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二章:胡林翼

目录:灭清| 作者:楼主大大| 类别:玄幻魔法

    李亨利见图鲁态度坚决,只好又回去与英国人磋商,英国人的精明此时却突然失效了,他们很快压低了价格。去看看小说网 w-W-w.7-K-aNKan.c-o-m。

    这自然是长远的考虑,一笔军火生意对于英国政府,对于东印度公司来说都不算什么,之所以能引起政界的轰动,自然是因为这个买卖极有可能改变整个远东的大局。

    英国人最后作出了让步,以三十万两白银出售了两千支前膛枪以及四十门后膛火炮。其余的弹药更是不计其数。

    图鲁总算是满意了,什么快抢、后膛的他不懂,反正只要便宜,能贪墨下银子来就是好的,与英国人谈妥了,便一面教人运货,一面教人交付。英国人方面也不怕他跑,先把货交了,再等银子过来。

    乌兰泰听说香港方面已经有了音信,顿时大喜,平白无故就赚了二十万,拿出十万出去打点,其余的十万自个儿只好收着了,其他的,他继续撒手不管。

    反正朝廷已经有了话,恭亲王已带了健锐营来了,健锐营最擅山地作战,在广西正有用武之地,这功劳他只怕是落不到了,也不敢落。毕竟人家恭亲王血气方刚,气冲冲的来剿匪,自个儿胆子再大,敢和他抢功劳?

    乌兰泰如今是会心冷意了,原本还指望着向荣给他卖命,不曾想上桥拿不下,又上演了一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把戏,向荣是蝉,他是螳螂,黄雀是那位六王爷。

    既然功劳是没指望了,那就捞银子吧,能捞多少是多少,银子才是硬通货不是?

    乌兰泰又去找向荣商量,他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要朝廷再拨点儿银子,可是拨不拨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没有向荣陪他一起糊弄,这事儿过不去。

    向荣来了,精神有点儿疲,显然这些天提心吊胆,日子不好过。

    乌兰泰今日异常的客气,叫人上了茶,陪他坐下说了会话儿,话锋一转,便道:“向军门,枪炮已经订购了,两千杆最新的西洋枪,四十门火炮,如何?据说这枪炮都是最新的,因此价格自然要高一些,我就是这样想的,咱们堂堂天朝上国,就是要买,也不能买旧枪炮不是?只不过绿营的人丁数不下七千,就怕你们不够。”

    柳州镇来的绿营兵就五千,可是在花名册上,朝廷知道的却是七千,多出来的两千人自然是吃了空饷了,其实柳州镇还算是轻的,广西的其他几镇也好不到哪儿去,整个广西几镇绿营在花名册的那是三万余人,可是真正的人数却不超过两万。

    乌兰泰就是想在这多余的人头上打功夫:“依我看着七千人用两千杆枪是断然不够的,还得再加一些,向军门,你我联名上奏如何?”

    向荣此刻脸都绿了,他骤然明白了乌兰泰的心思,五十万两银子买回来两千杆枪,这一杆枪就是两百两银子的数目,两百两在广西能买五六亩上好的水田啊,这洋枪是银子打的还是金子打的?乌兰泰这混账简直就是肆无忌惮。

    他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再和他纠缠不清了,这家伙是要钱不要命的人,自个儿个跟他联名,朝廷若是查起来那可是要人脑袋的。再加上这些日子被乌兰泰挟持,让向荣已经打定了主意,自个儿越是后退一步,这家伙就步步紧逼,就算不因那件事毁了自己,也早晚要栽在他的手里。

    向荣冷笑道:“乌都统,见好就收吧,王法还在呢。”

    乌兰泰脸色一变:“你这是什么意思?”

