,以代替四四骑枪,同时因为其主要用途为装备骑兵,因此产量很小,小仓及爱知名古屋(Nagoya)一共只生产了91,000把。

    虽然生产数量不多,本文又写了这种枪的主要原因是:二次大战中,日军在中国的东北、华北、漠北均有许多骑兵部队,**建政之后,部队中的四四骑枪数量可能不少,在韩战中仍有使用。

    作业原理:旋转枪栓,毛瑟式前栓榫锁定,手动(Rotatingbolt,frontlug,boltaction)

    弹匣容量:内藏式弹仓,5发瞄准具:表尺照门,山字形准星口径:6.5x50mm(与三八大盖相同子弹标号)

    枪管长度:460mm枪重:3.9Kg相容性:三八短铳制造厂:东京小仓(Kokura)兵工厂

    (三) 歪把子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一一年式軽机関铳)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1922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因其枪托为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故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枪管上有螺纹状散热片,使用与三八大盖相同的6.5×50毫米步枪弹以及标准5发弹夹,使用方便,射程较远,精度较高,但枪弹威力不大。

    口径:6.5毫米弹药:6.5×50毫米步枪弹容量:5发/弹夹、30发/弹斗重量:10.2公斤全长:1100毫米枪管长:485毫米初速:736米/秒理论射速:600发/分有效射程:600米

    (四)大正三年式重机枪这型重机枪是38式重机枪的后续发展型号,射击精度非常精确,高平射转换速度特别快,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部队最倚重的重机枪之一,战场上威力极大服役年代:1914-1945口径:6.5mm枪管长:737mm全枪长:1198mm重量:55.0kg装弹数:30发保弹板发射速度:450发/分子弹初速:740m/s尺标射程:2400m最大射程:4000m射程比较远,发射速度与子弹初速都比较快,小鬼子比较喜欢用这种枪打飞机,是打真的飞机,不要理解错误哦。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彩|.(.网.超_速!.更。.新

    (五)马克沁重机枪1882年,马克沁赴英国考察时,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坐力,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这说明枪的后坐具有相当的能量,这种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

    马克沁根据从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坐自动射击原理。他还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方式,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为机枪连续供弹。为给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的枪管降温冷却,马克沁还采用水冷方式。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射速达每分钟600发以上。01xs.com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MG34通用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但M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六)辽13式步枪弹匣容量:内藏式弹仓,5发瞄准具:表尺照门,刀片形准星口径:7.92mmx57枪管长度:74.0公分枪重:4.27kg相容性:Mauser1989制造厂:东三省兵工厂制造年代:约1926至1927年东三省兵工厂。在渖阳市大东边门外,是1920年时,中国最大的兵工厂。张作霖不惜血本,极力扩张,因此后来居上,产品齐全,产量也大。

    1924年开始生产13式79步枪,据说主要仿自捷克毛瑟98/22式步枪,但是也有说是从奥地利买来了图纸,13式和国内仿造的其他毛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几乎是毛瑟和日式三八步枪的混合。最大的差异是枪栓的构造,枪栓内的撞针部,采用内部弹簧的设计,拉柄头为橄榄状,枪栓上无导引助,因此与平常的毛瑟枪栓不能互换,枪匣上有两个减压孔。

    兵工厂先是1923年韩麟春任总办,他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据说他曾积极参与13式步枪的设计,因此该枪在国内有称之为「韩氏七九步枪」,或「韩麟春造」,另外亦有称之为辽造98步枪。

    东三省兵工厂的步枪产量,起初月产400枝,后来曾达到每月4,000枝之巨。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人占领兵工厂,成为日本军部的四大兵工厂之一-东京小仓(Kokura)、爱知名古屋(Nagoya)、韩国仁川(Inch'on,日文称为Jinsen)、满洲奉天(日文称为Hoten,俄文为Mukden)。

    (七)三八式步|枪1905年,三八式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取自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从那时起三八式步枪就成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三八式步枪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毛瑟步枪的毛瑟式旋转后拉式枪机,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发射6.5mm口径枪弹,射击时后座力小、易于控制,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准确度。但是6.5×50毫米枪弹杀伤威力不足,弹头飞行稳定,虽然侵彻效果好,但是高稳定特性,使得杀伤力反而不高。虽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使用这步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非常难以从枪口火光发现狙击手潜伏的位置。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三八式步枪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

    三八式步枪也曾大量装备中**队,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侵华日军投降后,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广泛使用。新中国开国大典的阅兵仪式上,解放军手持的步枪就是三八式步枪。朝鲜战争初期三八式步枪是中国志愿军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枪的枪身较长,三八式马枪是三八式步枪中短枪管的型号。它也被称为三十八年式骑铳(卡宾枪)。它不仅用于骑兵,也同样用于工兵,后勤部队和其他非前线部队。三八式马枪是同时投入军队使用的,它的枪管缩短为487毫米,枪全长966毫米,重量3.3公斤。

