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董必武广场上的风筝(17)

目录:人间正道是沧桑| 作者:茂密森林| 类别:玄幻魔法

    近期内,我喜欢散步。昨天。早晨5点起床,我从宿舍区步行到武汉的董必武广场(也叫洪山广场)。这一时段,中南路是比较安静的,只有少量的车辆在行驶;人行道上,只有零零星星的人在活动。我一会儿跑步,一会儿快步走,一会儿慢慢腾腾,边走路边做操。我学过多种体操,现在能比较完整记得的,还是当年空军的飞行员体操。走啊走,边走边做操,此时此刻我忽然感到,这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一些?为什么对自己姑息迁就,上网成瘾?为什么不能下决心克服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我一边走一边问自己。

    到了董必武广场。早晨的广场上,游人不多。我数了数,除我外,只有5个放风筝的老人。那时候,他们是董必武广场游玩人群的主力军,是生气勃勃的一支队伍。其中,有两个老人的风筝已经在近百米的高空飞翔。另有三个老人正操纵风筝起飞。我仔细打量其中一个悠闲自在、操持着高空风筝的老者。我想,他应当是当天最早光临广场的人。我想,下次我要早点到董必武广场,我要找出第一个将风筝升上天空的人。

    今天,我早晨四点半起床,一边做操一边朝董必武广场走。中南路上,行驶的车辆稀少。这些车辆中,出租车最多。这些出租车几乎都是空载。在中南商业大楼门前,有一个出租车司机将车子减速,慢慢滑行,朝我示意,让我上车。我笑呵呵地说,你没看见我一边散步一边做操吗?如果上了你的车,我还怎么锻炼身体?

    到了湖北省建设厅门前,一辆洒水车慢慢腾腾开过来,喷出清亮的水,冲洗街道。驾驶洒水车的司机很友好,他看见我在街边锻炼身体,以为我没发现洒水车,就提前放了一段音乐。我朝他挥了挥手,朝远处跑了几步,他就将音乐停了。

    不一会儿,我到了董必武广场。在广场边上,我急急忙忙寻找放风筝的人:一个精干的老人,右手高举线索(线索牵引着风筝),在广场中的蛇形路上,小步快跑。随着他的奔跑,那个蝴蝶形的大风筝迎风而起,升腾在董必武广场的上空,迎风招展!10米,20米,在那个老人的操纵下,风筝越飞越高。可是,那个风筝升腾到20多米后,再也上不去了。老人依然坚持,沿着蛇形路径,小步快跑,一边往前跑一边扭头观察天上的风筝。已经穿越了董必武广场,快到洪山宾馆了,前面是行车道了,他才停下来,用收缩风筝线索的方法操纵风筝。可是,无论他如何操作,风筝仍在20多米高的天空迎风招展,不往上爬升。他无可奈何地摇了摇头,收紧线索,操纵风筝缓缓下降,让风筝轻轻降落在草坪中。他弯腰捧起风筝,皱眉望了望天,慢慢腾腾朝广场中心走来。

    我迎着老人,轻声问候:“您好!”

    老人微笑着,对我说了一声,“你好!”

    他将风筝放在一个偏僻的花坛里,然后安静地坐在附近的一个一米高的花岗岩台阶上。看起来,他年龄六十五岁左右,面目和蔼可亲,脸上不胖不瘦,衣着质量中档,颜色庄重。我悄悄打量着他,一时间,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在他对面约莫三米远的台阶上坐着,轻言细语说,老同志,我好像在哪儿见过你。

    他微笑着问,你是哪儿的?我说,我在公安厅上班。他说,我以前在省政府上班,退休多年了。以前,因为工作上的事,我多次到公安厅去过。我们说不定打过交道。接下来,他说,你是黄冈人吧?因为你话里面带着黄冈口音。

    我笑逐颜开,说,我是黄冈人,乡音难改。我也听出来了,您的话里面带着红安口音。

    他微笑了,对,我们是大黄冈的老乡啊。

    我问,怎么回事,今天风筝飞得不高?他说,今天,低空有风,到了20多米,空气太平稳了,风筝就上不去。

    哦,我明白了,原来如此。

    他说,休息一下,转一转,等一会儿说不定就风云变幻了,风筝就可以乘风而上了。说着说着,他站起来,慢条斯理地朝广场东方的董必武雕像走去。

    我悄无声息地跟随着。我们来到董必武雕像前,仰望着雕像。我在心中说,董主席,早上好!

    就在这时,我听见放风筝的红安老人轻轻吟诗:九十光阴瞬息过,吾生多难感蹉跎。五朝敝政皆亲历,一代新规要渐磨。彻底革心兼革面,随人治岭与治河。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

    啊,这是董必武的七律诗哟。

    董必武, 1886年3月5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加入同盟会。“二次革命”失败后,考入东京私立日本大学攻读法律,参加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回国参加反袁斗争,曾两度被捕。后来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1920年,他同陈潭秋等在武汉成立了党的早期组织----小组。1921年,他出席中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武汉区委执行委员。在创建中国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中,最长寿的是董必武。那时候,他与李大钊、陈独秀的人生道路近似,由读私塾、考秀才、任教到赴日本留学,接受到思想,再回国革命。国共合作后,他参加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各级党部的工作。大革命失败后,董必武去苏联学习。1932年回国后,任红军大学干部队政治委员,中央工农检查委员会委员、代理主任,中央党校教务长、校长,工农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最高法院院长。急风暴雨几十年,当一些战友和同道者纷纷倒下、纷纷落伍时,1934年,董必武以近五十岁的年龄和体弱之躯参加长征,其间拉着马尾巴爬雪山,拄着拐棍走出草地,格外令人敬慕。于是,脱颖而出的董必武,以皎皎者的姿态,站在继续革命的位置上。抗日战争时期,他跟随周恩来,长期在武汉、重庆等地从事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央工作委员会常委、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七至第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八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在北京病逝。

    我们围绕董必武雕像转悠了好几圈之后,放风筝的红安老人回到那个偏僻的花坛边,捧起风筝,走到董必武广场南边,将风筝靠在一个广告牌的柱子脚上,接下来,他一边放风筝的连线,一边走上了那条蛇形道。大约走出30米的距离了,他又开始高举着风筝的线索,敏捷地跑步,风筝也随即腾空而起。他熟练地操纵着风筝,利用风云际会,让风筝迎风招展。过去了几分钟,风筝就飘荡在高高的天空了。

    我悄悄地靠拢老人,端详他那布满胜利微笑的面容。忽然间,我有了新发现:这个红安老人的眉目,很像董必武!难怪我一直觉得他似曾相识很面熟。

    于是,我轻声对他说,您是今天第一个将风筝升上天空的人!您放风筝的技巧很高超。

    他一会儿望着天上的风筝,一会儿看看广场东边的董必武雕像。忽地,他像吟诗一般地说,每天,每天,在这个广场,第一个将风筝升上天空的,是董主席!放风筝技巧最高超的人,也是董主席!我经常到这里来,是为了向他学习。

    您是董必武的后辈人吧?我轻声问。

    他思索了片刻,说,可以这样说吧!我们都是董必武的后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