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山中
璧山空战,对于具备高度优势又有装备优势参战的日寇零战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一边倒的战斗。
根据当时的中国空军的记录,出击中国空军第三,四大队的伊-15战机25架,伊-16战机9架,在20分钟的空战中13架被击落,11架受伤迫降,飞行员战死10人,负伤8人。在小鬼子后来的宣传中,对于老蒋这次在空中勇敢而莽撞的出击行为,被小日本军部别有用心地渲染成为一场27:0的空战典型范例,而被日本记者大肆宣扬报道了多日。
事实上,没有谁比伊尔机组看得更清楚了,即使包括当时日寇整个机群的指挥官的进藤大佐对零战战果的不完全统计,并结合这倭寇自己在战斗间隙从高空观察到的情况,都没有伊尔数套机载雷达系统和记录平台来得更为真实和全面。
其实,空战一开始,郑少愚便在最初的数个会合中,始终牢牢地套住了一架小鬼子的轰炸机。只是由于零战高机动的优越性干扰,数次炮击都没有造成任何实际战果。
而王特谦、公冶悌以曾培复等三名中国飞行员,却因座驾伊-16战机缠斗性能到底还是具有世界级水平,加之他们三人又多次参与过高志航飞行特训课,并当面接受过高志航脱胎于突击营空中理论的实战指点,因而最终在乱战中,三人曾数度击中了多架编队中的轰炸机,并史无前例地将俄式战机的炮弹,第一次敲在了后来曾令美苏英法空军闻风丧胆的零战近乎鬼魅一般的机身上。
随着最后一架中国战机在天空上的消失,日机开始陆续返航。
这些刚刚打了胜仗的零战及其所有轰炸、护航大机群、多机种编队,原本是要继续在宜昌前进机场经停后,再按各自的部队番号和归属再行分组归队的。
但返航的重庆大轰炸鬼子大机群编队怎么都没有想到,此刻的宜昌,简直比刚刚饱受摧残的重庆还要惨不忍睹。整座城市,不仅四处硝烟弥漫,炮声隆隆,而且就连负责在枣宜会战实施空中支援的宜昌方面的陆军航空团的留守战机,也被涂有一种奇怪的虎头图案的战机编队,在宜昌上空被追逐得四散逃窜。
面对这宛若刚刚在重庆方向结束的一边倒同样的结局,不仅作为陆战主战方的日寇第11军没有呼救,就连中国派遣军大本营、华中方面军总司令长官部,都心照不宣地三缄其口,而自始至终都没有向返航的重庆大轰炸机群,发布增援宜昌的命令,而是直接以“各自返回原驻地”这道毫无色彩的通令草草了事。
因为上至小鬼子大本营,下至日寇第11军,他们心中都很清楚现在宜昌大发其威的对象,是当今世界上少于力量能抗衡的变态存在。
所有,当最后一架零战转而绕开宜昌,晚点与当日下午4点20分降落在汉口机场,早已奉命等候在各个机场的小鬼子各路记者,在大本营安排的统一口径下将其所有报纸、电台等对外宣传,璧山空战一役战果统一记录为击落30架(后来也有记载为击落27架),自身无一损失。
实际上,轰炸机编队不仅有很多中弹,就连护航编队中的大木、藤原、高冢等三个小鬼子的的零战,在王特谦等人奋不顾身的缠斗中均被炮弹击中或划伤。尤其是小鬼子高冢所驾驶的零战因为中弹部位恰好是起落架,因而最终因迫降而损毁,因此实际损失应该计算上这一架的损失。
当然,小鬼子所谓的零损失,如果按照世界空战统一标准,也可以将其战果统计视作有效。因为损毁战机,只要不是战斗过程被击落,便可不算损失。
却说鲍勃飞行团对宜昌小鬼子前进机场进行毁灭性轰炸,同时又对襄阳、枣阳一带日寇陆军参与枣宜会战的第3师团、第13师团布兵以及运动区域,展开了一路点状袭扰,从而成功地遮断并阻滞了整个第11军的后勤补给线,为严志的第二集团军的武汉师、唐-县师的大机动穿插,并在整个第五战区各部队之间扎紧连接部战线无缝化合围准备,完成了最后一道调遣。
