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林星见眼前正好有个百事通阿三,便问道:“阿三,王安石变法是什么回事?”
阿三见上司垂询,连忙搜肠刮肚,详尽地介绍道:“先帝神宗年间,王安石仕途得意,平步青云,官至宰相。熙宁二年,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新法涉及政治,农业,商业,军事等诸多方面。对于政治和军事改革的法则,公子想必了如指掌,我就不班门弄斧了!下面我说说农业改革中的青苗法。青苗法亦称常平敛散法,主要是指朝廷强调各地要建立常平、惠民等粮仓,并储备粮食,用以调剂粮价和粮量。当粮食歉收、粮价高涨时,官府以低价售出官粮;当粮食丰收、粮价低贱时,官府以高价收购民粮,从而使粮食数量和价格保持稳定。此外,每年的春冬和夏秋交替之际,官府均会发放贷款,让农民有钱采购农资和种子,从而渡过青黄不接的难关,因此取名青苗法。”
林星听完之后道:“这么说来,青苗法可算得上是惠民的好政策!”
阿三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道:“青苗法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各地在实际执行中却出现偏差。不少地方官员强行向农民放贷,并肆意提高利息,从而使青苗之举,发展为官府高利贷。各地官员利用青苗法收取利息,敛财邀功,大肆收刮民脂民膏。青苗法实施之后,农民不但没有变的富有,反而更加贫苦。鉴于此情形,本朝元佑八年,青苗法被废止。”
青苗法本是惠民利国的好政策,但贪婪的地方官却将它变成放贷敛财的苛政,扭曲了青苗法的本质,也扭曲了王安石的初衷。这一点是王安石变法之初没有想到的,所以他失败了。
林星苦笑道:“无官不贪,这是官场法则。莫说是宋朝,就是在新中国,也无法彻底肃清贪官,此事甚是可悲。但这青苗法既已废止多年,又和赈灾之事有何关联?”
棒子见阿三说的头头是道,担心被他抢了风头,连忙表现一番,道:“大人想必知道,朝廷政策都有其滞后性。一项政策颁布之后,官员通常会观望数月,然后才执行;一项政策废止之后,官员也要观望数月,然后才废止。青苗法亦不例外。由于在青苗法废止之时,大部分农民未能还清官贷,因此随后几年,官员为了敛财,又陆续发生借贷之事,这官贷利滚利,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大,现在大量的农民已经还不起官贷了。公子试想一下,农民欠官府钱,官府不但不追讨,反而要发银子给他们,城中富商会怎么想?若发粮赈灾引起城中商贾抗议,此举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对平定全州局势没有帮助!”
林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深刻体会到宋朝和新中国的不同。
其实赈灾非常简单,无非就是发钱发粮。但宋朝不是新中国,封建主义不是社会主义。森严的等级制度,使得许多在新中国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宋朝变成举步维艰。在新中国发生天灾,商人们会积极捐款捐物,但宋朝却不是,商人们不但不会出钱出力,反而百般阻挠官府赈灾。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为什么官府要发钱给农民,却不发钱给商人,难道就因为他们受了灾么?那我们商人生意失败血本无归之时,为何不见官府施以援手?
这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归根结底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
在穿越之前,国家正在讨论十二五时期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想不到穿越后也面临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让人头疼,但毕竟不是最迫切的问题。林星决定按计划发钱发粮,至于商人的抗议,暂时管不了这么多了,他们最多就是发发牢骚,总不会又到衙门来闹事吧。
林星于是化繁为简,朗声道:“棒子!拿笔来,我说,你写!”
第二天,在韶州的各大城门,高墙,闹市,官道,庙宇等公众聚集地,到处张贴着一张名为《朝廷和韶州官府关于妥善解决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的若干建议》的布告。
布告主要有六点措施:一:以户为单位,参照居民生活水平,每户发半两银子。二:以户为单位,按照人口数量,参照居民生活水平,每户发三个月粮食。三:州府派官员下乡,指导春耕工作。四:州府实施农资补贴和种子补贴。五:兴修水利,引水灌溉,确保来年不受灾。六:州府组织群众生产自救,共度难关。
这张布告出自林星之手,无论是措辞还是政策,都带有浓重的现代色彩。布告一出,人们纷纷争相传阅,交头接耳地议论。
在城墙下,一名铁匠看着布告喃喃自语,道:“各部门要以朝廷的赈灾指示为核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科学发展观,是什么东西,怎么以前从没听过?”
旁边一名书生说道:“别说你没听过,就连我也没听过。我熟读万卷书,通晓当朝事,竟从未听过科学发展观一词,可见这写布告之人用词太过生僻!”
