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摸摸自己胸口,还明朝一个公道(转帖)

目录:大明永历| 作者:朱由榔| 类别:玄幻魔法

    无意中看了几则关于明清的史料,惊觉和少年时看过的《碧血剑》、《乾隆皇帝》等书大相径庭。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困惑之余,好奇暗生,遂广阅史书,以求正解。数日之后,我终于惊诧地确定:原来这段历史竟被如此严重地扭曲了;原来是非黑白,并不是只有赵高这个死太监才能颠倒;原来清朝亡了已有百年,还有这么多名显位高的人,在为其吹捧粉饰,文过掩非。

    看着银幕上那几张貌似忠厚的老脸,听着那薄薄嘴片中吐出的颠倒是非,心中竟不觉得愤懑,而只有深深的疲惫和失望。只为自身那浅薄的利益,狭隘的立场,你们就如此不堪地玩弄历史、玷污真相么?那三尺木台后面,坐着多少求知若渴的少年啊,你们就忍心蒙昧那些单纯的眼神,欺骗那些纯白的心灵么?

    那些颠倒黑白的人们,请闭上你们的嘴吧,纵然没有古代史官那“孤直秉正、纵死不移”的风骨,也别连自己的良知都抛去了啊。请摸摸你们的胸口,那里正跳跃的火苗,难道已不再是红色了么?

    下面,言归正传:

    一、“谎言王子”阎崇年

    对于阎崇年这种已经臭大街的人,笔者并没有多谈的兴致。而且笔者一想起此公每提到清朝皇帝时,都会流露出的那种发自内心,难以遏止的骄傲与自豪;以及每谈到清军攻城掠地,击败明军,就兴奋地双目圆翻,板牙呲出,老脸如鲜花般绽放的激昂神情,肠胃就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所以决定尽量长话短说。

    何况在被痛扇耳光之后,关于他的争议已经太多,笔者就更没有多言的必要。打人的行为确实不对,但不表示打人者秉持的观点也是错的。而阎崇年与某位满族的央视头目沆瀣一气,长期霸占住话语权,尽情吹捧其满清前辈的丑态也有目共睹。

    唉!满银屏的辫子戏。

    二、“拍马王子”二月河

    二月河历来被誉为“历史素养极高”、“帝王演义第一人”,看过他的《乾隆大帝》,觉得其文笔和厚重还可以,算是上得了台面,但说什么空前绝后无人能及就有点扯了,不知道有什么背景,能造出这样的势和名来。其实文笔好不好尚在其次,但作为一部类似人物传记的历史演义,客观持正才是应该的态度,“布设情节的需要”并不能成为歪曲事实的理由。许多人的历史观就是在读这种历史小说时就奠基了,甚至很多人就是为了了解历史才去读这本书的,然而他们都被欺骗而不自知。

    如二月河笔下的乾隆,简直就是完人,聪明睿智赛过诸葛,勤俭节约超过雷锋,处理政事比公认的劳模皇帝朱元璋还勤快,整天想的都是国计民生和万家哀乐,竟至夜不能寐,当时看得我是又敬又佩。后来才知道,乾隆原来是搞的爱好者,对大规模选送秀女入宫也兴趣多多,身边养着和?和刘墉两个弄臣,闲着没事就跑江南铺张一把,狠狠地花一把老百姓的血汗钱。而乾隆朝貌似强盛安乐,其实不过是在吃雍正朝的老本,乾隆原来是个败家子,似乎,清朝的衰落就是从他开始的。

    上面说的历史常识,想必二月河也不是不知,可他依然昧着良心歪曲历史,为满清皇帝文过饰非,歌功颂德,学者的良心何在?更关键的是,如此歪曲真相、误导读者的书,怎么就无人提出异议?如此不客观不持正的学者,怎么就能有如此高的名誉和学术地位?难道话语权的霸占,竟然已经到了如此触目惊心的程度了么?什么“历史演义第一人”?“吹捧拍马第一人”还差不多吧。

    想必有人会为其辩护,说小说和历史是两回事,可难道小说就可以明目张胆地歪曲真相么?难道小说作者就可以随着心意去误导读者,不考虑社会责任和影响么?哪天有人给希特勒和冈村宁次也写个演义,把南京大屠杀歌颂一番,是否你们仍然会这样为其辩护呢?