    在三八式步枪的基础上,为了解决杀伤威力不足的缺点,改用7.7毫米口径枪弹,1939年定型,命名为九九式步枪。

    从三八式步枪发展出的其他变种有四四式马枪(三十八年式骑枪的改进型),于1911年的九七式狙击步枪,TERA伞兵步枪以及最终发展出五式步枪。

    口径:6.5毫米弹药:6.5×50mm步枪弹弹仓容量:5发全长:1,280毫米枪管长度:797毫米重量:3.95公斤初速:765米/秒有效射程:460米

    (八)mp18冲锋枪一战后,作为德国剩余物资,毛瑟手枪和MP18一起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管MP18叫“花机关”,主要是因为它可以连发,而枪管外的散热套为多孔式。值得一提的是,北洋政府建立的巩县兵工厂1926年开始仿制MP18冲锋枪,改用当时流行的7.63毫米毛瑟手枪弹,俗称“花机关枪”。红军在数次反围剿和长征途中缴获不少花机关枪,其中红四方面军装备得最多。直到抗战初期,中**队中的冲锋枪仍然是以MP18为主瞄具:片状准星,“V”形缺口式照门,弧形座表尺全长:上刺刀时全长1120mm,不上刺刀长812mm,枪管:长200mm全枪质量:4.7kg,空枪质量:4.0kg,供弹方式:20、32和50发直形弹匣供弹(发射l1.43mmACP弹时用25发弹匣),弹头初速:发射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时,365m/s,理论射速:350-450发/分。

    (九)南部14式手枪工作方式:半自动口径:8mm重量:0.91公斤弹夹:8发日本南部14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1925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王八盒子”。

    这种手枪使用南部式8mm子弹,指向射击精度极高,子弹伤害力极大基本与达姆弹相同,无防护人员被击中,通常非死即残。但这种子弹穿透力很弱,用5层棉被就能挡住,此外该枪采用的设计结构,必需严格保养才能保证可靠性,否则击发后容易出现第2发子弹上膛不到位的现象,导致射击停顿此枪设计者为南部大佐,仿制自德国鲁格P08手枪。但仿制十分拙劣,撞针硬度不够且较脆,击发无力,容易折断,甚至连自杀也无法保证(美国大兵语)。卡壳频繁,射击时弹夹易脱落(好可怕),容易走火。距离一远子弹就乱飞,穿透力极差,连厚一点的木板门都无法击穿(八路军战士语)。即使八路军没有枪没有炮,也不愿使用这垃圾货。这实在是二战最差手枪。

    此枪子弹特殊,防身又枪体太大,前线杀敌时弹夹所装子弹有些少所以中**队不太喜欢用

    (十)匣子炮德国1932年式毛瑟手枪,最为令中国人倍感亲切的枪。

    德国毛瑟兵工厂制造的一种手枪。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动手枪之一。由德国费德勒兄弟研制,并以毛瑟命名。

    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全重:1.24千克,供弹方式:20发弹匣供弹,子弹初速:每秒425米,射击方式:为单发和连发,射击速度:每分钟900发,有效射程:50──150米。

    该手枪具有威力大、动作可靠、使用方便等优点,广泛流传于世界许多国家。中国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战争中使用较广。20响的“驳壳枪”和“盒子炮”就是指这种手枪。

    (十一)捷克式机枪ZB-26轻机枪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奥匈帝国解体,捷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战后捷克在当时欧洲大陆第一军事强国法国的帮助下,建立了自己一套完整的军工体系,其中,ZB26轻机枪就是其中一个经典之作。

    ZB-26轻机枪采用枪身上方装弹匣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其瞄准装置是偏出枪体的瞄准方式,虽然并不影响射击的精确性,但是影响了射手的视线。

    中国是使用ZB-26轻机枪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不但采购了ZB-26轻机枪,而且大量仿造ZB-26,根据捷克布尔诺工厂历史资料,1927年-1939年间,一共运送给中国30,249挺ZB-26轻机枪。ZB-26轻机枪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其中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兵工厂大约生产了39,744挺捷克式轻机枪,单单重庆的21兵工厂抗战期间就生产了1万多挺。

    山西军阀阎锡山所创建的西北实业公司属下西北铸造厂,1935年起开始制造捷克式轻机枪。抗日战争期间太原沦陷后,西北制造厂一部分辗转迁到四川广元,成立广元分厂;1941年起,专造捷克式轻机枪。

    1935年,广东第一兵器制造厂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至抗战时改名为41工厂。

    巩县兵工厂于1937年开始生产捷克式轻机枪,产量不详。

    1938年,浙江省省主席黄绍竑在浙江省所办的浙江铁工厂,也生产捷克式轻机枪,称为七七式轻机枪。

    1941年在云南昆阳成立了51工厂,准备专事制造轻机枪,原计划生产丹麦的麦迪生轻机枪,因刀具及图纸于1940年6月在滇缅公路为日军炸毁,改造捷克式轻机枪。1942年合并22厂为53厂,是当时制造捷克式轻机枪的主要工厂。由1942年1月成立至1945年抗战胜利,该厂实造捷克式轻机枪14,920挺。至1945年时,53厂的产量虽大,但因材料不良,经验不足,其品质最差。

