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nxuemi。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com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HiramStevensMaxim)于1883年研发。马克沁重机枪
研发经过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加特林机枪(Gatlinggun)。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1882年,赴英国考察时,马克沁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这现象表示了枪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他为了连续供弹,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同年取得应用此原理的机枪专利。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9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种性能非常出色的轻机枪,在世机枪
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了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却从国外订购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诺机枪的重机枪装备意大利军队。直到1916年,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了缺少轻机枪的苦头之后,才匆忙将佩利诺机枪投入生产装备军队。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次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塞和约中,明文禁止德国对任何水冷式重机枪的研制。希特、勒建立德国纳粹政权的初期,既要重整军备,发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强的制裁。所以德国在发展轻机枪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既可配两脚架,又可装三脚架。这种MG─34式机枪装在两脚架上,配上弹鼓,就是轻机枪(重12公斤);装在三脚架上,配上弹链,就是重机枪;若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它后来改进发展为MG─43轻重两用机枪。并还能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MG34的兄弟MG42,生产与1942年,与MG34相比,MG42造价低廉,火力凶猛,射速超过每分钟一千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生产100万支。火力凶猛的MG42通用机枪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号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机枪。
编辑本段结构性能
机枪由枪身、枪架或枪座组成。自动方式多为导气式,少数为枪管短后坐式或枪机后坐式。枪管壁较厚,热容量大,有的枪管过热时还能迅速更换,适于较长时间的连续射击。闭锁机构一般强度较高,能承受连续射击时的猛烈撞击和振动。供弹方式以弹链供弹为多,也有采用弹匣或弹鼓供弹的。发机枪
射机构一般采用连发结构。坦克机枪和航空机枪多采用电控发射机构。为了射击活动目标或进行风偏修正,多数机枪还有横表尺。高射机枪装有简易机械瞄准装置或自动向量瞄准具。枪架用于支持枪身,并赋予枪身一定的射角和射向。枪架上有高低机和方向机,有的还装有精瞄机,并有高低、方向射角限制器,可实施固定射、间隙射、超越射、纵深或方向散布射。重机枪和高射机枪采用三脚架或轮式枪架,三脚架较轻,适于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枪射击;轮式枪架适于在平坦地形上机动作战。车载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一般安装在枪座上。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采用提高射速或多枪联装的方法。用多管转膛原理的航空机枪,射速可达6000发/分以上;高射机枪和舰用机枪通常采用双枪或者四枪联装。马克沁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重27.2公斤,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可以单发和连发。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枪体笨重,帆布弹带可靠性差,而枪管会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需用水冷却。马克沁
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性。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直到1887年,英国才试买3挺马克沁机枪。而马克沁一面改进其机枪,一方面继续周游列国推销其新式杀人武器。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要求提高机枪的机动性和杀伤、侵彻能力。有些班用轻机枪已减小口径,并与突击步枪组成小口径班用枪族,如苏联的5.45毫米АΚ74自动枪和РПΚ74轻机枪枪族。重机枪在一些国家的机械化部队中已让位于车载机枪,在普通步兵分队中则趋于为通用机枪所取代。大口径机枪的重量已大幅度下降,为了提高穿甲性能,配用了次口径高速脱壳穿甲弹等新的弹种。机枪还正在研究配用无壳弹以增加携弹量,提高持续作战的能力。普通光学、激光和光电夜视瞄准装置正在不断改进,将进一步提高机枪的精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编辑本段作战应用