    “就是这个意思。”向荣寸步不让。

    乌兰泰冷笑道:“向军门莫非不怕我参你一本,李星沅、周天爵的事儿还没平呢。”

    向荣怒道:“参就参,我向荣没得活了,就把咱们在广西的事俱都抖落出来,欺君罔上,你乌兰泰脱得了干系?要死,咱们一道儿死。”

    他不再多言,便告辞而去。

    只留下乌兰泰气的瑟瑟做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向荣竟拂了自个儿的面子,简直岂有此理。

    只不过向荣那句话倒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了,自个儿在广西确实有不少不检点的地方,真要逼得这个向荣鱼死网破,自己又能卖什么好。

    “这事儿,没玩!”乌兰泰朝着向荣的背影吐了口涂抹,心里头说。

    ……………………………………………………

    转眼到了盛夏,天气热的不行,上桥这边也不见什么进展,倒是发匪进展神速,竟是攻克了桂林,顿时天崩地裂,西南数省震动。

    兴安城距离桂林不过数百里,是广西进入湖南的通道,而此刻,湖南各镇绿营、健锐营,各路的乡团足足四万余人驻扎于此,奕䜣身为钦差,立即调动各省粮草,节制各省绿营对太平军进行围堵,只不过这围堵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桂林的陷落,让太平军有了壮大的机会,如今太平军已经在两个府七县闹大了声势,人数竟达到了十四万之多。

    虽然有超过十万人是老弱病残,其精锐竟也有四万余人,且士气如虹,随时准备北上湖南。

    到了这个地步,一定要固守住兴安,只有这样,才不会闹出大事来。现在的长毛仍旧还在广西流窜,广西毕竟是边陲,对朝廷的震动还不至于到首尾难顾的地步,可一旦让发匪入湘,这事儿可就不得了,湖南乃是天下要冲之地,北可过江,东可进入江南腹地,就是向西,那也是清廷统治较为脆弱的地区,不管往哪个方向流窜,都是致命的打击。

    奕䜣明白,即将到来的极有可能是一场血战,一败,则大清朝江南半壁危如累卵,这个罪名他担待不起,硬着头皮也得守住。

    到任之后,奕䜣针对太平军连续写了几道奏章,其中一个便是开办团练。

    他发现,发匪闹起来之后,各地的地主乡绅大多被清算,而这些人恰恰就是大清朝的基石,为了抵抗太平军,他们往往会编练一些乡团进行互保,可是毕竟朝廷没有承认,再加上不管是八旗、绿营,表面上人多势众,可是奕䜣亲眼所见之后,才发现他们尽是一群草包。

    清统一后,将旗兵中最基本的部队编为“禁旗”。禁旗全为清一色的在长白山下打天下的子弟兵,负责北京警卫和国防之责,相当于中央军。其余汉、蒙、满等24旗,约20万人,则分别驻防于各省及重要城镇,以为镇服汉人的武力,被称为驻防八旗。

    旗兵驻防的地区起初十分谨严,对于镇压汉人的反抗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旗官兵都是携带家眷分驻全国各重要地区,防区共有8处,有的设驻防将军,有的设副都统,有的设城守尉。

    旗营的官兵采取的是世袭制度,数传之后,腐朽不堪,竟有列名行伍而不识弓弩为何物者。八旗子弟娇生惯养,满洲人当年的骁勇风气已完全丧失,腐化已至不可救药的地步。

    比旗兵稍后组成的清军是绿营,与旗兵同称为经制之兵,即国家的军队。

    绿营的制度完全仿照明代,官兵全部是汉人。因其使用的旗帜全为绿色,故称之为绿营。绿营最原始的编制为明朝的降军以及清军收编的队伍。绿营初建时,因为熟悉内地的地理人情,因此镇压汉族反抗十分有效。

    绿营归清廷兵部所辖,全国兵营可分为在京和在外两种。在京绿营等由步军统领统领,下辖左右两翼,各设总兵,总兵之下为城防营,有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另有一部分在京绿营,分别属于漕运总督统辖,专任护漕之责。在外绿营则直属各省,由总督和巡抚节制调度。所以各省督抚的官衔出现了“节制军务兼理粮饷”一项,就是指绿营。