    或许,也该有一个耳光,来引起人们的重视了。

    三、“旗人王子”查良墉

    (一)、伪汉

    此人是本文的重心所在。查良墉就是大名鼎鼎的金庸,浙江海宁人,顺治时著名(明史案)的告密者就是其祖上查继佐。当时无辜屈死者无数,老查踏着别人的鲜血爬了起来,并得到了满族统治者的宠信。此后,查家一门先后出了七个进士和五位翰林,这在满人排汉的风气下,是汉人门庭根本无法做到的,所以尽管金庸死活不承认自己是满人,可辩护总是显得那样苍白无力。

    而在金庸的小说中,对满清的同情和辩护也非常明显。元和清同样都是入侵后统治过汉族的异族,同样倒退了文明。但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对蒙古是一味排斥和否定,抗蒙的郭靖被誉为“侠之大者”,推崇备至。而在之后的《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中,这种弘扬民族气节,反对异族入侵的气息也非常浓郁。可到了《鹿鼎记》里,金先生的历史观却变得开明了,借一个无赖韦小宝的视角,大肆强调民族融合,鼓吹清朝明君远胜明朝昏君,否定并嘲讽反清复明。言外之意,连不学无术的混混韦小宝都意识到这点了,别人难道还意识不到么?难道还不该意识到么?连生于扬州的韦小宝都已经忘却“扬州十日”了,别的汉人还应该抱着不放么?还不该赶快高呼“鸟生鱼汤”么?

    同为异族,扬清而反元,厚此而薄彼,何也?个中缘由,不言自明。

    金庸曾经编造过一个“维民所止”的谎言,把查家说成是的受害者,试图颠倒黑白,遮掩其祖上查继佐告密的可耻行径。更在《鹿鼎记》中篡改历史,妄图用自己手中的生花妙笔来扭曲真相,混淆视听。关于金庸的种族所属、海宁查家的根源、与查家有关的几场的真相,以及金庸几次撒谎骗人的详情,我将在“旗人金庸的那点龌龊事儿----写给所有被金庸欺骗的人”一文中详细叙述。

    (二)、崇祯

    到了金先生的《碧血剑》里,这种贬低明朝的论调更加明显,励精图治的崇祯完全被描述成了一个猪头,脑子似乎比猪还笨上七分,而其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杀忠臣、亡国家、砍女儿手臂。

    荒唐!

    一个十七岁就能忍辱负重,铲除阉党的帝王,会是一个猪头么?一个疼爱女儿的父亲,为什么要用剑砍死女儿,只是为了不让她落在乱兵手里,受尽欺凌,她最后也是难逃一死的。可在金先生的描述下,这就成了崇祯天性狠毒刻薄的铁证。

    我一直觉得,崇祯是个可敬的人。他勤俭,连衣服破了都要让皇后打上补丁,走路不敢过快,否则里面衣服中的破棉絮就会露出来;他勤政,每天睡觉不到五个小时,累得半死不活,全部精力都在处理政务上;他不好色,美女如陈圆圆,三日就送出宫去;他大量任用贤能,不拘一格,孙传庭、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左良玉等名将都是他所提拔重用;他不畏死,当李自成攻破潼关时,北京注定难保,但八成天下,还效忠于他,但这个男子,并没有像清朝的慈禧那样,弃城逃跑,任匪军在京城洗劫烧杀,而是与自己的国家坚持到了最后一刻,大臣和士兵跑光了,自己才毅然赴死,这需要何等难得的勇气?需要何等的对尊严的执守?在死前一刻,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任贼分尸,勿伤我百姓一人。”心中还是念着百姓。国亡了,人也要死了,犯不着再惺惺作态了吧?所以,我觉得这时崇祯的心里,是真诚地。那一刻,他死得像个英雄!

    在那个积弱数朝、天下大旱、饥民四起的时候;在那个外有虎狼异族,内有乱兵作乱的时候,换成谁当皇帝,怕也撑不下去了。换个别人,可能还要早十年亡国。所以,明朝的覆灭,不能全归咎崇祯,他做得已经很好了。

    然而看过《碧血剑》和《袁崇焕评传》的人都应该有印象,崇祯被金庸贬低得一钱不值,描述成千古难见的一个猪头。其实金庸的小心思并不难猜,无非是要通过丑化崇祯,来贬低明朝,夸大其腐朽黑暗,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出他真正要宣扬的结论----“清君清而明君不明,故取明而代之是顺天应命,百姓之福。”。

    金老儿,心思恁地阴毒!