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则是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机枪。19世纪60年代初,加特林机枪发明后经相应改进。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国军队借助加特林机枪,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1883年,美国人海尔曼·S·马克沁发明了操作更为方便的马克沁机枪。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道:“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887年,英国政府订购了3挺马克沁机枪进行了试验。随后,英国将其改进后的机枪称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1891年正式装备英国部队。1887年冬,俄国、日本先后订购并装备军队。马克沁机枪成为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基本武器,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仍配备不少。1912年,由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军队,一律装备马克沁机枪。1916年,美国陆军再次试验马克沁机枪,一次订购马克沁机枪4600挺。1893年,罗马尼亚警察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士兵的猛烈进攻,击毙其中的3000余人。1898年,苏丹名城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侵略军屠杀,估计其中的四分之三死在马克沁机枪阵地前。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则使用哈其开斯机枪。前者的威力和可靠性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一战,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在战场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1916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在法国索姆地区40公里正面上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遭遇装备有马克沁机枪的德军埋伏,一天内英法联军死伤5.7万余人。除马克沁机枪外,另一种著名的机枪是丹麦骑兵1902年使用的轻型机枪,叫作“麦德森”,曾被全世界34个国家使用过,这机枪
种机枪的最大特点是枪管短,后坐轻。机枪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显现出来的。当时战场上几乎80%~90%的伤亡都是由机枪造成的。那时,美国的马克沁、勃朗宁机枪,英国的维克斯、路易士机枪,法国的哈其开斯机枪等,都曾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马克沁当德国国王的面表演其改进的MG08马克沁机枪,德国国王对机枪非常赞赏,马克沁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之后德国成了一战前军队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据说有12500挺,每团装备了100挺。德军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后,一战爆发了,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法联军冲向德军阵地时,被德军数百挺的机枪扫射,英军一天中伤亡了近6万人。举世震惊,当时世人认为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竟然可以这样高效率,大规模的屠杀生命。此役之后,马克沁机枪被各国所重视,西方列强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及其衍生型。自此机枪就大量进入了人类的战场,直到现在。
编辑本段轻机枪
轻机枪主要目的是为步兵单位提供500米内的火力支援,装有两脚架,并可由单兵携带作战。一个步兵班中一般配备一至两挺。供弹方式有弹匣、弹鼓或弹链,弹药一般与步兵班中的步枪共通。亦有些国家采用重枪管的自动步枪作为轻机枪,例如英国的L86A1轻机枪,因其重量较轻,可采用卧射、跪射、立射或挟枪扫射的射击方式。布伦轻机枪
编辑本段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由纳粹德国发明,兼MG42
备轻机枪的便携性与中型机枪的持续火力。由于采用弹链供弹(部分型号可弹链/弹匣两用),连续射击能力比早期轻机枪为高;部分型号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以保持连续射击能力。一般装备到连一级以作为步兵连的火力支援。多数以两人制组成机枪小组,可以提供1200米内的火力支援,亦可以作为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小型船艇的辅助武器。MG34机枪
编辑本段重机枪
重机枪装有重型固定脚架,现代口径一般达到12.7毫米,部分型号为14.5毫米,又称大口径机枪。重机枪一般装备到营一级,主要射击2000米以内的火力点、薄装甲防护的目标和车辆。可以分解搬运。一般为2人制或3人制组成机枪小组。改装高射专用脚架后可以射击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称为防空机枪。部分型号为了达到提高连续射击能力,可以改装为2联装、4联装等形式。
编辑本段著名机枪
加特林机枪
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先进得多的加特林手摇机枪。它是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的杰作。他把6-10根枪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机枪