而随着重庆大轰炸、黄山官邸秘密灭蒋计划以及璧山空战的相继结束,一直穿插在空中的孟遥也终于跟随着伊尔机组、歼20战机回到了地面。
迎接他的,不仅有顺理成章应该来的毛邦初,而且极其罕见的还由从前一直都像哼哈二将保持着与孟遥相对亲密而微妙关系的蒋百里、戴笠两人,竟率领着一支专程从重庆赶来的由社会各界组成的代表团,以非常直接的方式搞出了一场有点不伦不类的迎接和欢迎仪式。
望着一个巨大条幅上所写“热烈欢迎孟遥将军亲临前线指导”,以及另一个巨大条幅上所书“重庆社会各界隆重迎接突击营空军将士凯旋”,孟遥自己都觉得颇为好笑地大摇其头。
无数的横幅、彩旗以及光鲜搞怪的会场,其实都是由突击营从后世那些官场上带过来的把戏,经过若干年的传播,民国竟然全盘都接受了过来,并且还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架势,这点却是倒有些叫人始料不及的。
“百里兄,那凯旋二字用在此刻,似乎多有不妥,枣宜会战激战正酣,且大有燎原之势,何时结束都还两说,不妥不妥呀。”
“雨农兄呀,这亲临前线指导什么的,恐怕更是令人坐卧不安呐。这里虽然刚刚遭遇大批倭寇敌机,但大后方一地却是怎么都跑不脱的,又岂能与此刻一场战斗接一场战斗的枣阳、樊城、宜昌这些真正的前线相提并论呢?”
听到孟遥左一句、右一言毫不客气的质疑声,蒋百里、戴笠都是一副笑弥勒的模样,就连摆着一副地主神态的毛邦初,也都好整以暇地笑嘻嘻地望着孟遥和他的那几位空军干将。
“孟将军,无论您今天说什么,您和您的空军在这里就意味着一切。”
毛邦初说着,一副大神在在地从一旁笔挺而立而又满脸崇拜的副官手中,取过数封电文继续絮叨着说道:
“孟将军请看,我这里不仅有上至委员长的专门贺电和敕令,统帅部、军政部等诸多大部办委的指示,还有我重庆乃至各个战区社会各界的请愿和各路贺文,众口一词,这上面说的全是要求和命令。留住并招待好了孟将军以及您这次出征的空军将士,我毛邦初及其所部便是大功一件。”
国民政府这次异乎寻常的举动,说到底还是存乎一心于老蒋那里。
至于老蒋经过这么多年以后,为何突然又对孟遥及其突击营如此前倨后恭,孟遥自然也是心知肚明,而又一副坦然面对这个变化笑而不语。
大环境是,战事进入40年代初始,整个抗日战争情势因国际、国内的整体形势而变得日益诡谲和莫测,尤其是在罗斯福新政后暧昧政策的推波助澜下,刚刚上台的小日本东条英机内阁完全放弃了内心最后的一道防线,全力向整个亚洲开动了更加肆无忌惮的战争车轮。
随着日寇南进战略的层层推进,以及香港、缅甸、老挝等东南亚诸国的相机陷落,尤其是在泰国也被胁迫加入法西斯联盟之后,中国的抗战从此进入历史上俗称的最艰难的“黑暗时代”。
可以说,与战争初期的溃不成军相比,这个阶段的“黑暗时代”其实要比那时更加岌岌可危,所谓一根稻草就能压垮重庆政府,绝不是危言耸听。
而各个精疲力竭的战区,就好比一件早已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老旧战袍,仍被老蒋硬顶着披挂在身,风雨飘摇中,真不知在小鬼子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下,他和他的整个战线还能坚持多久。