    然而此时的达官贵人及其主要支柱绿营兵已腐朽不堪,“文武以避贼为固然,士卒以逃死为长策。”绿营到了现在,饷给过薄,军中虚额很大。缺额高达半数以上,已极。八旗绿营军官可以由捐纳出身。这样,那些不识字的纨绔少年、铜臭商贾,皆以金钱买官而夸耀乡里,鱼肉百姓。军官贪污腐化之风更为突出,上下勾结侵蚀兵饷,以饱私囊。兵籍簿上充满了根本不存在的士兵名字,每年到操演之期,“则挪移彼营之兵充此营之额”,“甚至以厮役优伶充数额兵之内”。

    此外,八旗、绿营中有的士兵转而从事其他职业,“或贸易营生,或手艺糊口”,甚至有的去当土匪。这样的所谓“正规军”,根本无法对付太平军等农民义军的进攻,太平军所到之处,绿营兵和参战的八旗部队望风而逃,

    其实算起来,倒还算向荣卖力一些,可也不济事,屡战屡败。

    奕䜣对了解这个状况之后,立即要求朝廷开放团练,让各地建立团练自保,并且对于一些大的团练武装进行资助。

    这样就可以让有些政治地位不高的汉族地主士绅“同仇奋义”,协助清军镇压发匪,并屡建奇功。

    团练,亦名为“乡团”,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它是地方豪绅的武装力量,其职能主要是为豪强地主看守家园,有时朝廷也借团练力量镇压地方民众势力的反抗。

    团练之制古今不同,因地而异。其特点是以居民编户为基础,一般采用保甲制,即“十户为牌,十牌为甲,十甲为保。保有保正,甲牌亦各有长。团练者,即由此保甲中,合其二三保或数保以为一团,各户皆出壮丁,平时则训练,有事时则互相保卫。”“团置团总一人,团副数人,以司本团守御,及与各团联络之事。”

    清代团练之制,始于嘉庆年间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它的基本内容是地方官以编户保甲为基础,组织乡勇,同时以坚壁清野之法来对付流动作战的起义军,“使‘贼’无可掠之食,无可窜之路”。

    现在重开团练,也是无奈之举。奕䜣心里头清楚,这团练一开,尤其是对付如此大规模的民变,那可不是闹着玩的。怕就怕这些团练会演变成唐时的藩镇,不过眼下已经剿匪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其余的事只能再想办法。

    奏折送到了咸丰手头上,咸丰也大为震惊,其实一开始,他就不曾想到绿营和八旗竟糜烂到这般地步,平时驻京八旗们会操,那也是热闹的很的。想不到与发匪接仗,原来不是失误,而是军力不殆。

    到了这个份上,咸丰一方面发旨整饬军务,另一面只能开了团练的口子。

    这口子一开,西南各省顿时热闹起来,各地请办团练之人如过江之鲫,咸丰见此,既是担忧,又是振奋,担忧的是怕将来这些团练尾大不掉,振奋的是各地竟如此热衷剿匪,看来这些长毛是无奈何了。

    于是干脆一下子册封了几十个团练大臣,着他们在各地招募团勇,至于练勇的经费,咸丰没有说,可是大家伙儿都明白。

    清朝建立以来,一向自称自个儿不加钱粮,也即是永不加赋。当然,这只不过是个噱头而已。康熙一朝征收税款的基础是按人头收税,人口愈多,则地方上缴的税愈多。这种设计造成的后果,是地方官吏不愿意据实上报人口,因为报得愈多,税就得缴得愈多。康熙永不加赋的政策就是把各地方按耕地面积上缴固定的税金,与人口数无关,借以鼓励地方据实上报人口――因为人丁兴旺是所谓太平盛世的表征。以这种方式来彰显盛世不过是满清稳定民族奴役的手段。造成的是土地赋税不均,富者勾结营私,虽坐拥千亩田产而不需缴税,贫者无立锥之地,却有劳动之责。