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加特林机枪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加特林机枪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枪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索性把它称为“大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案。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据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李鸿章曾说“太快太贵”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出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机枪。它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取代过去的人力,使枪支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真正达到了“一扣扳机,子弹喷涌”的战术效果。1884年,马克沁在伦敦举行新枪发布会,各国都有代表出席,中国也派出大臣李鸿章出席。当时马克沁表演的是速射。他的机枪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300发子弹。目瞪口呆的李鸿章大呼:“太快!太快了!”再一问价格,这位老官员又惊呼:“太贵!太贵了!”虽然李鸿章明白马克沁机枪的厉害,但由于清政府没给他多少可调用的资金,他只能买一挺回去研究研究。鉴于该枪射速之高,李鸿章还专门给它起名为“赛电枪”。马克沁机枪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首次大发虎威。俄国军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本军队。在一次日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枪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屠杀。一天战斗下来,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竟认为多写了一个0。日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官员明白了马克沁机枪的价值。中国军队只用10年时间就普及了这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抗日战争期间,装备马克沁机枪的中国军队阵地成为日军最头疼的目标。直到今天,马克沁机枪依然是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人们还能在开放的射击场上体验它的威力。
捷克ZB26机枪
打进是眼飞出是洞1938年,中国山西的一个无名高地下,日军正向中国军队的阵地方向推进。一名日军军官在一条泥路上正指指点点时,突遭一阵轻机枪点射。军官身中数弹,躺在血泊中。1938年11月14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出了这段故事和照片,而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得力助手——ZB26机枪。该枪出自中欧工业强国捷克之手,是20世纪30年代最先进的轻武器,曾出口数十个国家。中国不但采购大量ZB26轻机枪,还千方百计予以仿造,称之为“捷克”式机枪。抗战期间,该枪是中国军队基层最重要的火力来源。因为中国军队极度缺乏火炮,实际上它在火力配置中扮演了炮的角色。该枪自重仅9公斤,可与中国军队制式步枪共用弹药。这种机枪可点射也可扫射,面对多且站得分散的敌人非常有效。当时中国部队的ZB26机枪组对日军杀伤很大。据日本战后文献记载:“ZB26机枪发射的7.92毫米子弹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创伤是‘进口小,出口大’。”
美国M60通用机枪
1958年装备美军,并为西方各国广泛使用,是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四大著名机枪之一,有多种改进型供坦克、直升机使用,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更换枪管,可做轻、重机枪使用。其突出特点是结构紧凑、火力较强、用途广泛、射速较低、易于控制。性能参数:口径:7.62mm全长:1100mm重量:10.48kg弹容:100,300发三脚架重:6.8千克弹头初速:855米/秒理论射速:55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
中国54式重机枪
打直升机没问题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建立起门类齐全、技术过硬的军工部门,并逐步掌握了高性能机枪的制造工艺,54式重机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枪外观虽然粗糙,但非常结实耐用,能够发射12.7毫米穿甲弹、燃烧弹甚至闪光弹,不光对士兵具有严重杀伤力,就连履带车辆、低空侦察机乃至内河渡船都能有效摧毁。越战期间,54式重机枪成为越南游击队对付美军直升机的绝密武器。游击队故意在伏击地域四周搭设假的营地,引诱美军直升机来袭,而在直升机必经之路上架设数挺54式重机枪,组成交叉火力。当美军直升机群来袭时,游击队以机枪的密集火力,专门扫射防护脆弱的直升机悬翼、座舱侧面等部位,取得显著战果。美军士兵惊恐地把54式重机枪称为“龙的诅咒”。
编辑本段中国机枪的发展
使用外国机枪