    除了在细节上诋毁外,金庸还利用了袁崇焕这面旗帜来否定崇祯,以证明其昏庸无道,自毁长城。还煞有介事地采用了满清编造的“反间计”故事,来侮辱读者的智力。事实上,袁是否该杀至今在史学界仍争论不下,但已经可以肯定地是,崇祯将举国精兵交袁统调,对其知遇有加,唯一要求就是让其遏制满清,可袁为了迫使崇祯同意与清朝“议和”,有意减缓回援速度,纵容清军骚扰京师,烧杀掠抢,这才是袁被杀的主要原因。不管他的出发点如何,但军人干政,以牺牲百姓和国家利益来威胁皇帝和朝廷,强迫他们屈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其所作所为也已有取死之道。崇祯杀他,是综合权衡各方面后,不得已的结果,绝不是《碧血剑》中那种小儿科式的浅薄叙述。满清大幅篡改明史,尽人皆知,通过吹捧袁崇焕来反衬崇祯的愚蠢无道,也是为了统治需要。可金先生却将这“伪史”奉为至宝,竭力宣扬,个中的小小心思,实在令人齿冷。

    不可否认,崇祯缺点不少:刻薄寡恩,心思阴狠就不说了;虽也起用了左良玉等人才,却也识错用错了许多人;纵容党争,频发错误的政令也是事实;更致命地是,他不放心手下官员,把内阁权力收回,大事小事全由自己处理,看似勤政,却反而降低了行政效率,加之他并非劳模朱元璋那样的政务高手,实际上反倒造成了行政效率的倒退。

    但至少,他的用心是好的,是真心想要挽救明王朝、抵挡异族入侵、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地,也为此耗尽了心力,即使谈不上英主,却也绝非昏聩无道、混吃等死之辈。而最后的殉国更是难得,每个人都在赞颂文天祥、史可法视死如归,可对同样视死如归的崇祯,却为何詈骂一片?

    无他,昔时满清统治者歪曲,今朝金庸、阎崇年之辈诋毁耳。

    很多人并不知道,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恰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崇祯。据《朝鲜李朝实录》等史料记载,这个年号竟一直被朝鲜沿用了265年,也即在明亡后还沿用了二百多年。朝鲜自明亡前就被迫成为了后金的藩属,但这个容易忘记恩惠的国家却一直沿用崇祯的年号,这恰是在满清歪曲明史,丑化明朝皇帝的浪潮中,对崇祯帝在当时形象的一种肯定,更充分表现出当时的属国对明朝的怀念。而如此得人心的大明,真地会像满清歪曲后的历史所述的那样一无是处么?

    近年来人们对历史的反思,以及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人物的重新定位略有成效,对李自成在明朝雄兵百万之时闪电取下京师,灭亡大明的军事奇迹,也渐渐爆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说法,不再是什么“得民心者得天下”之类空泛的陈腔滥调了。其中一种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指出1644年中国北部突然爆发了一次大型鼠疫,令驻守北京的二十万明军主力全军覆没,这才让李自成捡了便宜。而李自成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更让女真人捡了第二个便宜,终致大好河山沦入还处于半奴隶制的满人集团之手,并成功建立了延续二百多年的少数民族政权。与唐朝的游牧民族趁中原王朝内乱入侵相比,明末的这次中原内乱使牧猎民族成功灭亡了华夏政权,建立了导致历史大倒退、奴性大增强的大清朝。

    (三)、《袁崇焕评传》

    想必有人会为金庸鸣冤不平,论调不外乎是:《碧血剑》是小说,所以可以和历史真实有所出入。我姑且不在此处争论,是否涉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小说就可以肆意颠倒黑白,指鹿为马,歪曲历史,误导读者。下面就来看看,金先生在他本应客观严谨的“历史著作”----《袁崇焕评传》中,是如何胡言乱语地: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所以袁崇焕的功业,不免随着时代的进展而渐渐失却光彩。”

    “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蒙元、满清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做庄”,满洲人建立满清执政,肯定比明朝好得多。这些观念我在小说中发挥得很多。希望将来写成学术性文字。”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最、统治者最残暴的朝代,到明末更成为中国数千年中最黑暗的时期之一。明朝当然应该亡,对于中国人民,清朝比明朝好得多。”

    恶心!

