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心中存有议和之意,这才正式召见荆轲朝堂之上出言责燕,不过是打压一下荆轲,也好为和谈争取加有利的地位而已
但荆轲侃侃而谈,说的理直气壮,嬴政心里也是赞许,暗道:“所谓不辱使命,斯人之谓也”
赞许是赞许,但绝没有使臣一番话,就拱手想让的道理况且各国之间谁有错在先,本就是糊涂账,其中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李斯、冯去疾等文臣策士,当即出列,与荆轲争辩
以一对多,荆轲还真不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丝毫没落了下风嬴政看荆轲言语风度,皆大为可观,心中甚是喜之
大王政笑道:“荆卿舌辩之能,足称大才也罢,燕既有议和之心,过往之事暂不论也罢”
这些是非曲直,原不过是个引子,荆轲心里也很清楚,就算说的诸臣哑口无言,那谈不成和议也就都是空话,只是他不能失了使臣的本分,任秦人指责罢了嬴政这样说,荆轲朗声笑道:“大王英明,两国既有意和好,徒做口舌之争无益”
说是口舌之争无益,但荆轲也不肯示弱,承认单是燕国有议和之心,回答之中,换成两国有意和好之辞仍是悄悄的驳了大王嬴政一句
嬴政看荆轲在下执礼甚恭,但言语之中仍是丝毫不让,不由一笑,也不在计较,吩咐昌平君负责和荆轲商议两国盟和之事
昌平君领旨荆轲见今日之事已完,也当即行礼退出静等昌平君安排
待过了午时,昌平君派人来请荆轲过府,荆轲带了随来宾客,乘了车马赶到昌平君府中
这一次有昌平君府之人引领,那些门吏又是吃过荆轲亏的,自然以礼待之,不敢有所怠慢长史将荆轲迎进府中,昌平君站在廊下庭院中相应,彼此见礼寒暄,至于前日之事,都当成不曾发生过一样,谁都不提
太子丹在秦的最后那一年,和昌平君往来甚密,虽然彼此防备,并无深交,但面子上可很是亲近,荆轲见了昌平君,先代太子问了安好,奉上礼物,其中有良马十匹,乃是特地为昌平君所备
昌平君谢过,请荆轲上堂,分宾主坐下,商议盟和细节
两国盟和,要是一方绝对占了上风,予取予求,那谈起来也快,偏偏想如今这样,彼此僵持不下,那绝对都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谈起来甚是艰难
比如昌平君就提出,这次燕赵出兵攻秦,获得上党和太原之地数城,既然燕赵有意盟和,那应该表示诚意,将本次所占城邑全部退还秦国,燕赵之兵完全退出太原上党两郡之地,恢复战前的疆域
当然了,昌平君也知道燕赵出兵一战,死伤不少,要是这么空手而回,那肯定是不干的,所以,如果燕赵肯答应这个条件,秦国愿将上次大战从赵国抢来的河济之间十余城中,割让北部六城给燕国同时燕国与秦结为盟国,彼此但有事,相互支援,同进同退绝对不参与和暗中支持诸侯与对方的敌对活动
为了保证盟和的执行和彼此的信任,双方各以宗室公子出质
至于赵国角色和地位,除了应要求退兵之外,和秦燕之间彼此什么关系,昌平君则直接无视,丝毫没提
荆轲听了,心里暗笑,这昌平君还真是敢说,我燕赵十余万大军出征,最后空手而归秦国割让几个城池,不但是被赵国当时差不多搬空了的,还是只割让给燕国,借此挑拨燕赵关系
而秦燕同盟,明显是想要燕国放弃燕赵之盟,让秦国可以趁机攻伐三晋而毫无后顾之忧
这样的条件,别说荆轲,任何一个不太窝囊的使臣也不肯答应荆轲当即表示,昌平君之议不妥随即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次战事,乃是因秦国出兵北上攻燕而引起的,秦国当然要承担由此造成的后果,两国既然要和,现有燕赵所占的太原、上党两郡城邑,自然要归燕赵所有,至于燕赵之间如何区分,那是燕赵之间的事,和秦国无关同时,为了表示秦国议和的诚意,秦国应当将太原郡汾水以东的介休、中都、邬、京陵、祁、阳邑尽数划归燕国