中国在19世纪晚期开始使用机枪。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出访英国,在伦敦观看了马克沁机枪的射击表演,并购置了几挺样品回来进行仿制。除了使用马克沁重机枪外,还有德国MG08重机枪,以及法国生产的机枪。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始,到清政府垮台以及民国时期,中国仿制了多种类型的马克沁机枪,国民党军队还仿制过美国的重机枪以及德国的MG15重机枪。其中尤以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定型的二四式最为有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武装还缴获过很多日本的92式重机枪。中国最早使用的轻机枪是丹麦产麦得森轻机枪,抗日战争中又缴获大批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而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应是当时捷克生的ZB-26轻机枪,及英国根据ZB-26改进生产的布伦机枪。
仿制外国
1953年,中国开始仿制苏式德普式机枪,产出53式轻机枪与此同时还仿造苏式SG-43重机枪生产了53式重机枪,并逐步成批装备部队。1954年为增强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生产了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并大量装备部队。1956年,参照苏联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生产出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该枪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枪重7.4公斤,战斗射速150发/分。1958年定型生产了58式机枪。1963年,对56式轻机枪进行了改进,生产定型56-1式轻机枪。
自主研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机枪仿制时期。1967年,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自主研发的机枪有: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81式7.62毫米轻机枪、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95式5.8毫米轻机枪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81式7.62毫米轻机枪
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81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81式机枪
有65个零件通用。1981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中国的主力轻机枪。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机,可以半自动单发和连发射击;采用75发弹鼓供弹,其攻弹具能够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
95式5.8毫米轻机枪
95式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95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已陆续装备部队。枪族内自动机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轻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该枪采用无托式结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机头回转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装置照门为觇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装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机枪仿制时期。1967年,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自主研发的机枪有: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81式7.62毫米轻机枪、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95式5.8毫米轻机枪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81式7.62毫米轻机枪
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81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81式机枪
有65个零件通用。1981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中国的主力轻机枪。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机,可以半自动单发和连发射击;采用75发弹鼓供弹,其攻弹具能够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
95式5.8毫米轻机枪
95式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95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已陆续装备部队。枪族内自动机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轻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该枪采用无托式结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机头回转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装置照门为觇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装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机枪仿制时期。1967年,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自主研发的机枪有: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81式7.62毫米轻机枪、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95式5.8毫米轻机枪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81式7.62毫米轻机枪