    笔者绝不能相信,一个汉人,会对一个游牧部落取代文明先进的汉族王朝,流露出如此的欢欣雀跃。也不能理解,明朝统治层怎么就比动辄屠城、把人分成四等的蒙元政权残暴了。更不能理解,有着开明的廷议风气、御史言官可直言批评皇帝却不获罪、已经流露出民主思想萌芽和小资产经济雏形的明朝,怎么就成了“最”的朝代了?怎么就不如闭关锁国,大兴,试图复辟奴隶制的满清开明了?

    金先生,做人不能太无耻,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

    在《袁崇焕评传》中,金庸也对明朝的军事、经济实力大肆歪曲:“满清决计不是明朝的敌手,明朝的政治只要稍上轨道,满清就非亡国灭种不可。满族的经济力量很是薄弱,不会纺织,主要的收入是靠抢劫⑤。”此外,金庸还睁眼胡说什么:明朝有三百多万军队,一亿人口,而清朝人口不到五十万,军队不足十万,却反而取明而代之。

    而事实又如何呢?下面是史学界比较公允的看法:“就军事实力而言,当时的清朝虽然军队人数不多,最大兵力也只有二十万,但战斗力相当强,是十七世纪最强的骑兵。而明朝的军队人数,大致在六十万到八十万左右,但能打仗的(辽东系、洪兵、秦兵),也就是二十多万。”

    我不知道金先生评传中的数据从何而来,做为一个浙大的客座教授,虽然他因滥竽充数被历史学者鄙视,但既然要写这部评传,想必也曾搜集资料,多方了解,不可能不知道史学界的主流说法。可他仍然这样瞪着眼睛胡说,我只能理解为是在刻意歪曲事实、丑化明朝,借此加强清朝“顺天应命”灭亡明朝的合理性。

    事实上,明朝打的几次大败仗,都是野战;而赢的几次,全都是“凭坚城,用大炮。”由此可见,明军野战绝不是清军对手,只能处于守御地位。从近代马其诺防线的形同虚设,到千年前花剌子模的亡国,都可以清楚看出,被动防御,却不敢野战的国家是很难取得最终胜利的。即使没有李自成等内患,如果没有关宁锦防线的坚城,明朝也多半要亡国。这是农耕民族对游牧民族长久以来的弱势,是一个王朝安逸已久后的必然,金先生却一味将其归罪于明朝的、崇祯的昏庸,其阴私用心,昭然若揭。

    金先生还在评传中大肆吹捧皇太极,将其塑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英主,其间多有夸张失实之处。而细细品味,字里行间中,每提到皇太极、努尔哈赤、多尔衮等人,便流露出一种遮掩不住的自豪和骄傲。

    最终,皇太极的经济攻势成功了。明朝北方的经济在清兵的掠夺和烧杀中崩溃了,南方经济被北方拖垮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叛军蜂起了。最后,农民军与满清里应外合,攻破北京,这个强大异族十几年没能攻陷的国家,终于亡在了自己人手中。

    李自成,千古之罪人!

    明亡了,金庸笑了。

    (四)、民生

    以上的论述都属表象之争,查良庸真正奸险之处,在于他提出了两则极具惑众性的言论。

    其一是从百姓安乐入手,藉此证明满清取代明朝是历史的进步,百姓的大幸。

    毋庸讳言,明末确实民不聊生,百姓生活远不如清初的康雍乾三朝。但金先生似乎忘了一个事实,明朝的民不聊生,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的满清前辈烧杀掠抢导致。正是满清的骚扰性入侵摧毁了明朝北方的经济,而抗清的庞大军费,更是不得不转嫁到百姓身上,让他们的生活雪上加霜。经过嘉靖、魏忠贤等人折腾,明朝本就国穷财匮,加之连年大旱,清朝又落井下石,用经济攻势削弱明帝国,逼迫明朝不得不扩军增税,才导致最终的“义军蜂起”。金先生切齿痛恨的“民不聊生”,其始作俑者,恰是他敬爱的鞑子前辈。自古以来,战争都会给百姓带来重负,又岂能独罪被迫扩军自保的明朝?清朝“三藩之乱”时,不也照样是“民不聊生”么?虽然明朝官吏的不可忽视,但明末民不聊生的责任,却和战乱、天灾有极大的关系,金先生却有意误导人们,把责任都推到吏治上,藉此丑化明朝,用心十分险恶。