    全枪长:1161毫米。

    全枪重:9.60千克。

    枪管长:672毫米。

    自动方式:导气式。

    膛线:4条,右旋,缠距240mm。

    初速:830米/秒。

    表尺射程:1500米。

    射速:500发/分。

    枪管冷却方式:气冷。

    供弹方式:20发弹匣。

    使用枪弹:7.92×57毫米毛瑟枪弹。

    (十二)九二式重机枪在《亮剑》当中出现不止一次的鬼子机枪。

    鬼子陆军认识到**式回旋重机枪的地面使用化改装不太容易,于是利用的三年型重机枪试验开发度使用7.7mm子弹,因为口径增大的原因,加强加大了枪体使其更加坚固也导到全枪重量增加,之后对样枪进行了射击试验,正式以九二式重机枪的名称定型。其基本构造沿继了三年式重机枪的构造,不同的地方口径不同,光学瞄准镜不同,握把不同等。其瞄准装置采用了光学瞄准镜,远距离的命中精度相当高。子弹涂油装置以及供弹机构与三年型机关枪相同,增加了下八字型握把。以及枪口消焰器。供应弹方式没有采取弹链供弹而是采取了弹板式,发射方法也不是手指的扳机式,而是变为对推的压铁式。因其特有的发射声音,盟国的士兵们称为“啄木鸟”。

    九二式重机枪在中日战争第一次投入战斗,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日本陆军的制式机枪活跃在各条战线上。其优点是命中率高。在中日战争中,中国缴获了大量的九二式重机枪,并反过来用来打击日本鬼子。

    服役年代:1932~1945口径:7.7mm枪管长:721mm全枪长:1,156mm重量:55.3kg装弹数:30发保弹板发射速度:450发/分(最大)实际200发/分子弹初速:800m/sec表尺射程:2,400m]最大射程:4,500m生产商:日立(不知道是不是以后卖家电的那家)

    总产量:45,000挺

    最后介绍的就是电视中常说的撸子了,所谓的撸子把那个不是单一的一种枪。这是中国旧时北方方言对弹匣位于握把内的小手枪的称呼。

    该种手枪主要为防身自卫设计,枪身较小,便于携带,区别于驳壳枪(旧称盒子炮)等战斗武手枪,所以也成为高级军官与商人的身份象征。

    曲尺——所有枪管包在套筒内橹子的统称,因套筒较宽,形同木匠用的曲尺而得名;枪牌橹子——FN1900型手枪——因手枪握把上有一枪型图案而得名;剑牌橹子——西班牙CM1931手枪——因其枪柄上宝剑的图案而得名;马牌橹子——柯尔特1903型手枪——因手枪握把上雕刻有一匹奔马图案而得名;花口橹子——FN1910型手枪——因枪口部压有滚花而得名;罗锅橹子——鲁格P08手枪——因其特殊的肘节式闭锁机构而得名牛(大)眼橹子——柯尔特M1911手枪——因其口径11.43毫米,在当时手枪中最大而得名;狮牌橹子——加莱西1923型手枪——因其握把上有一支狮子的图案而得名;蛇牌橹子——德国绍尔袖珍手枪——因其手枪握把上一类似蛇型图案而得名;狗牌橹子——西班牙某款袖珍手枪——因其握把上有一狗型图案而得名;鹰牌橹子——毛瑟1917手枪(不是盒子炮)——因其握把上鹰的图案而得名;张嘴灯——德国M1910毛瑟系列小型手枪(可不是盒子炮呀)——因其套筒前半部敞开,象张大的嘴吧,故名;小五封子——一种泛称,指装弹数为五发的小型自卫手枪;六子连————容弹量为六发的手枪。

    七星子———泛称容弹量为七发的手枪。

    八音子——系一种泛称,指装弹量为八发的橹子;九连珠——系一种泛称,容弹量为九发的撸子。

    十子连——国产勃郎宁大号手枪——因其装弹数为十发而得名(但十子连并不仅仅指此枪,凡是装弹数为十发的往往都称作十子连);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年式手枪——因其特殊形状的枪套特别象个王八,故得名;又因容弹量为八发而得名。

    鸡腿橹子——南部7毫米微型手枪——其枪外型***,枪管显得很细,看上去象一支鸡腿,故得名。

    加拿大橹子——**在加拿大定制的1935型强力勃郎宁手枪,也称作十三响,因弹匣容量得名;鸡屁撸子,因GP谐音而得名;又因口径为9毫米而称作加九零。

    以上是橹子的俗称。

    这里所介绍的各种枪并不是在抗战中上所有的枪支,但是我也算是尽量的去找资料了,不足之处,请多多包涵。

    还有一点,既然我写的这本小说还能有人不辞辛劳地查到我的QQ号问我以后的剧情和里边各种枪的性能,那是否能麻烦下各位多点下推荐和收藏呢!在下在此拜谢了!

    各位看官,我现在是天天看着点击率呼呼地往上涨,推荐和收藏却是低得可怜!既然大家能看道这本小说,也算缘分,能不能来逐浪网推荐收藏下,给我那么一点点动力吧!

    ,(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