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在南方湿热之地丛林之中,有一种蟒蛇,会有一颗夜明珠相伴。并非每条蟒蛇都有的,而是要看那条厉害,那条得机缘,方会有此物。得此夜明珠的蟒蛇,平日都是将夜明珠含在嘴里的,唯有到了夜里,才会偶尔吐出来放到一边儿,而它自己则在夜明珠周围盘绕着,一回捕捉见光而来的猎物,一会儿围着夜明珠自娱自乐。一旦遇到有动静或是危险,蟒蛇会立刻将夜明珠含进嘴里,便见不到一丝儿光线了。据说越是黑暗的夜里,蟒蛇才会出来戏珠,如是有月光或是白日,一定见不到。
因蟒蛇护着的夜明珠大多经过不同蟒蛇不停的放在嘴里含着,是以光润胜过珍珠,最是夜明珠中的珍品。而越大的夜明珠,守护她的蟒蛇便越大也越凶猛,一般如雀蛋大小的还时有所见,如鹌鹑蛋大小的就极少了,而如鸡子大小的,守护她的必定是方圆百里以上的最大最厉害的蟒蛇。这种蟒蛇别说是吃人,便是猪牛都能一口吃了。
再说人们是如何想法子得到这龙珠的。最开始不知是谁出的主意,反正只要有利可图,便有人肯想法子去做。最后人们想出法子来,便是先费许多功夫去找这蟒蛇戏珠之处,因为蟒蛇时常会在同一个地方戏珠。但凡戏过珠,便会有许多的涎水留在那里,想是戏珠时流的。找珠的人要仔细的到处去寻找,待好容易找着之后,便要开始准备。除了要等天黑之时,更要等蟒蛇出来,只因并非每每天黑便出来的。那找珠的人要拿着稀烂的泥浆躲在树上,一定要正对着那戏珠之处,或是非常近,否则便是白费功夫。
但若是那泥浆弄得不好,定会十分危险。那泥浆不能太稀,否则滴到地上便流开了,亦不能稠了,否则掉到龙珠上盖不住龙珠,不论是那种,只要龙珠的光不能被实实的盖住,蟒蛇便会将龙珠咬走,且会找到打搅的一切活物然后吃掉。另外稀泥不能太少,太少遮不住光,反受其害;亦不能太多,太多了蟒蛇容易找出有一处与别处不同。偏生每次龙珠都大小不同,是以极难把握。而且人是要在树上等许久的,若是泥浆稀稠刚刚好,偏在树上呆得久了,亦是会硬起来的,又不知要在树上等多久,是以许多时候都会错过。呆在树上等还有一个危险,便是自从听得一丝儿蟒蛇的动静开始,便要一动不动一声不吭,否则惊了蟒蛇非但蟒蛇不戏珠了,还有可能丧命。
待一切都齐备了,那蟒蛇又出来戏珠了,那人又恰巧在珠子的正上方,便要细心等着。才开始时蟒蛇会非常小心,时刻盯着那珠子,一有风吹草动便会立刻将珠子咬走。待过了许久,蟒蛇放心了,才会四处放开一些儿,慢慢的戏起来,绕着她还会扭动起来,悠然自当,偶尔遇见前来的猎物,便吃进腹中。此时或是蟒蛇捕猎物的时候是弄珠子的时候,那等在树上的人要不动声息的将手中的稀泥扔下去,正好落在夜明珠上。霎时间便会漆黑一片,蟒蛇一时找不到珠子,便会惊恐起来,除了四处搜寻,还会一直等下去,直到天亮。
若是树上的人稍有动静,蟒蛇便会扑过来,毕竟蟒蛇爬树比人厉害得多。又或是稀泥盖得不严实,只要还有一丝儿微光,除了得不到龙珠,人也是难逃一劫的。有些厉害的大蟒蛇,会在失珠之处等上三五日,此时人还得撑着。龙珠越大,蟒蛇越厉害,便越是难得。因此那专门寻珠子的,都是视死如归的,很多都是活不下去的。但一旦得到龙珠,便一辈子都不用愁了。若是像太后的这颗龙珠,那寻珠之人便可得不少银子,若是卖得好,便是十万八万银子都不算多。而一旦流了出来,到了王公贵胄们跟前,便是要个三五百万银子,亦未必有处买的,所谓价值连城的便是这个了。
众人听完龙珠的来历,除了又惊又吓、目瞪口呆外,都啧啧称奇。如此稀罕之物,怕是世间亦未必能有第二颗。那蟒蛇虽非毒蛇,却生活在热毒之地,且是毒蛇什么都吃的,因此这龙珠最是个避邪去毒的好东西。黛玉送给太后的这颗龙珠,到了夜间便如同十数支蜡烛那般光亮,能将整个百十步大的房子都照亮。真不知那找珠之人是如何得到这颗龙珠的,且他如何敢冒生命危险去要这个呢?
