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平元年初冬的第一场雪为小沛新修的城墙蒙上了一身银装素裹。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话说自刘备二月入驻小沛以来,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年了。期间刘备在小沛除招募了近千员新兵,修缮了一下城墙之外,似乎并没啥值得称道的政绩。他既没有像蔡吉那般潜心筹划以商兴郡,也没有像曹操那般边作战边屯田。然而就算是如此,刘备这大半年来依旧在沛县乃至整个徐州留下了仁德的美名。因为至少刘备没有像袁术、吕布那般劫掠百姓口粮,他甚至还分出了一部分军粮来接济受灾的百姓。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令诸多百姓将其奉为明主。至于粮食吃完了怎么办?流民们可管不了那么多。他们只知刘府君分粮给他们吃,即不强迫他们留下来为官府屯田,也不逼他们承担徭役,这样的大善人上哪儿找去。
然而刘备忙活了大半年真的就只博了个好名声?
非也,非也。
对刘备来说,此刻拿在他手里的这份信函就是他这一年来最大的收获!
“恭喜大哥,徐州牧已成大哥囊中之物。”书房内张飞一个抱拳,兴奋地向刚刚读完糜竺邀请的刘备道贺道。
然而刘备却将书信一收,板起脸道,“三弟休要胡言。糜别驾不过是让吾等领兵协防下邳而已。更何况陶使君吉人自有天相,哪儿需要什么新州牧。”
可张飞面对刘备如此一番义正辞严的斥责,非但没有生气,反倒嘻嘻一笑道,“那大哥就当小弟这是在关起门来说胡话。糜竺既然来信请大哥前往下邳主持大局,想来陶使君此刻应是时日无多。否则现下徐州既无外敌,又无内乱,糜竺何须请大哥带兵入下邳。须知下邳本就有曹豹驻防。”
张飞虽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在关起门来说胡话。然刘备心里却十分清楚,自己三弟这番话乃是句句属实。只是眼下陶谦尚未过世,倘若自己急不可耐地流露出想要取而代之的架势,那岂不是破坏了之前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仁德之名。故这会儿的刘备对是否去下邳多少有些犹豫。
一旁的简雍见刘备低头沉思一副难以决断的模样,便跟着上前附和张飞道:“主公,益德说得对。雍也以为主公此番去下邳须做好接任徐州牧的准备。”
简雍作为刘备麾下唯一的谋士整个兴平元年都在徐州的大小世家间游走,可以说刘备能接到糜竺的邀请有一半是简雍的功劳。因此面对简雍的进言,刘备低吟了一声问道,“宪和也以为徐州百姓会奉备为主?”
简雍听刘备如此一问,便知自家主公是生怕得不到徐州本地世家支持,故才会如此瞻前顾后。这也难怪,刘备虽身为汉宗室,然家道中落已久,其实力甚至都不如一些地方土豪。故对刘备来说他走每一步都需极其小心才是。尤其不能去做一些会伤害到自己名声的事,因为名声是刘备现下最大的仰仗。只是正如张飞所言,眼下徐州易主已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而徐州境内又缺乏既有实力又有名望之辈来主持大局。倘若刘备不能趁此时机接任徐州牧,那时间一长,徐州周边的袁术等人必会乘虚而入。故眼下绝不是在乎虚名的时候,先下手为强才是当务之急。想到这里,简雍当即一个抱拳向刘备打气道:“现如今主公仁德之名传遍天下,徐州百姓听闻主公之名更是无不交口称赞。试问而今徐州境内又有何人可担重任。君不见糜别驾也在信中言明陈元龙父子皆支持主公进下邳。须知下邳陈氏乃是公族,有其支持,主公又有何虑。”
刘备原本还有些担心徐州本地世家对他的看法,此刻听到简雍提起陈登父子,不由深以为然地点头叹道:“玄德何德何能,竟能得汉瑜公父子青睐,真是愧不敢当。”
“那还不是主公这一年来内修外治之果。”简雍抚须由衷地赞道。在简雍看来刘备或许不是个才华出众的人,但刘备却是一个极其自制的人。其能一步步由一没落宗室走到今天这一步,同他那坚韧的性格脱不了干系。因此眼下刘备最需要不是隐忍,而是自信,对未来的自信。因为在此之前刘备已经被压抑了太久了。
这不,张飞眼瞅着简雍一点点将刘备说动了心,便用胳膊肘捅了捅身旁的关羽提醒道:“二哥,汝也说两句啊。”
关羽原本只是在旁安静地倾听刘备等人商讨去下邳一事。但见张飞要自己也说两句,于是关羽二话不说,一个抱拳就冲着刘备深深一揖道,“云长全听兄长差遣。兄长说去下邳就去下邳。兄长要做徐州牧,云长就辅佐兄长做徐州牧!”