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个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81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81式机枪
有65个零件通用。1981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是中国的主力轻机枪。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闭锁方式为枪机回转式;采用击锤回转式击发机,可以半自动单发和连发射击;采用75发弹鼓供弹,其攻弹具能够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匣互换。
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高射机枪,1985年设计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是在77式高射机枪的基础上简化机构,进一步减少质量而成的,两者的核心部件和性能基本不变。
95式5.8毫米轻机枪
95式班用枪族中的轻机枪,它与95式自动步枪构成班用枪族,已陆续装备部队。枪族内自动机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轻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该枪采用无托式结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机头回转闭锁,可单、连发射击,供弹具有30发塑料弹匣和75发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装置照门为觇孔式。配有降噪音、降火焰的膛口装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机枪仿制时期。1967年,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自主研发的机枪有: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81式7.62毫米轻机枪、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95式5.8毫米轻机枪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HiramStevensMaxim)于1883年研发。马克沁重机枪
研发经过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加特林机枪(Gatlinggun)。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1882年,赴英国考察时,马克沁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这现象表示了枪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他为了连续供弹,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同年取得应用此原理的机枪专利。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9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种性能非常出色的轻机枪,在世机枪
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了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却从国外订购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诺机枪的重机枪装备意大利军队。直到1916年,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了缺少轻机枪的苦头之后,才匆忙将佩利诺机枪投入生产装备军队。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次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塞和约中,明文禁止德国对任何水冷式重机枪的研制。希特、勒建立德国纳粹政权的初期,既要重整军备,发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强的制裁。所以德国在发展轻机枪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弹方式既可用弹链,又可用弹鼓,既可配两脚架,又可装三脚架。这种MG─34式机枪装在两脚架上,配上弹鼓,就是轻机枪(重12公斤);装在三脚架上,配上弹链,就是重机枪;若在高射枪架上,又可作高射机枪用。。这是世界上第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它后来改进发展为MG─43轻重两用机枪。并还能安装在坦克和装甲车上,MG34的兄弟MG42,生产与1942年,与MG34相比,MG42造价低廉,火力凶猛,射速超过每分钟一千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共生产100万支。火力凶猛的MG42通用机枪给盟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号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好的机枪。