太后抚摸着黛玉,笑道:“你们每常都说哀家偏爱玉儿,也是她孝顺哀家的缘故。不论是点儿好吃的,好喝的,又或是这龙珠,在她看来都是一般的,想起来便送给哀家了。”皇太妃笑道:“对姑娘来说,不论是送什么给太后,都不过是个孝心,没什么不同,到底是个好孩子。”黛玉笑道:“皇太妃嫌弃玉儿不孝顺呢。”皇太妃笑道:“玉儿是够不孝顺的,你母后都叫了,便不肯叫声儿母妃?怕是嫌弃母妃没凤钗送给你?还是担心母妃不会疼你?”黛玉笑看着太后,太后点点头,黛玉才乖乖的叫了两位皇太妃。
娴公主笑道:“倒不是林姐姐嫌弃母妃没凤钗送了,如今是嫌弃儿臣没龙珠送了,都抢着要林姐姐呢。”皇太妃一个搂着娴公主一个搂着宁公主笑道:“你没龙珠更要好好生孝顺才是,吃的什么醋,讨人嫌。”那几个王妃公主都有些儿讪讪的,毕竟自己并未曾如此随意的将自己最爱之物最好之物如此轻松的送给太后。更何况,就只那一颗龙珠,便是将她们所有家产都抵了估计才差不多。出手如此大方的姑娘,又如此平和可爱,怪不得所有人都宠着。
众人说起孝顺来,太后笑道:“要说这孝顺,还得分真孝顺和假孝顺。不说宁儿娴儿都是孝顺的好丫头,便是你们,亦都是好的。若是不论咱们帝王之家的身份,便算作是普通人家,都算是极和睦的了,儿孙都是极孝顺的。再不像那些个浪荡儿孙之家,背着父母长辈,早将家给败坏完了,还惦记着老人的一点儿体己。偏表面上都装的极孝顺,背地里都骂着巴不得那老人早点儿死了。”一个公主道:“母慈子孝,母后向来慈爱体下,倒是儿臣不孝,时常让母后操心了。”说着众人都起来起身给太后行了一礼。太后笑道:“倒不是让你们赔罪来的,都坐下说说话儿。”
一个王太妃笑道:“才刚皇太后说起这真孝顺假孝顺,臣妾倒是想起前些日子听得一个故事,还挺有趣儿的,说来大家解解闷。”太后笑道:“如此说来大家当笑话听也好,节下里一家子是该说说笑笑的。”那王太妃笑着应了方开口讲起来:
话说有一户人家,老夫妻俩有两个儿子,都是极不孝顺的,两个儿媳妇儿也是不孝顺的厉害。当日老爷子还在时,日子倒也还过得相安无事。偏生老头没几年过世了,夫死从子,两个儿子将家里一应东西都分了,各自单过。老太太便轮流上他们家去,说的是每家各养十日,比如这十日是大儿子家,接下来十日便是小儿子家。
刚开始倒还可以,老太太凑合着还能每日与儿孙一桌坐了,按时吃上顿饱饭。可惜没过多久,两个儿子儿媳妇都不耐烦了。渐渐的开始吃饭不叫老太太,后来便不在通常吃饭点儿吃饭,再后来便背着老太太吃饭,又或是当面吃些儿粗糠杂食,待老太太走后才端出细食肉饭来。到了最后,每每轮到该谁家吃饭了,便门窗紧闭,老太太进不去,故而吃不上饭。家里只有个狗洞开着,再或是翻围墙进去。老太太没法子,这回钻了狗洞下次翻墙,为了活命,少不得还是要去做的。
这一回轮到大儿子家吃饭,老太太一早便过去候着了,结果儿子家不仅门窗紧闭,便是狗洞,亦给堵了,钻不进去。只得到一边儿翻墙去,偏大儿子家的围墙比小儿子家的高,很是难爬。好容易爬上去了,又下不来,骑在墙头上,左右为难。正在这时,路旁来了个人,倒是知道这家老爷子的,此时见了老太太此番模样,便问道:“老太太,你这却是为何?”老太太骑在墙头上一行哭一行诉道:“今儿该着大儿子家吃饭,他将门窗紧闭了,狗洞亦堵了,我进不去。”那人道:“那你为何不去你小儿子家吃饭?我记得你有两个儿子的。”老太太道:“到哪儿都一样,且今日轮到大儿子家。”
那人听了甚是生气,定要出个主意帮帮老太太才好。只是一来老太太有儿子,他不能将老太太接走了照顾;二来他自己亦不是富贵人家,不过普通人,只是个热心肠而已。是以定要出个好法子来,方能救了老太太,想了许久方道:“老太太,你且忍耐几日,待我回去帮你一帮。”老太太道:“多谢你了,只是这事儿也就这么着了,都是命啊。”那人不理会老太太,笑了笑说了句“你听我的便是”便走了。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