关羽一番斩钉截铁的誓言彻底激发起了刘备的雄心。没错!他刘玄德为什么会来徐州还不是看上了徐州牧的位子。当初若非陶谦在来信中暗示过会让位于自己,他又怎会放着好好的平原相不做跑来小沛同曹操死磕。更何况一旦获取了徐州,刘备就有招兵买马的资本,就有了中兴汉室的根基。莫道玄德领徐州乘人之危,舍小节,方能成大义!
兴平元年冬月末,刘备应徐州别驾糜竺之邀领兵入驻下邳。同年腊月,徐州牧陶谦病危独招刘备交代后事。没人知道陶谦在屋里同刘备究竟说了些什么。然在陶谦过世之后,糜竺与陈登当即领着一干徐州官民迎奉刘备为徐州之主。刘备起先并不答应,称“袁公路近在寿春,君可以州与之。”但陈登却反驳说,“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下可以哥弟守境;使君若不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刘备被陈登如此一驳,当即“哑口无言”,于是乎,只得应下徐州官民们的拳拳盛意,最终谦任徐州牧。徐州亦自此一夜易主。
且说刘备经过一年的筹备,终于由一介客将一跃成为统领一州之地的大诸侯。那一边蔡吉却还在苦心经营着东莱那一亩三分地。面对刘备出任徐州州牧一事,蔡吉并没表现出多少感慨。这一来是因为刘备领徐州乃是历史上铁板钉钉的事件,二来则是蔡吉深知徐州的水远比刘备想象中要深得多。且不论在寿春虎视眈眈的袁术。光是陶谦留下的丹阳兵与徐州本地世族间的矛盾,日后就有得刘大耳好受了。当然蔡吉不是刘备的幕僚,没有义务为刘备出谋划策。事实上,她本人也差不多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才从段奎等东莱本地豪绅手中夺得东莱的控制权。而这一切还是建立在蔡吉依托太史慈掌握东莱大部分兵力的基础上的。不难想象,倘若蔡吉没有在短时间里掌握兵权,那她此刻依旧还是段奎等人手中的傀儡而已。
因此在得到甄尧、王翰二人的投资之后,整个冬天蔡吉一面主持修建龙口商港以及周边的商业设施,一面则时不时地巡视军营以期同东莱将士们混个脸熟加深感情。这一日,蔡吉照例又来到了军营观看众将士操练。
只见校场之上,太史慈脚跨五花马,左手环首刀,右手丈八矛,宛若游龙疾驰而过。刀枪闪光间,两侧的草扎人靶顿时就被击得支离破碎。一边是清一色的“人头”飞舞,另一边的草靶则被统统挑散了开来。不难想象倘若这是真的战场,太史慈身旁早已血雾翻滚。
如此漂亮的武艺自然是引来了周围观战的东莱将士一阵喝彩。而太史慈却只是冲众人微微颔首,之后便还刀入鞘,示意身后的骑兵们照他刚才的演示进行练习。在太史慈的激励下,在场的李达等年轻骑兵们自然个个都跃跃欲试。只是他们的武艺显然没有太史慈娴熟,几次下来全部击中草靶的没几个。不过骑兵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更加勤奋地反复练习起来。
而太史慈则趁着骑兵练习之际,翻身下马,向着的蔡吉招呼道,“府君,儿郎们均已学会上马持三仗。不过还需多加练习方可运用自如。”
“那也多亏子义兄,武艺高,教得好。”蔡吉回过身冲着太史慈躬身致谢道。
