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孩提时代第一次远游――探访香炉礁
1947年,我出生在祖国东北的大连,出生在这个三面靠海一面靠山的地方。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然后就在这里度过了童年时代,度过了少年时代,又度过了青年时代。文化 大革命后,作为知识青年下乡上山,离开大连,在外面闯荡了三年之后,又回到了大连。从呱呱落地到离岗退休,到如今,六十三年过去了,我在大连这个城市生活了整整六十年,刚好是一个花甲。六十年来,大连――大海――大海――大连,物换星移,大海的潮起潮落伴随着我一天天长大,大海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的摇篮,大海也是我成长的摇篮。
小时候,我们家里人口多,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婶婶、姑姑,姐姐、我和几个妹妹。一开始是父亲一个人在房产公司做瓦工,后来叔叔才参加工作,那时候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困难,我们从小穿的衣服和鞋,都是母亲自己做的,节假日也根本没有去公园海滨休闲旅游的机会,整天在家门口与同龄的小伙伴玩耍,当然就没有机会认识近在咫尺的大海。
我们家住在大连东北路小学(那时候叫大连师范附属小学)和大连21中学东面,与东北路小学和21中学只是一道之隔,就是长生街。在两所学校的西面,就是刘屯小山,现在是中山公园,那时候,这里只有一座日本庙,一个积满雨水的大坑,一座小亭子,山上到处是裸露的黄土地,有些杂七杂八的树木,没有草坪,也任何游乐设施。
在我们家门口,学校上课、下课的铃声都听的清清楚楚。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认识了大海。那是我还没有上学的时候,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小伙伴中有人提出,我们每天不能只在家门口转悠,我们应当远游一下,看一看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结伴出游了。
我们一伙人,五六个小伙伴,先向西走过21中学和东北路小学之间的夹道,来到了东北路上,一条宽宽的柏油马路,然后向北走去,不一会,就看到了一座一个大桥洞,是一座铁路过街天桥。一列火车呼啸而过,冒着白色蒸汽的火车头拉着长笛,拖住长长的一节一节相互链接的货物车厢由西向东驶去。我们停下脚步,异口同声地数着:1、2、3、4……车厢有40 多节。
我们双手捂住耳朵,快步从桥下穿过,因为这时候另一列火车正由东向西开过来了,桥下的声音震耳欲聋。后来我知道,两列火车相会的时候,通常会鸣笛示意。过了第一个大桥洞,不远处,有第二个大桥洞,桥上是火车来来往往,桥下也是人来人往,汽车马车也很多。这里是大连市的交通要道,交通流量非常大,后来大连市的第一座立交桥就诞生在这里――东北路立交桥。
当我们穿过第二座大桥洞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汪洋大海出现了,这就是常常听大人们说的香炉礁后海头,我们终于看到大海了,是我们自己找到的,我们兴奋地惊叫到:“大海!大海!香炉礁海!”这时候我们看到几只大木船停泊在岸边,一些人在船上忙忙碌碌。
虽然头上是蓝天,蓝天上有朵朵白云在飘浮,虽然眼前是碧海,海水清澈平静,一点浪花也没有。但是这里的海边没有沙滩、没有绿地,没有花坛、也没有鹅卵石,没有任何休闲娱乐设施,当然没有游客。岸边全部被贝壳覆盖,最多是牡蛎壳,牡蛎大连人称海蛎子,还有大量毛蚬子壳。海中不远处,是一道高出海面的防波堤,我看到,一些渔船正在从防波堤的开口处进进出出。
原来这里是渔船码头,许多渔船在这里卸货,许多渔船在海里打捞牡蛎和各种贝类后,到这里靠岸卸下捕捞、捕获的海产品,有些人就在附近进行加工,进行去壳作业。所以这里遍地是贝壳,不是人们想像中的五颜六色的美丽好玩的贝壳。向大海的里面望去,有一些大型船只,有的在停泊,有的突突地冒着黑烟在缓慢行驶,那就是大人们说的火轮船。再向远处望去,在海天连接处,有一些黑色的小点点,好像是一些轮船在移动。
我回头再看岸边,靠近海边的地方,是加工贝类的人,大多数是妇女,她们穿着长衣长裤,头戴围巾,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低着头用蛎子钩破开海蛎子壳,把海蛎子放到桶里。她们每个人的身旁是一堆海蛎子壳,有人用手推车把这些海蛎子壳收走。
在她们身后的大片海滩上,是一片片凉席,有上百片,上面晾满了小鱼小虾。工人用手推车把蒸熟的小鱼小虾运到这里晾晒,一些工人把晾干的鱼虾进行用机器粉碎,加工成鱼粉,然后装进袋子里。我们来到这里观看,有的小伙伴拿起席子上的鱼虾,仔细地看一看,再闻一闻,然后就放到嘴里吃起来。他高兴地告诉我们说:“好吃!好吃!你们也尝一尝吧!”
我也拿起一只小虾,剥去虾皮,把虾肉放到嘴里一尝,果然好吃。在一边干活的工人看到了我们,他说:“好吃也不要吃多了,这些东西不干净,吃多了要拉肚子。”有小伙伴问道:“为什么要把这些好好的鱼虾弄碎了?”一位工人告诉我们说:“这些小鱼小虾市场上卖不出去,加工成鱼粉,出口卖给外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