因此,当孟遥一改从前不见召唤、未闻传召便绝不轻举妄动的做法,首度高调亮相于第五战区的枣宜会战中,老蒋又怎能不喜出望外,而多方高调地大肆张扬和表现。像这些花不了多少钞票和心神的花架子事情,却很讨巧,并且能做得大家都很自然而不尴尬,真是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具体到实质性问题,比如刚刚结束的璧山空战,以及在黄山官邸打埋伏的伊尔机组,以及马上就必须拍板调遣的搜山和封山事宜,老蒋却依然还心存幻想地想要插进一腿来。
而作为传话筒的蒋百里、戴笠,两人为此自然心里很清楚:
人家突击营未听宣、未经召地突然派出两个飞行团赶到这里,助拳意味虽然很浓,但意有所图意味同样昭然若揭。
至于是什么,虽然他们到现在还不十分明朗,但从面前被人家有能力搞下来的,也就是那两架据说是被轻轻拍了一下就掉下山去的小鬼子飞机。真是越来越搞不懂突击营了,他们有那么好的飞机,怎么还会觊觎倭寇的这种小玩意。
蒋百里瞅了瞅戴笠,戴笠同样瞄了瞄蒋百里,两人现在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件事上:
委员长黄山官邸幸免于难,而且从事后来看执行此项绝密轰炸任务的倭寇级别来看,小鬼子显然是做了周密部署和充分准备的。呵呵,就问这一件事,突击营的示警功莫大焉,随后又来阻击并歼敌更是功莫大焉。
至于最后人家“邀不邀请”国民政府空军以及相关部门,“联合”到马上就要展开的搜寻、调查和封山的行动当中去,他俩只要开了口,对委员长就算不辱使命了,呵呵。
“孟兄,黄山官邸事宜,兄弟必须参与进去,不拿到一两件像样的物事,老头子那边我是万难交差,所以——”
戴笠还未说完,蒋百里便紧跟着牙疼似的叫唤了起来:
“孟兄呀孟兄,我的要求也不高,就一样。方便的话,我就随便派个调查组过去混混。不方便的话,事情结束你就给我随意调剂一件飞机碎片就行。”
但两人怎么都没想到,原本以为绝对会白眼相对的孟遥,却是同样一副笑弥勒的样子,手一招就邀请了起来:
“两位将军本末倒置了吧,你们是地主,我本当请你们支持才对,呵呵。”
就是就是,这才是正经话。
戴笠不由得大喜,壮硕的脖颈一摆,却被蒋百里暗中恶狠狠掐了一把。
这个特务头子,什么时候都忘不了他是一个手握特权的人。他娘的,孟遥这句话他们要是真的当真的,那才叫人好玩哩。
所谓璧山空战及其毗邻事件联合封山搜寻行动,由于突击营的主持,仅仅用了半天时间,便完成了毛邦初他们防空司令部以前至少要拉长好几天才能完成的搜寻、封山直至写出报告的工作量。
及至一行核心人物赶到现场,被鲍勃飞行团巧妙地打下来的一架零战、一架彩云侦察机,便赫然呈现在众人面前。
而在一堆堆搜寻而来的飞机碎片摆成的飞机原型之前,竟然还有两名只受了轻伤的小鬼子飞行员。
看到一群群国民政府高官、以及佩戴着将校官衔的**将领蜂拥而至,同时当着他们的面,对摆在半山腰上的飞机指指戳戳,一对小鬼子不仅没有半点沮丧之气,而且随着最后一队几乎全是中将以上大人物的到来,而将他们那两颗猪头高高的昂到了天上。
不为别的,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现在看上去趾高气扬,终于能用手和眼睛对他们指指戳戳的**将领,终究是他们的手下败将。
然而,当众人观赏完毕,很自然地往两旁一分,从人群中缓缓露出一个人来,彩云二号机飞行员滕元喜下意识地冷哼一声,仅仅只望去一眼,却突然一下子脸色大变,双拳陡然紧握着,直瞪瞪地失声大叫了起来:
“支、支那神秘将军、孟、孟遥的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