编辑本段结构性能
机枪由枪身、枪架或枪座组成。自动方式多为导气式,少数为枪管短后坐式或枪机后坐式。枪管壁较厚,热容量大,有的枪管过热时还能迅速更换,适于较长时间的连续射击。闭锁机构一般强度较高,能承受连续射击时的猛烈撞击和振动。供弹方式以弹链供弹为多,也有采用弹匣或弹鼓供弹的。发机枪
射机构一般采用连发结构。坦克机枪和航空机枪多采用电控发射机构。为了射击活动目标或进行风偏修正,多数机枪还有横表尺。高射机枪装有简易机械瞄准装置或自动向量瞄准具。枪架用于支持枪身,并赋予枪身一定的射角和射向。枪架上有高低机和方向机,有的还装有精瞄机,并有高低、方向射角限制器,可实施固定射、间隙射、超越射、纵深或方向散布射。重机枪和高射机枪采用三脚架或轮式枪架,三脚架较轻,适于在不平坦地面上架枪射击;轮式枪架适于在平坦地形上机动作战。车载机枪、航空机枪和舰用机枪一般安装在枪座上。为了提高火力密度,通常采用提高射速或多枪联装的方法。用多管转膛原理的航空机枪,射速可达6000发/分以上;高射机枪和舰用机枪通常采用双枪或者四枪联装。马克沁机枪口径为11.43毫米,枪身重27.2公斤,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可以单发和连发。但缺点是结构复杂,枪体笨重,帆布弹带可靠性差,而枪管会因连续高速射击而发热,需用水冷却。马克沁
马克沁曾经到各国推销他的发明,1887年4月赴俄国表演机枪,不但没有收到任何订单,反而备受嘲讽,当时一位很有影响的俄国武器专家认为:一发子弹就足以杀伤一人,当他毙命之前,没有必要继续连发子弹,而且以枪管可以冷却,水却不能随身携带来否定机枪的实用性。美国人也认为一批训练有素的神枪手比以机枪乱射一通来得有效。马克沁的发明是对弹药的极大浪费。直到1887年,英国才试买3挺马克沁机枪。而马克沁一面改进其机枪,一方面继续周游列国推销其新式杀人武器。
编辑本段发展趋势
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要求提高机枪的机动性和杀伤、侵彻能力。有些班用轻机枪已减小口径,并与突击步枪组成小口径班用枪族,如苏联的5.45毫米АΚ74自动枪和РПΚ74轻机枪枪族。重机枪在一些国家的机械化部队中已让位于车载机枪,在普通步兵分队中则趋于为通用机枪所取代。大口径机枪的重量已大幅度下降,为了提高穿甲性能,配用了次口径高速脱壳穿甲弹等新的弹种。机枪还正在研究配用无壳弹以增加携弹量,提高持续作战的能力。普通光学、激光和光电夜视瞄准装置正在不断改进,将进一步提高机枪的精度和全天候作战能力。
编辑本段作战应用
1851年,比利时工程师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挺机枪,该枪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使用过。美国的加特林机枪则是大规模用于实战的机枪。19世纪60年代初,加特林机枪发明后经相应改进。1865年以后,加特林机枪由4管改为6管,到1867年~1868年增加又增加到了10管。1866年开始装备美国陆军和边防部队。1870年,英国政府经过对比试验后,在英格兰建厂生产加特林机枪。与此同时,沙俄政府也购买了加特林机枪,更名为戈洛夫机枪。史料称,俄土战争中曾有8个连的俄军使用加特林机枪,每连50挺。1879年的祖鲁战争,英国军队借助加特林机枪,占据战场上的主动权。另一支英国海军部队开始在其船只上安装加特林机枪。1883年,美国人海尔曼·S·马克沁发明了操作更为方便的马克沁机枪。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道:“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1887年,英国政府订购了3挺马克沁机枪进行了试验。随后,英国将其改进后的机枪称为维克斯·马克沁机枪,1891年正式装备英国部队。1887年冬,俄国、日本先后订购并装备军队。马克沁机枪成为德军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基本武器,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仍配备不少。1912年,由希腊、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国组成的巴尔干联盟军队,一律装备马克沁机枪。1916年,美国陆军再次试验马克沁机枪,一次订购马克沁机枪4600挺。1893年,罗马尼亚警察使用4挺马克沁机枪,击退了5000名祖鲁人士兵的猛烈进攻,击毙其中的3000余人。1898年,苏丹名城恩图曼之战,2万名伊斯兰教托钵僧被英侵略军屠杀,估计其中的四分之三死在马克沁机枪阵地前。1904年~1905年,日俄战争中,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日军则使用哈其开斯机枪。前者的威力和可靠性优于后者。特别是在鸭绿江附近的一战,俄国人首次使用带防盾的索科洛夫低轮架马克沁机枪射击,在战场上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1916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联军在法国索姆地区40公里正面上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遭遇装备有马克沁机枪的德军埋伏,一天内英法联军死伤5.7万余人。除马克沁机枪外,另一种著名的机枪是丹麦骑兵1902年使用的轻型机枪,叫作“麦德森”,曾被全世界34个国家使用过,这机枪
种机枪的最大特点是枪管短,后坐轻。机枪在作战中的重要性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显现出来的。当时战场上几乎80%~90%的伤亡都是由机枪造成的。那时,美国的马克沁、勃朗宁机枪,英国的维克斯、路易士机枪,法国的哈其开斯机枪等,都曾在战场上大显神威。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马克沁当德国国王的面表演其改进的MG08马克沁机枪,德国国王对机枪非常赞赏,马克沁获得了相当数量的订单。之后德国成了一战前军队装备马克沁机枪最多的国家,据说有12500挺,每团装备了100挺。德军大量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后,一战爆发了,在索姆河战役中,当英法联军冲向德军阵地时,被德军数百挺的机枪扫射,英军一天中伤亡了近6万人。举世震惊,当时世人认为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竟然可以这样高效率,大规模的屠杀生命。此役之后,马克沁机枪被各国所重视,西方列强的军队都纷纷装备了马克沁机枪及其衍生型。自此机枪就大量进入了人类的战场,直到现在。