一名坐在茶寮喝茶的汉子笑道:“那书生,是你孤陋寡闻,莫怪人家用词生僻!天下能人辈出,你算老几?我听说这布告出自通判之手,可知林通判确有惊世之才!”
路过的小贩边走边道:“管他什么才不才,就冲这些惠民措施,我就觉得这通判人不错!”
一时间,全城热议。
此时的话题人物林星,却面临着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缺钱。按照每户发半两银子,全州需要五万两银子,而官府的赈灾款只有两万两,资金缺口达到三万两。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林星在屋中翻箱倒柜,想要找出点什么值钱的东西,却一无所获。
就在他左右踱步的时候,两名丫环端着茶水和点心,款款而入,茶香四溢,沁人心鼻。
红衣女子娇声道:“公子,累了吧,先喝口茶提提神!”
林星接过茶,略一打量,见这两名丫环容貌秀丽,颇有几分姿色,明眸善睐,散发一丝灵气,于是问道:“你们两个叫什么名字?”
红衣女子道个万福,说道:“奴婢叫小红,她叫小绿。”
林星闻言一笑,道:“穿红衣服就叫小红,穿绿衣服就叫小绿,真是有趣!若是哪一天你穿了蓝衣服,你穿了紫衣服,岂不是要改名叫小蓝小紫。”
小绿吃吃一笑,嫣然道:“公子好幽默。人的名,树的皮,岂能乱改。”
林星调笑一番,心情稍缓,喝了口茶,又踱步思量。
小绿见他走来走去,好奇地问道:“公子,你在找什么?”
林星自言自语道:“奇怪了!小红,小绿,这通判…..哦,我是说我自己,以前难道没有搜刮一点民脂民膏什么的么?”
小红听完掩嘴娇笑道:“公子,你的记性可越来越差了!银子都在奴婢这保管着呢!”
小绿亦笑容灿烂,道:“奴婢盘点了一下,足有八千两之多。公子是个清廉之人,从来不贪,这八千两银子都是逢年过节时曾大人赏赐的。”
“八千两?这么多!”林星喜出望外,果然是烂船还有三分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有了这八千两银子,资金缺口就只剩下两万两千两了,虽然还差很多,但至少聊胜于无。
想到这里,不由对细细保管银子的二女充满感激,微笑道:“两个妙管家,该疼!”
高兴之余,情不自禁地捏了捏两女粉嫩的脸颊。
正在此时,棒子走了进来,见此情形,轻轻咳了一声,道:“公子,看来小的来得不是时候!”
敢情这小子以为自己在调戏丫环了!
林星给了棒子一个板栗,笑骂道:“你小子想哪里去了!说吧,找我有什么事。”
棒子摸了摸头,道:“陈管家来了,带来了郑员外的书信。”
林星这才看见棒子后面跟着一个管家模样之人,那人双目滑溜,一看就知是个精明之人。
那人走至身前,先行了礼,然后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恭敬地呈送过来,道:“林大人,这是我家主人写的书信,吩咐小的务必亲手交到大人手中,请大人过目。”
林星接过信,缓缓打开,信的内容不长,只寥寥数语:林星吾弟,知悉弟有兴修水利之心,兄欲略尽绵力,总揽全州工程,望弟首肯,事成之后,必有重谢。愚兄郑铁山。
那管家见林星看完了信,如释重负,轻轻地凑至林星身前,手掌伸开,比划了一个五字,低声道:“我家主人说了,事成之后,奉上这个数字,请大人笑纳。”
说罢不等林星盘问,便告辞离去。
林星待他走后,迷茫地问道:“棒子,这郑铁山是什么人,好像和我很熟的样子。还有,他愿意总揽全州水利工程,我求之不得,为什么他还要送我银子?”
棒子说道:“公子,你失忆了,所以记不清楚!这郑铁山是韶州的铁匠巨头,名下有多家铁匠铺,此人有勇有谋,很讲义气,和公子非常投缘,常以兄弟相称。”
林星道原来如此,旋又不解道:“既然是兄弟,那我就更不应该收他钱了,这可是两利之事!”
棒子言简意赅道:“郑铁山此举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名为兴修水利,实则是要私贩特产。”
“私贩特产?”
棒子简要地解释道:“韶州盛产银杏,竹笋,田七等土特产,这些特产有的可吃,有的可做药,都非常名贵,因此朝廷下令由韶州官府经营特产。凡名贵特产,一律由官府采购和出售,民间不得私自进行买卖,一经查出,严刑伺候。”
林星明白了个中利益,道:“原来是这样!这么说来,郑铁山是想走后门了!”
“走后门?”棒子一愣,道,“公子,这是什么意思?”
林星大笑道:“棒子,以你的智商,我很难跟你解释!”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