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三六节 惧怕 御门听政

目录:大明科技体系| 作者:孤舟雪| 类别:历史军事

    (4204.11.8)

    【例行求点击!!推荐!!!收藏!!!!评价!!!!评论!!!!!!签到!!!!!!】

    (呼――,今天总算没下雨。)

    而那上书的几个官员,最近则在一直请病假不敢出门。

    这几天那几个家伙整天闷在家里根本不敢露面,生怕皇帝或者同僚将自己就是上书的人之一的情况泄露出去,也生怕天下人知道了这个事情,更生怕愤怒的士子们将自己群殴甚至干掉。总而言之他们很怕,怕自己的前途不保,怕小命不保,有胆小的则在整天哆嗦。

    有那不知此事的小丫头或者儿女妻子之类的问一句:“老爷,您怎么了?”

    招来的肯定是斥责或者“你懂什么!!”之类的。

    几次钉子下来,这些官员的家中,下人们很少有人愿意接近看上去在火头上的家主。也就是例行公事的送饭端茶之类的。也就是那至亲至近的人,会在碰钉子之后继续安慰,可得家主分享诉苦,明白一下情况。

    几人都准备避避风头,看情形再出去。

    殊不知,这种反常的情况本来就被人看在眼中。外面正因为这事儿闹得欢,你们却突然闭门不出,这不明摆着做贼心虚掩耳盗铃嘛。这情况所有的这个层次的人都看在眼中,甚至这几个人中大部分本来就知道,不过让他们出去,却是不敢。

    幸亏这几个人人缘还不错,至少没树敌,平常人这种事情也没几个人有心情出去散步,唯恐天下不乱。而且,这是皇帝和文官集团之间的摩擦,官员们稍稍有些同仇敌忾的样子,至少也不会站在对立面。

    所以,至少在这股风潮淡下来之前,这些那些奏折的具体人员名单,竟然诡异的被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圈子内,没有被太多知道。其中缘由,却又不足道也。

    ――――――――――――

    又是一个朝会的日子。

    朝鼓后,久未露面的朱厚照同学在前呼后拥之下来到了奉天门。

    明朝有个惯例,叫“御门听政”,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并不是在某个宫殿里头上朝,也不在皇宫主殿里头上朝,而是在奉天门处上朝。这个惯例,甚至延续到了以后的满清一段时间。

    奉天门是大明王朝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平台,皇帝日常进行的御门听政就是在这里进行的,所御之门就是这座奉天门。此外,大明王朝一些列的重要仪式,如新皇登基、大朝会、册封皇后、册立太子等也常在这里举行。

    奉天门其实并不是举行这些活动的合适地点。在其他朝代,大朝会和重大仪式,都是在皇宫的正殿举行。紫禁城的正殿,就是这座奉天门后面的奉天殿。

    其实,明代以奉天门代替奉天殿,有其不得已之处,其原因很复杂。

    早在皇宫的正殿奉天殿落成八个月后,就毁于一场雷击引起的天火。永乐十九年(黄帝历四一一八年,西历一四二一年)四月的这场大火“奉天、华盖、谨身三殿灾”,三大殿全部被火烧毁,当时的明成祖朱棣将这看成是上天和祖宗降下的惩罚。

    成祖将三大殿被烧毁看做是上天示警,是对他“靖难”夺位、强行迁都、大兴土木的愤怒,惊恐之余,改北京为“行在”,仍尊南京为首都,改在奉天门听政,不再重修三大殿,此后的洪熙、宣德二帝,皆有迁都南京的念头,也没有重修。因为更合适的大殿不存在,因此在这些年之内,奉天门听政就成了一个比较固定的惯例。

    到了正统皇帝即位之后,南迁的念头已绝,正统五年(黄帝历四一三七年,西历一四四零年)重修三大殿,因为国力财力所限,而且又不是多着急用的。所以一直不紧不慢的修,赶上有事情还会停下,比如北京保卫战之类的。结果,断断续续修到现在,虽然快要结尾了,但还是没有修完。

    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一百多年过去了,习惯作祟,潜移默化中本来是一个临时的政策的奉天门听政早就成了惯例常例。

    在宝座上坐定,下面自然有官员大臣们上来报告一些事务,或者提出一些政务来解决。

    这次只是普通的朝会而不是规模大的大朝会,所以所有人都上了城楼,倒是放的下。

    自从朱厚照减少了朝会的频率之后,朝会就不再是所有人大部分时间都在虚坐,无谓的浪费光阴。

    原来还有人对此有些不满,认为这是今上不勤政的表现。不过经过同僚们的提醒,突然警觉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和以前朱厚照那种带着猴子和狗上朝的情形,甚至干脆不上朝的状况比起来,现在这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现在还能怎么样?

    从某个月开始,小皇帝突然好了不少。狗进了肚子,猴子也被重新放在了西苑。除了有些胡闹之外,也是做了不少明政,一副有为明君的气象已经显现了出来。那些胡闹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年轻人的游戏,在实事面前,这些无伤大雅的行为倒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而且前面不久还有个例子摆着的。

    先皇刚登基的时候,也是不甚上朝,结果到了中期上朝频率就高了起来,后期已经是十分勤政。最后先皇驾崩之后,已经盖棺定论,史书上照样写的是有为明君。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虽然大明的人们不懂什么是遗传,但是从经验主义上来说已经摸到了这个规律,所以很多人就在想,没准儿人家父子是一个模子出来的呢?现在今上就在不断进步,以后肯定会更好的。

    奏过三巡,批过五位,看到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朱厚照清了清嗓子,朗声说道:“列为臣工。”

    听到这个声音,很多本来已经有些放松的人们一个激灵,马上打起了精神。

    “朕最近经常微服体察民情,看到不少事情,朕今天在此说一点点,让大家参考评论下,有没有什么解决方法?”

    【请大家参与最新的投票调查,大明海军主力战舰的命名,是用北洋舰队主力舰的名字好,还是地名、人名或者其他命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