    自清初以来便有“永不加赋”之说,而且表面看来赋额较明朝为轻,但实际这仅是一种“掩耳盗铃。从康熙到乾隆,清廷一再宣扬减赋,而雍正以后实行摊丁入亩,按理说假如田地数目不变,那么田赋数目应该较之康熙初年有减无增才对,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说穿了,所谓的不加赋,只不过不加表面的赋税,其余的税收、火耗,还有摊派呢,厘金俱都不少。

    咸丰的意思就是朝廷不给团练支付练兵饷银,至于团练怎么筹措,只能自己去摊派了。

    其实咸丰不会想到,这样的做法只会饮鸩止渴,团练越多,表面上是剿匪的官军多了,且没有财政负担。可是因为各地练勇的摊派,原本各地的佃户、贫民就已不堪重负,再纵容他们加征保民、练勇的费用,只怕‘长毛’会越来越多。

    其结果就是将这场镇压演变成更大的规模。

    不过咸丰也没有任何办法,到了这个份上,除了饮鸩止渴,也找不到其他出路。

    咸丰的旨意下去,奕䜣这边的效果就出来了,各地的团勇闹的轰轰烈烈,招募到团勇之后,团练大臣就带人聚集兴安,与大军会合,其中一人倒是引起了奕䜣的注意。

    奕䜣这个人虽然娇生惯养,但是眼色还是有的,这个人举止不凡,文武双全,比起那些八旗、绿营的酒囊饭袋起来显然有见识的多。

    此人叫胡林翼,早年曾中进士,授编修。先后充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以知府分发贵州。历任安顺、镇远、黎平知府及贵东道。广西变乱之后他立即请求编练团勇,很是热心。

    据说胡林翼早年的时候生活不检点,与人一道逛妓院,还被官府当场抓了,在衙门里关了一夜.因这事他被其父狠狠地地打了几十鞭子,结果胡林翼被鞭子打苏醒了,没几年中进士入翰林,外放湖北做官。但是年轻时候的生活给他了惨痛的教训,后来他虽有三妻四妾,但没有给他生下一儿半女来.后来的他虽然修身养性,注重保养身体,但是身体一直很差.而且当时的士人很看重一个德字,胡林翼年轻时的生活被视为其的污点。

    据说胡林翼有三宝:爱才如命,杀人如麻,挥金如土.注意拢络人才,胡林翼外方做官的时候,经常受旗人掣肘,工作经常被不学无术的旗人粗暴干涉.对付这些官场里的旗人,胡林翼走的是二奶路线,譬如某满官很宠他的一个姨太太,在这位小妾生日的时候,还发帖说某日是我夫人的生日请同僚们来为其祝贺生日。

    胡林翼也接到邀请,走到半路发现同僚们都气急败坏的回来了,问他们原因,他们说原来以为是夫人生日他们才去祝贺,到了之后才知道是他姨太太的生日,这是对我们的耻辱啊。胡林翼听了还是赶过了去了,当时官文的二奶遭遇冷场,正哭的死去活来,这满官也是唉声叹气的,忽听到胡林翼来了,大闻吃惊,因为当时胡林翼的才具是受到公认的,这么一位重量级的人物能赶去为其二奶祝寿,真是天大的面子。而其他的官员听说胡林翼去了,也都很惊讶,又只好不乐意地再回去。

    更令人吃的是,胡林翼还说自己的母亲没有女儿,想收其为义女.这样,这满官的那位受宠的二奶在官文的姨太太当中地位也高出了许多。就这样,从那以后,胡林翼受到的干涉少了许多。

    这样的经历,在别人看来是歪门邪道。可是偏偏却正对了奕䜣的胃口,认为胡林翼是不拘小节,因此经常找他来商议军务。

    胡林翼总算也是有点儿货的人,说起来头头是道,更是对了奕䜣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