    而所谓“康乾盛世”的欺世谎言,也早已被揭穿。多年战乱,只要不起刀兵,百姓就松了口气,统治者也就马上恬不知耻地吹嘘进入什么“盛世”了。其实当时的百姓不过是沾了不打仗的光,勉强能吃饱肚子罢了。清朝的社会,从经济、文化、政治各个方面看,都比明中期大幅倒退,更没有北宋时期,那种富足强盛、安乐繁荣的景象。

    但金先生对这些当然只字不提,只是一味渲染明朝官吏的,为清军破关南下摇旗鼓势。金先生的逻辑,大致类似于:一家人生病了,另一家人看其软弱可欺,便勾结这家的叛徒,里应外合,把这家人俘为奴隶,鸠占鹊巢。最后还得意洋洋地说: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是这家太腐朽,所以天要亡之,我取代它是顺应天意,救民于水火……

    真是笑死人了。见过不要脸的,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要是这道理能成立,哪天我看谁家虚弱,也去抢上一把,反之也是“顺应天意”。

    而更重要地是,纵然清初的民生好于明末,难道就应该认为清取代明是应该的么?那假如当年日军打下了中国,战争结束,再施行比蒋政权更合理的经济体制,民生大大提高,那这种侵略和奴役统治,就变得合理而且正义了么?如果此事真地发生,金先生还敢跳出来,鼓吹侵华合理,民生重于一切么?他还敢像在《鹿鼎记》中嘲讽“反清复明”一样,嘲讽地下抗日组织么?

    事实上,当年的日本和中国相较,还有不少相对先进的理念,科技、军事、经济等很多方面也占据优势;而入关的满清民族,除了弓马娴熟之外,却可谓一无是处……

    (五)、融合

    金先生的另一个主要论调是:满清入关造成了满族汉族的民族融合,所以是历史的进步。

    这种说法相当狡猾,紧紧扣住了“民族融合”的外衣,乍一听很有道理。而且帽子高悬,暗藏杀机,谁要是说清取代明不好,这顶“反对民族融合、排斥少数民族”的帽子就立刻落了下来。其逻辑似是而非,颇有惑众性。

    其实关键就在于一点:民族融合确实是好事,但应该是先进文明融合掉落后文明,而不能倒过来。如果美国和阿富汗搞民族融合,要是由美国占主导,把先进的政治构架、科技经济无私传递给它,帮它修铁路、培训知识分子,搞国内建设,这样的民族融合就是好的。可如果让阿富汗人占据统治地位,强行推行伊斯兰教和阿富汗语、妇女出门必须戴面纱、大佛可以随便炸,漠视经济、科技和教育,把美国也拖下水,那这种融合就比较扯蛋了。

    清朝对明朝的融合恰如此理,一个游牧部落,除了打仗和烧杀掠抢什么都不会,加之文化和经济落后,能融合出什么好鸟来?再加上满清也不是真心诚意搞融合,统治奴役才是初衷,所以排汉的措施贯穿了几百年,不断限制打压汉族文化,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在此被腰斩一刀。同时满清更不遗余力地培养百姓的奴性,鼓吹忠君报国,还推出夸张的“二十四孝”,根源目的便是要在汉族百姓脑中建立盲从的意识,摧毁他们的气节和反抗精神,从而安稳地统治,让几十万满族的“爷”,能安安稳稳地骑在几亿汉族百姓脖子上,尽情地作威作福。

    更致命地是,这个游牧部落虽然有几个睿智英武的君王,但毕竟整个族群的思想愚昧落后,意识保守,这造成清朝排斥科技、轻视文化。而且为了防止外部的开明思想打开百姓被蒙昧的头脑,清朝更是闭关锁国,与整个世界脱节。

    从国力上看,明朝的舰队曾横跨两洋,令“万国来朝”,血手狂魔朱棣统治期间,明帝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从军事上看,即使是在三十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统治期间,明军仍然仅以几分之一的兵力,就在朝鲜把日本军队打得抱头鼠窜。那时的日本刚由不世出的俊杰丰臣秀吉结束了战国时代,兵甲正是犀利之时,尽倾国之力还仍然以惨败收场,可见明朝当时的军事力量是很强地。从经济上看,明朝末期已经有了西欧工业革命的先兆,小资产经济更是欣欣向荣,活力无限;从政治上看,已经出现了“廷议”、“言官”、“内阁”这些比较开明的政治模式和民主风气,颇有西方“议会”的影子,君主再不能为所欲为地祸害国家。虽然明末横行,民生凋敝,但宏观来看,明朝仍然承载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意识。

