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地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清朝时期乾隆二年,这次更名为临榆县。
临榆县明代属永平府,境内建制卢龙县、抚宁县、昌黎县、永平卫、山海卫。县下实行里甲制,里亦称社、屯,当地民编为社,迁来者编为屯。清代,沿用明制,属直隶省永平府,辖卢龙、抚宁、昌黎县。。。清乾隆二年在山海关增设临榆县。
《大清一统志?永平府?临榆县》中曾有记载:“秦皇岛,在临榆县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传秦始皇尝驻跸于此。”
乾隆二十一年《临榆县志?古迹》中记载:“秦王岛,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环之。世传秦始皇求仙驻跸于此。”
而光绪四年《临榆县志》对秦皇岛的描述见多且详:“秦王岛,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脉由东转西,插入海中,横压水面,远望形如卧蚕,海阳镇之水口山也,上有观音寺。。。”
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而最有名的莫过于是那块书写着天下第一关金字的巨大牌匾。。。
关于这个牌匾,还有个典故。
相传,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亲自降旨,要在山海关城楼上挂一块题为“天下第一关”的大匾。
当时镇守山海关的是一位兵部主事,他接到圣旨后,立即派人爬上箭楼,量好尺寸,请木匠做了一块长一丈八尺,宽五尺的巨匾。
匾做好了,找谁来写呢?
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终于想起一个人来。。。这人姓萧名显,两榜进士出身,当过福建按察司佥事,书法好,近年因年老辞官,归家山海关赋闲。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亲自到萧家拜访,说明来意。萧显沉吟了半晌,才点头答应。不过他提出,写这种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应下来。。。
转眼二十多天过去了,没有消息。兵部主事让手下人预备好了几样东西:几匹绫罗缎匹,几枝大型湖笔,派一名亲信给萧显送去。时间不长,送礼人回来了,禀报说: “萧老先生在偏院里练功,每天起早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长扁担。”
兵部主事不解,这耍扁担跟写字有何关系,不管他,已经等了这么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又过了二十多天,还是没动静。。。兵部主事又让乎下人准备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纸,派亲信带着东西又到了萧家,送礼人回来禀报说:“萧老先生正在屋子里吟诗,背诵着什么飞流直下三千尺呀,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呀,什么来如雷霆收震怒啊,罢如江海凝青光呀……”
兵部主事一听十分奇怪,于是问道,“他见到礼物后怎么说?”
“他说再过一月就可以写了。。。”仆人急忙回答道。
兵部主事对这话不太理解,但总算有了一个期限,那就等着吧,但是万万没想到,第二天他就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说是新任蓟辽总督代皇帝要来山海关视察挂匾事宜,预计三天内到达。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坏了,立马让人抬着那块木匾和一坛子墨汁赶往萧家。
到了萧家,寒暄之后,就把兵部传来的急信之事向萧显述说了一遍,萧显也是官场上下来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动起来。。。只见他,提着笔在匾前来回走着,一边走,一边端详,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气,开始动笔了。
只见他,落笔如高山坠石,起笔如飞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稳,又准,笔随身行,不一会儿,“天下第一关”五个大字写好了。
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谢。。。
萧显道:“本来想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古诗,陶冶情性,可惜呀,时间太急了。”
兵部主事连忙说:“这已经很好了,已经很好了。”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挂在箭楼上,一面在箭楼下的“悦心斋”酒楼宴请萧显。酒过叁巡,宾主凭栏仰望,萧显这才发现“下”字少了一点。
此时,把总禀报蓟辽总督已过石河,回府取笔登楼补写已来不及,怎么办?
萧显急中生智,命书童马上研墨,随手抓过堂倌手中的一块擦桌布,手中一团,饱蘸墨汁,用尽平生之力,朝箭楼上的匾额甩去。只听“叭”的一声,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字右下角,补上了那一“点”。众人齐声贺彩,同声赞道:“萧公神来之笔,神来之笔!”
自此,天下第一关的巨大牌匾就名扬天下。
而同样题有天下第一关的巨匾还有一块,据说是明朝的奸相严嵩所题,不过或许是因为严嵩臭名昭著,所以在历史上很少被人提起,现如今这块牌匾被日本劫掠到了东京,并公开陈列。
自古山海关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仍,烽烟不断。
1932年的山海关,注定也不会平静的。
…… ……
这一仗是对山海关的介绍,我颇为喜欢文中的传说,所以借用一下,希望朋友们多担待一下,不要介意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