所谓“上马持三仗”,顾名思义就是指在马上使用三种武器,即双手各执一种近距离格斗兵器,并且能在远距离上进行弓弩攻击。照理说这等武技历史上得到五胡乱华之时才会开始普及。而眼下汉末三国的单骑战术,普遍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一般戟、矛不能同时使用,且使用戟、矛主要是叉或者刺,劈砍的战术动作极少会出现。至于弓弩亦难再疾驰的情况下使用。归根结底还是这个时代双马镫尚未应用的原因。不过随着蔡吉将后世的双马镫引入东莱。东莱骑兵的单兵作战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像是太史慈本就骑术了得,没双马镫的时候都能做到上马持三仗,眼下配上双马镫更是如虎添翼。而那些普通骑兵在配备双马镫之后亦能在太史慈的训练下做到双手持械左右开弓。
为此太史慈特地从中营中挑选了一千名资质不错的骑兵,配以环首刀、长矛、铜质双马镫以及铠甲。专门练习“上马持三仗”。此外这支骑兵平日里会将铜马镫收在马鞍之中,像普通骑兵那般以踩着腿带行军,只有作战时才会放下双马镫。
对于太史慈的这项保密措施蔡吉深表同意。不仅如此她还打算将这支重骑兵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只是碍于成本问题,眼下撑死也只能再扩充个五百人而已。不过蔡吉也知重骑兵这种兵种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颇为贵重的兵种。要不怎么后世老有人拿三千铁骑说事。且就算是眼前的这一千重骑兵放在汉末也已是不容小窥的一股战力。须知这些儿郎们可是各个能双手同时持两件兵器作战,亦能在疾驰的情况下以弓弩射中标靶,其武艺可比这个时代一些所谓的武将要高得多。
想到这里蔡吉便将自己的扩军计划向太史慈提议道:“子义兄,本府打算明年春天再扩充五百名铁骑。”
“五百铁骑?郡府负担得起?”太史慈皱眉问道。
“眼下是负担不起。不过待到明年商港建成之后,再加五百铁骑不是问题。”蔡吉自信的说道。
此时校场上忽然传来了一阵喝彩声,蔡吉回头一瞧只见李达和固锐二人正像后世电影里蒙古骑士那般在马上左右翻腾耍宝,不由苦笑着摇头道,“这俩小子整日就知道较劲。”
而太史慈则不以为意地双手抱臂笑道,“府君,儿郎们这是尊敬您,故才会将自己厉害的本事展示给您看。”
哪知太史慈的这番无心之语却恰恰触动了蔡吉心头的一丝隐忧。只见她幽幽地叹了口气道,“尔等若知本府乃女子,还会如此这般尊敬吾吗?”
太史慈听蔡吉突然如此一问,不禁诧异地看了身边这女娃儿一眼。跟着他却又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似的,回望着正在马上较劲的俩个年轻人,“李达不是早知府君是女子,依旧”
“李达是蔡家的家将,不一样。本府是问其他人。像是固锐,像是唐蓥。话说子义兄至今都没告诉他俩本府的真实身份吧。”蔡吉说到这儿,忍不住低下头自嘲地笑了笑。话说蔡吉有信心摆平管统、黄珍之类的官僚,敢与袁绍等当世诸侯耍花腔。可对于眼前这群军营中的热血男儿她却没有足够的信心来博得对方的忠诚。因为他们所处的世界对于蔡吉来说实在是太陌生了。
哪知太史慈却回过头以炯炯有神的目光注视着蔡吉回答道,“慈不认为众儿郎会因府君是女子而舍弃对府君的尊敬。慈之所以不告诉固山与山威,府君是女儿身一事,是因为慈认为此事该由府君亲口向众儿郎讲明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