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7章 历史笑谈(下)

目录:龙腾南洋| 作者:育人难| 类别:历史军事

    见众人慷慨陈词完毕,秦洛兰忍不住心中的疑问,娇声问道:“陈大哥,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三国演义》中诸葛武侯足智多谋,名声远扬,敌人看见他都望风而逃,是否确有其事?而且,小妹也很想知道,刚才提及的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这两个典型的战例,历史上是不是真的有发生过?”

    “望风而逃有没有我不知道,不过对他不服的人,倒是不少。而且,草船借箭和空城计这两个典型的战例,跟诸葛亮也是毫无关系。”陈浩实事求是地道。

    “对极了!”林觉民赞同地道:“比如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子虚乌有的。

    在正史中,诸葛亮见街亭败绩,北伐受挫,战局已经对己不利,于是迅速撤回汉中,并没有再空耗军力。而曹魏方面,大都督曹真见已经打退蜀汉,并没有苦追不舍。当时,司马懿更是远在宛城一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街亭或者西城。

    即使真的有这样的事情,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写的空城计,也是毛病不少,漏洞甚多。其实施展空城计,也是需要有一定的条件的。

    《三国演义》中,蜀将马谡失守街亭,魏将司马懿率精兵十五万直逼西城,西城既无守兵,又无大将,情况万分危急。

    当时,诸葛亮凭什么敢于大开城门,虚张声势,吓跑擅于用兵的司马懿?司马懿率领的可是十五万精兵,即使你城上的守兵再多,他也敢于发动攻击,更别提你开着城门,等着他来攻击了。

    而且,司马懿作为一个兵法大家,即使怕有埋伏,不敢攻城,为了免于受到袭击,最起码也应该先扎营,探听清楚后再做打算,而不至于望风而逃!”

    “啪啪啪!”地鼓掌声响起,陈浩一边鼓掌,一边坏笑着道:“觉民分析得很有水平!今天我就讲两个我自己没事时,琢磨出来的有关空城计和草船借箭的故事给你们听吧?”

    夏俐俐正听得入神,听到陈浩要讲有关三国的故事,不由得大喜过望地道:“好啊!浩哥,你讲的故事,既新鲜又有趣,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还非常有深意,小妹最喜欢听你讲故事了!”

    得到最疼爱的老婆的鼓励,陈浩欣喜若狂,笑逐颜开,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述起来。

    蜀将马谡失守街亭,魏将司马懿率精兵十五万直逼西城,西城既无守兵,又无大将,情况万分危急。可是此时,诸葛亮却端坐在城楼之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

    诸葛亮的左面一个书童名诸葛丰,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名诸葛滇,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

    诸葛丰满脸惶恐地道:“丞相,司马懿乃魏之名将,今统15万精兵到此,我们只有2千多士兵,为什么不逃,还开了城门在此等候。”

    诸葛亮淡定地道:“兵法云,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如果来的人是曹操的话,本丞相是绝对不敢实施此计的。但司马懿此人一生多疑,看到这种情形,他会以为我们有埋伏而撤军的。”

    说完,诸葛亮显得更加地自信,他继续专心致志地弹琴,诸葛丰和诸葛滇两人叹服不已。

    过了许久,诸葛丰颤声道:“丞相妙算,司马懿果然非常多疑。”

    诸葛亮头也不抬,嗤之以鼻地道:“此人遭吾多番算计,一向都是如此,奈何!现在他撤军了吧!”

    诸葛滇在旁惊恐万分地道:“丞相,不是这样的,该死的司马懿仗着人多,派出四队各2千人的军队,进行试探性攻击,从四个方向往我们扑来。”

    诸葛亮……

    众人听完先是一愣,继而大笑,议论不休,等他们安静下来,陈浩又继续讲故事。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诸葛亮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

    至第三日四更时分,诸葛亮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亮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亮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

    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诸葛亮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

    当夜五更时候,船已接近曹操水寨。诸葛亮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诸葛亮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草船中,孔明独自斟饮,优哉游哉。

    鲁肃魂不守舍,惊惧不已,再次问道:“孔明先生,这样,真的可以借到箭吗?”

    诸葛亮若无其事地道:“子敬莫慌,十万支箭,只会多,不会少!来,我们饮酒!”

    鲁肃坐立不安:“可是,吾还是有些担心。”

    诸葛亮不耐地道:“没必要!”

    鲁肃忽然立起,皱眉道:“孔明先生,你没有觉得船里越来越热了?”

    诸葛亮有点惊慌起来,点头道:“好像有这种感觉,啊,难道是?”

    鲁肃绝望地道:“孔明先生,天黑有雾,曹军中良将甚多,哪会胡乱射箭。吾所料没错,敌人射来的,是火箭!”

    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