编辑本段轻机枪
轻机枪主要目的是为步兵单位提供500米内的火力支援,装有两脚架,并可由单兵携带作战。一个步兵班中一般配备一至两挺。供弹方式有弹匣、弹鼓或弹链,弹药一般与步兵班中的步枪共通。亦有些国家采用重枪管的自动步枪作为轻机枪,例如英国的L86A1轻机枪,因其重量较轻,可采用卧射、跪射、立射或挟枪扫射的射击方式。布伦轻机枪
编辑本段通用机枪
通用机枪由纳粹德国发明,兼MG42
备轻机枪的便携性与中型机枪的持续火力。由于采用弹链供弹(部分型号可弹链/弹匣两用),连续射击能力比早期轻机枪为高;部分型号可以迅速更换枪管,以保持连续射击能力。一般装备到连一级以作为步兵连的火力支援。多数以两人制组成机枪小组,可以提供1200米内的火力支援,亦可以作为坦克、装甲车、步兵战车、直升机、小型船艇的辅助武器。MG34机枪
编辑本段重机枪
重机枪装有重型固定脚架,现代口径一般达到12.7毫米,部分型号为14.5毫米,又称大口径机枪。重机枪一般装备到营一级,主要射击2000米以内的火力点、薄装甲防护的目标和车辆。可以分解搬运。一般为2人制或3人制组成机枪小组。改装高射专用脚架后可以射击低空飞行的空中目标称为防空机枪。部分型号为了达到提高连续射击能力,可以改装为2联装、4联装等形式。
编辑本段著名机枪
加特林机枪
美国柯尔特公司从1872年开始向中国出口先进得多的加特林手摇机枪。它是美国著名机械师理查德·杰丹·加特林的杰作。他把6-10根枪管焊接在一个旋转的圆筒上。手柄每转动一圈,各枪管依次完成装日本大正十一年式机枪
弹、射击、退壳等动作。一个熟练的射手可在一分钟里打出400发子弹,这在当时简直是个奇迹。加特林机枪广泛用于美国南北战争和西部拓荒运动,成为仅次于大口径榴弹炮之后的“杀人机器”。加特林机枪的降临使中国如获至宝。清政府相继在上海、南京和天津等地建立生产线,进行大规模仿制。由于这种瞬间吐出大量弹药的机枪发出类似火炮的声响,于是清军索性把它称为“大炮”。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曾多次遭到清军携带的加特林机枪的重创。这些情景被日本随军记者一一记录在案。另外在1900年义和团战争期间,清军和义和团也曾用这种速射兵器保卫过北京和天津。据参加过八国联军的美国士兵回忆:“一挺加特林机枪可以封住宽阔的大街。它的杀伤效果相当厉害……我们必须顶着中国人射来的弹雨前进。”李鸿章曾说“太快太贵”1883年,英籍美国人马克沁发明出世界上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机枪。它利用火药气体压力取代过去的人力,使枪支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自动完成,真正达到了“一扣扳机,子弹喷涌”的战术效果。1884年,马克沁在伦敦举行新枪发布会,各国都有代表出席,中国也派出大臣李鸿章出席。当时马克沁表演的是速射。他的机枪在半分钟内一口气打出300发子弹。目瞪口呆的李鸿章大呼:“太快!太快了!”再一问价格,这位老官员又惊呼:“太贵!太贵了!”虽然李鸿章明白马克沁机枪的厉害,但由于清政府没给他多少可调用的资金,他只能买一挺回去研究研究。鉴于该枪射速之高,李鸿章还专门给它起名为“赛电枪”。马克沁机枪在1904年日俄战争中首次大发虎威。俄国军队用它狠狠教训了沉溺于“肉、弹”战术的日本军队。在一次日军围攻俄军要塞的战斗中,俄军用马克沁重机枪迎接一波又一波呐喊的日军。战斗变成了屠杀。一天战斗下来,日军付出的伤亡代价已超过4000人,以致上报伤亡数字时,上级主管竟认为多写了一个0。日军的惨重死伤终于使中国官员明白了马克沁机枪的价值。中国军队只用10年时间就普及了这款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抗日战争期间,装备马克沁机枪的中国军队阵地成为日军最头疼的目标。直到今天,马克沁机枪依然是中国军事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人们还能在开放的射击场上体验它的威力。
捷克ZB26机枪
打进是眼飞出是洞1938年,中国山西的一个无名高地下,日军正向中国军队的阵地方向推进。一名日军军官在一条泥路上正指指点点时,突遭一阵轻机枪点射。军官身中数弹,躺在血泊中。1938年11月14日出版的美国《生活》杂志刊出了这段故事和照片,而创造这一战绩的正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得力助手——ZB26机枪。该枪出自中欧工业强国捷克之手,是20世纪30年代最先进的轻武器,曾出口数十个国家。中国不但采购大量ZB26轻机枪,还千方百计予以仿造,称之为“捷克”式机枪。抗战期间,该枪是中国军队基层最重要的火力来源。因为中国军队极度缺乏火炮,实际上它在火力配置中扮演了炮的角色。该枪自重仅9公斤,可与中国军队制式步枪共用弹药。这种机枪可点射也可扫射,面对多且站得分散的敌人非常有效。当时中国部队的ZB26机枪组对日军杀伤很大。据日本战后文献记载:“ZB26机枪发射的7.92毫米子弹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创伤是‘进口小,出口大’。”
美国M60通用机枪
1958年装备美军,并为西方各国广泛使用,是20世纪50-60年代世界四大著名机枪之一,有多种改进型供坦克、直升机使用,采用导气式自动方式,更换枪管,可做轻、重机枪使用。其突出特点是结构紧凑、火力较强、用途广泛、射速较低、易于控制。性能参数:口径:7.62mm全长:1100mm重量:10.48kg弹容:100,300发三脚架重:6.8千克弹头初速:855米/秒理论射速:550发/分战斗射速:200发/分
中国54式重机枪
打直升机没问题进入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建立起门类齐全、技术过硬的军工部门,并逐步掌握了高性能机枪的制造工艺,54式重机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该枪外观虽然粗糙,但非常结实耐用,能够发射12.7毫米穿甲弹、燃烧弹甚至闪光弹,不光对士兵具有严重杀伤力,就连履带车辆、低空侦察机乃至内河渡船都能有效摧毁。越战期间,54式重机枪成为越南游击队对付美军直升机的绝密武器。游击队故意在伏击地域四周搭设假的营地,引诱美军直升机来袭,而在直升机必经之路上架设数挺54式重机枪,组成交叉火力。当美军直升机群来袭时,游击队以机枪的密集火力,专门扫射防护脆弱的直升机悬翼、座舱侧面等部位,取得显著战果。美军士兵惊恐地把54式重机枪称为“龙的诅咒”。