    等到了清朝,非但没有在明朝的基础上高歌猛进,革弊纳新,施行更为先进的统治方案,反而大踏步往回走,连明朝曾有的许多优点都抛弃了。满清统治的两百六十年,是暮气沉沉、裹足不前的两百六十年,也是西欧施行工业革命、科技强国的两百六十年。全世界都在进步,只有中国在这个落后民族保守僵化的统治下呆若木鸡,毫无寸进,最终错过了世界文明进步的风潮。

    虽然清廷不断自吹自擂,编出各种各样的“盛世”谎言来愚弄世人,甚至不惜篡改史书,但从历史的各个方面,仍然能不时看到其中那明显的破绽。英国著名的政治外交家马戛尔尼曾亲历了乾隆朝的所谓盛世,他在《停滞的帝国》一书中无情地戳穿了满清的盛世神话。比起天朝文人们震天响的盛世颂歌,这个旁观者的视角和写作态度无疑会更加客观。他揭示出了历史的真相,毫不留情地指出满清时期是中华帝国衰败没落之世。马戛尔尼明确指出: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而清朝的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之上,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残酷”,而百姓则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恐惧之中”。而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

    一切果然不出马戛尔尼所料。在清朝统治两百多年后,中国终于从曾经的泱泱强国,沦为了落后闭塞、任人宰割的鱼肉。鸦片战争、马关条约、丧权辱国、割地赔款……近百年的屈辱,已在满清入关的那一刻注定。

    这样的民族融合,不要也罢!

    四、篇末

    这三个吹捧满清的跳梁小丑,偏偏都有极高的社会地位,他们霸占着话语权,用事实的选择性和语言的倾向性,竭力丑化明朝,否定它的一切,诋毁它的每一个皇帝,把他们的缺点挑出来说,对优点却只字不提。而对清朝的野蛮、倒退文明却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吹捧清朝皇帝的英明神武,好像皇帝精明强干了,这文明的倒退、民族的压迫、统治的落后,就能装着看不到一样。

    真是掩耳盗铃!

    毋庸讳言,嘉靖后面连着几个皇帝,都不胜任做一个帝国的管理者。晚明官吏、民生困苦、阉人秉政、党争不绝,加上灾荒连连,确是民不聊生之局。但清朝也不过开国有几个雄主,后面也渐渐沦为平庸。更重要的是,皇帝的英明与否,在文明的演进和朝代的兴替面前,根本微不足道。清朝皇帝虽然较为英明,却不能掩盖整个满族统治层好吃懒做、思想腐朽落后的事实。也不能阻止原本先进的明文明,被一步步拖向游牧民族的深渊。

    很多人被满清篡改的历史所骗,一提起明朝,就想起阉党、昏君、贪腐、民不聊生……却不知道明朝的无数可贵之处和闪光点,更不知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不妥协不和议,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在天灾、内乱和虎狼异族疯狂入侵的夹击下仍然毫不妥协,拼死坚持到最后一刻的国家,一个最有骨气的王朝!

    这篇文章的主旨之一是要反对某些人对历史的歪曲,希望还历史一个真实,还明朝一个公正、客观的形象。满清统治者已经通过篡改明史,玷污了人类的记忆。这是为了统治需要,倒也在想像之中。可清朝已经亡了百年,现在居然还有人在继续为其抱粗腿、捧臭脚,毫不客观地诋毁明朝,真是令人忍无可忍!

    本文的另一个主旨是要揭穿金庸等人挑出的“民族融合”大旗下蕴藏的欺诈本质,揭示出清取代明后,对华夏文明的毁灭性伤害和倒退,个人认为,这正是华夏文明现在落后于西欧文明的根源所在。

    历史上,被文化经济落后、但战争机器强大的游牧民族所征服的先进文明不在少数。北宋的繁华和富足曾经冠于世界,占星术、算术、几何发达的阿拉伯国家也曾是科技文化的中心,印度更是绵亘几千年的文明古国,而这些优秀文明却一个个倒在蒙元铁骑的屠刀之下。璀璨的文明并不能阻挡野蛮人的杀戮与征服,这真是人类的悲哀!

