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形容那些不速之客或者不合群的人,喜欢用这样一句俗语:“鹅里面插只鸭。”
还好,那些陪客的村人已经散了,只有半醉的李?和已经有了九成醉意的父亲还在那里胡吹乱侃。而坐在旁边的佩姐和廖仲会没有插话的余地,特别是这个廖仲会一直陪着满脸讨好的笑意,他插不上话,也不好意思离开,而我和佩姐也傻坐在这里,不知道说什么好。
终于,李?说了一句话:“我们散了吧!”
我们三人松了一口气,而我的父亲像烂泥一样已经瘫在座位上,李?回头对我说:“扶你的父亲回房里休息吧!我也醉了,好久没有喝这么多酒,也好久没有这么尽兴了。你们自便吧,我也先去休息一下!”然后他也转进了另外一个房间,甩下我们三个人在那里面面相觑。
佩姐推了推廖仲会的胳膊:“廖局,好像这位省厅的领导根本不认识你呀!”
廖仲会说:“我和他没有什么接触,只在开会的时候我在台上看过他。”
“难怪他不认识你!”
“没办法,我不是今年才就任国土局长吗?”
“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恩,认识省厅的领导确实是我的幸运。”廖仲会说着,转头和我招呼了一下,“四九,这位李厅长是你什么人呀?”
“他是我父亲以前最好的兄弟!”
廖仲会亲热地拍着我的肩膀对我说:“四九,你可要好好招待这位李厅长啊,如果你有什么要求可以对我说,我会完全满足你的。”
“谢谢廖局,暂时没有。”
“不要这样说嘛,等下你对李厅长说一声,今天晚上就到市里转一下,由我负责接待,你叫上你父亲也一起去,大家在一起高兴一下,也让我尽尽地主之谊吗?”
“这个,这个,我也没有把握。”
佩姐在旁边说:“四九,我和廖局特意到你家里来,你总要给廖局一个面子吧?”
我见佩姐开口了,想起佩姐对我说的狐假虎威那个故事,我突然想到佩姐叫我邀请李?来我家里的用意。我沉凝了一下,迟疑地对廖仲会说:“廖局,这个我也没有把握,等我爸醒来,我叫他对李厅说说,他们是三十年的老朋友了,我想李厅也许会听我爸的吧?”
“恩,那你就叫你爸跟李厅说说,你把这事办好了,我不会亏待你的。”
“那我试试看吧。”
趁着李?和父亲休息的机会,我带着廖仲会和佩姐在村子里漫步。我指着村头的那五棵大樟树对他们说:“我们村叫樟树村就是因为那五棵樟树而得名的。都说这五棵樟树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我们乡下人都在过节的时候在旁边点上香火敬奉它们呢,都说这五棵樟树是神树了。去年的时候,其中的一棵樟树被雷劈掉半边,村里人都说有妖怪盘踞在里面,大家都以为这棵樟树肯定会死,谁知冬天一过,它又长得枝繁叶茂,所以大家在心里更把它们当作神树了。”
廖仲会和佩姐听得都很入神,他们望着远处的那五棵神树,神情很肃穆,官场上的官员和商场上的生意人都是很唯心的,他们都很信奉那些风水和神秘的东西,民间有很多传说,说某官员在建什么政府大楼或者城市的什么大道的时候,都要请风水师看看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我们在村子里转了一圈,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不过天气不错,田里的紫云英开得很灿烂,我跑到田野里摘了一大把,编了一个小小的花环,当我送给佩姐的时候,佩姐的笑容比紫云英还要灿烂,她把这个小小的花环戴在头上,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廖仲会在旁边笑着说:“四九,你还蛮有情调的嘛!”
我的脸有些发烧,发现在外人面前和佩姐表现的这么亲昵,是不是有些不太妥当?我回头看看佩姐,她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在这鸟语花香的春天,在这天高云淡的乡野,心里即使有着无尽的烦忧,我想也被这美丽的景色冲得无影无踪。
记得那个新疆著名的写散文的作家刘亮程在他的那篇《住久了才算是家》里有一段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在他的笔下,村庄竟然成了他永久的栖身地,而他也因此写出了那本很有名的《一个人的村庄》。
我在村子里行走的时候,往往也有如斯的感慨。可是在中国的农村,它永远和贫穷、闭塞划等号,虽然城市的天空没有农村的天空蔚蓝,但是它却存在着许多机会,人毕竟是物质性的动物,他永远摆脱不了许多**的纠缠。
我们回到家里的时候,母亲还在忙着。勤劳的母亲终年为了这个家忙个不休,皱纹已经悄悄地爬上了她的额头,她看到我们回来,连忙出来倒茶让座。
我问母亲:“妈,爸醒了吗?”
“你爸很少喝这么多酒?今天实在是太高兴了,在这会儿还没醒呢,怎么,有事吗?”
“我想跟爸说点事。”
“那我去叫他吧。”
“还是我去吧。”
我到房间里把父亲叫醒了,他听了我的要求,这个朴实的老农民,没有过多考虑就答应了,我问父亲:“你有把握吗?”
“我和他什么关系,这么简单的事情还不是一句话?”
父亲说话的口气尚有醉意,但是我相信,凭着他和李?几十年的老关系,李?也不会拂他的意。
我们坐着闲聊了一会,到了将近四点的时候,李?醒来了,父亲对他说出了我的意思,他说自己也好久没有去城里看看了,趁着这个机会也去看看。
我想李?一定是因为父亲最后一句话打动了他,他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