编辑本段中国机枪的发展
使用外国机枪
中国在19世纪晚期开始使用机枪。1885年(光绪十一年),中法战争之后,中国清政府的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出访英国,在伦敦观看了马克沁机枪的射击表演,并购置了几挺样品回来进行仿制。除了使用马克沁重机枪外,还有德国MG08重机枪,以及法国生产的机枪。从1888年(光绪十四年)开始,到清政府垮台以及民国时期,中国仿制了多种类型的马克沁机枪,国民党军队还仿制过美国的重机枪以及德国的MG15重机枪。其中尤以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定型的二四式最为有名。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抗日武装还缴获过很多日本的92式重机枪。中国最早使用的轻机枪是丹麦产麦得森轻机枪,抗日战争中又缴获大批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机枪”)。而其中使用最广泛的应是当时捷克生的ZB-26轻机枪,及英国根据ZB-26改进生产的布伦机枪。
仿制外国
1953年,中国开始仿制苏式德普式机枪,产出53式轻机枪与此同时还仿造苏式SG-43重机枪生产了53式重机枪,并逐步成批装备部队。1954年为增强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仿制前苏联德什卡M36/46式高射机枪,生产了54式12.7毫米高射机枪并大量装备部队。1956年,参照苏联提供的图纸、技术资料及样枪,生产出56式7.62毫米班用轻机枪。该枪最大射程2000米,有效射程800米,全枪重7.4公斤,战斗射速150发/分。1958年定型生产了58式机枪。1963年,对56式轻机枪进行了改进,生产定型56-1式轻机枪。
自主研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十几年的机枪仿制时期。1967年,北京工业学院、人民解放军军械研究所与有关军工厂于联合研制成功一种轻重两用机枪,命名为1967年式7.62毫米通用机枪。它是中国自行研制并大量装备军队的第一种机枪。在该枪基础上,又推出性能更优的67-1式和67-2式通用机枪。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自主研发的机枪有: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81式7.62毫米轻机枪、85式12.7毫米高射机枪、95式5.8毫米轻机枪等。
77式12.7毫米高射机枪
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种高射机枪,1977年设计定型,1980年生产定型,大量装备部队。该枪采用导气式自动原理,气管直吹式导气装置;短闭锁片强制闭锁和滑脱开锁式闭锁机构;采用卡将机身与枪架连接;采用60发开式弹链节/箱供弹,实施连发射击;平射瞄准具为准星照门式,立框式标尺,高射瞄准镜为间易光学缩影环形瞄准镜,放大倍率为2倍。
世界上第一种机枪由英籍美国人马克沁(HiramStevensMaxim)于1883年研发。马克沁重机枪
研发经过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有手动式的机枪,使用手动来提供上膛、击发、退膛的动力,其代表作为加特林机枪(Gatlinggun)。在19世纪80年代,美国人西拉姆·马克沁发明全自动机枪。1882年,赴英国考察时,马克沁发现士兵射击时常因老式步枪的后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这现象表示了枪的后座力能量不小,而这能量来自于枪弹发射时产生的火药气体,马克沁认为可以加以利用。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子弹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座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后来,他根据此步枪上得来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他的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原理。他为了连续供弹,制作了一条长达6米的帆布弹链。马克沁在1884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够自动连续射击的机枪,同年取得应用此原理的机枪专利。最早的机枪都很笨重,仅适用于阵地战和防御作战,在运动作战和进攻时使用不方便。各国军队迫切需要一种能够紧随步兵实施行进间火力支援的轻便机枪。丹麦炮兵上尉乌·欧·赫·麦德森,在马克沁发明重机枪后不久,即开始研制轻机枪。在19世纪90年代,麦德森设计制造了一挺可以使用普通步枪子弹的机枪,定名为麦德林轻机枪。该机枪装有两脚架,可抵肩射击,全重不到10公斤。麦德林机枪性能十分可靠,口径和结构多变可适应不同用户要求,因此是当时军火市场上的热门货。在1901年,意大利的吉庇比·佩利诺也曾研制出一种性能非常出色的轻机枪,在世机枪
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意大利当局决定对其严加保密,为了不走漏风声,竟下令不准生产佩利诺机枪,却从国外订购大批性能劣于佩利诺机枪的重机枪装备意大利军队。直到1916年,意大利军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吃到了缺少轻机枪的苦头之后,才匆忙将佩利诺机枪投入生产装备军队。德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这次大战中,水冷式重机枪显示了很大威力。所以在1919年美、英、法等战胜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塞和约中,明文禁止德国对任何水冷式重机枪的研制。希特、勒建立德国纳粹政权的初期,既要重整军备,发展新武器,又要掩人耳目,避免列强的制裁。所以德国在发展轻机枪的幌子下,研制了一种新型的机枪。这种枪改水冷为空气冷却,枪管装卸非常简便,用更换枪管的办法解决因连续射击而发生的枪管过热问题,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