    用历史的宏观视角来看,蒙元铁骑给当时的世界来了一次大洗牌,被其攻占或统治过的地域(南宋、印度、阿拉伯世界、金国),在各方面都大幅倒退,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而侥幸逃过其荼毒的西欧、北欧、日本等国,文明却得以安稳地延续,如今都发展成了比较发达的国家。显而易见,并非所有的民族融合都是好事,都是值得颂扬的。如果由落后文明融合掉先进文明,只会造成这些文明的倒退和毁灭。蒙元如是,满清如是。

    当然,本文无意影射任何当今的满族人和东北人,随着几百年的通婚和融合,现在已经无分彼此了。当前的满族人,和当年灭亡明朝的满清,是两个本质不同的历史概念。但有一点却值得每个人思考:如果当年没有满清的崛起,让明朝一直发展下去,或者改朝换代成另一个汉族政权,再发展到今日,东北和中原一样会融合,不过却是由较先进的汉族文明融合掉满族游牧文明。而这样的文明发展到今日,想必如今的中国会比现在富强得多吧。

    可惜,历史是无法假设地,它如天神的战车,隆隆碾过时空,将一切定格为事实。但事实之后的我们,回首前尘时,须要秉持着良心和正直,给她一个公道的评价。

    五、写在最后的话

    想必看罢此文后,尤其是看完对金庸的分析后,有人会觉得我神经过敏、牵强附会、无中生有、哗众取宠。其实这样想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和我十五岁时一样,只是沉迷于金庸小说绮丽的情节之中,为其精妙而击节赞叹,哪里还会管其它的东西?更重要地是,他们的思维还比较单纯,看不出潜藏在金作中的那些政治内涵。正是由于金庸的狡猾谨慎,他偏私的立场在作品中暴露地并不明显,以致于许多人都认为那只是纯粹的小说,却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被半强迫地灌输了错误的历史观。

    事实上,金庸历经了二十世纪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他的思想又岂是和平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所能蠡测?而金先生在作品中蕴藏的无数心计,以及内心政治理念的倾诉,更不是当前的年轻人所能理解的。他们看惯了《小兵传奇》这种弱智小说,思维早就变得麻木而幼稚,根本想象不到,小说里还能够蕴藏如此多的思想内涵。

    除了贬明扬清外,金庸在作品中的另一个政治流露,就是嘲讽特殊时期。在很多人眼中,这肯定也和反清复明一样,是我在牵强附会了吧,他们根本不明白,任我行、东方不败、丁春秋、洪安通这四个具有极其相似共性的人物是要影射什么,更发现不了“毛东珠”这三个字中暗藏的机杼。

    其实意识不到这些深层次的内涵,并非因为思维不够敏锐,主要还是受制于思想不够成熟,以及对历史背景的陌生。如果了解五十年前的那场灾难,知道金庸曾积极用手中的笔反击特殊时期,曾在邮件中收到香港左派寄来的炸弹,更被左派列为香港区暗杀名单的前六名,或许就不会再觉得我是穿凿附会了。

    当然,如果不能秉持客观持正的态度,而是怀着满腔崇拜去看待金庸和他的作品,本能地排斥对金不利的信息,一厢情愿地将其在脑中塑造成一个完人。那即使有再敏锐的头脑、再富足的历史知识,怕是也无法得到一个真实的结论。

    事实上,由于这点立场正直,所以金庸从来都无意掩饰,反而以此为荣,在多次访谈中都欣然坦承。如欲了解更详细内容,请读我的另一篇文:“扬清抑明和讥刺太祖----金庸小说中的两大政治隐喻”。

    或许有人会拿金庸的最初两三部作品(如《书剑恩仇录》)来指出金庸也曾有过反清立场,进而反驳笔者上面的论述。事实上,金庸对清初的皇帝一片溢美,皇太极、康熙个个被吹上云霄。然而自将其祖上查肆庭抄家戮尸的雍正皇帝之后,就转为冷嘲热讽的态度了。此外,金庸在写作生涯中,心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最初名声未起,根基不固,自不敢昭显自己的那些小小心思,只能按当时的时代风气,遵循前辈梁羽生等人的足迹去写反清,弘扬抗击异族。但等到名声大噪之后,金先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搞些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了。由于这个问题较为复杂,笔者单独写了一篇文章----“从金庸的小说,看他的阴骛和虚伪”,以专题分析金庸在各部作品写作中的思想变化和险恶用心。看罢此文,上面这个看似存在的矛盾,自然便会随风而散。

    (写的不错,但也可能有歧义的地方,大家分析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