至于结盟,荆轲很不以为然,道是和秦国结盟,常受秦国之欺,比如当初太子和昌平君商议之事,后来演变成两国敌对,还不是因秦欲以计诈之
不过,如果秦国愿将太原郡全部割让给燕国的话,考虑到秦国如此心诚,那燕国转而和秦结盟,倒也无妨
至于互派质子,如果结盟,那双方各以大王之子为质,倒也甚好
荆轲也是狮子大张口,昌平君听着,虽然知道这是荆轲讨价还价的方法,也甚觉好笑不由面露讥讽之色荆轲却是不管,只管先抬出来再说
双方各有宾客僚属,各自主使说罢,当然都上来帮腔,或是正面驳之,或是旁敲侧击嘴里说的冠冕堂皇,暗地里却绞尽了脑汁算计折腾了两个多时辰双方终于都回到了比较现实的立场
两国结盟的事,已经不再说了,只是议和停战
但停战的条件,却是还有不小的差距昌平君最后的提议是:太原郡各城,燕赵全部归还给秦国,燕军退回到句注塞北面上党燕赵已占诸城和平坦城,归燕赵所有
而荆轲则提出:燕赵目前所占太原、上党诸城必须归燕赵所有,秦国需割让河济之间两个县给太子,做为太子丹原先在秦受封昌安君的封邑
口枪舌剑了半天,双方也知道这事一时也谈不下,遂暂时终止,待明日再议,昌平君在府中,大摆酒宴,招待燕国使臣一行
同时,昌平君又令人请来诸国质子、使者,一同宴饮荆轲暗笑昌平君到了此时,还要用计,也不点破,任他行事
昌平君四日两宴,那些诸侯之人却是暗自叫苦:这昌平君之请,不敢不来,但来了,又不能空手,还要多备厚礼,一顿饭而已,这价码可是够高的
昌平君府上,烛火辉煌,歌舞不断,那些诸侯之人,虽然心疼自己出手的金玉之礼,但看到燕国使臣高居上位,也看出这和上次不同,言语之间试探之时,昌平君却不隐瞒,道是两国正谈盟和之事
两国之战将近一年,如今燕赵使者在诸侯者皆倡合纵之事,原本荆轲在秦,诸侯之人虽然知道这是燕有欲和之意,但秦人冷落荆轲,秦燕不和,战事就不会停,对于诸侯总是进退有据,但今日两国盟和已经开始商谈,看样子还颇有进展,这对于诸侯来说,可就大不相同了
各国有各国的心思,秦国为诸侯之强,如果秦国陷在于燕赵的大战中,不管胜负如何,只要战事不停,诸侯在其中,总有取利之机一旦这边停战,对于韩魏,可就要琢磨一下,秦国如果不在北面着力,会不会把力量转用于中原的韩魏呢?
楚国之人也在琢磨,这几年昌平君主政秦国,秦楚关系虽然不好,但也不算差,彼此并无战事,要是秦国腾出手来,会不会借机南下,攻伐楚国之地呢?
待酒席散去,各国之人都纷纷派出心腹归国,向朝中通报秦燕盟和正在商谈之事
燕赵使者在诸侯,都已经待了不短地时间,和韩、魏、楚三国大王都见过多次,虽然三国大王对合纵之事态度不一,但燕赵与秦国大战,毕竟对本国无害有利,合纵成不成,做不做,那是一回事,但燕赵和秦只要敌对,万一本国和秦国之间有了嫌隙,这总是可能的外援,故而待之都甚是客气
待收到本国之人从咸阳传来的消息,韩魏两国大王和楚国令尹李园都暗自庆幸:幸亏自己谨慎,没有匆匆忙忙的同意合纵之事,否则要是延展和秦盟和之后,自己岂不就成了秦国的眼中钉?
当然,也不面对那些鼓吹合纵的本国近臣们有些埋怨
这些鼓吹合纵的近臣和燕赵两国使者,都是往来甚密的,不少都收了燕赵使者的大礼但受了大王的训斥和令尹的埋怨,免不了向燕赵使者抱怨,道两国既然倡导合纵,这又主动和秦国盟和,如此出尔反尔,失信于诸侯,岂不是令人耻笑这日后谁还敢相信燕赵使臣?
这些燕国使者,都是从太子身边派来,如何不晓得太子丹的用意,就是那些赵国使臣,也从春平侯那里,得知了李牧暗地里的嘱咐,对此早有说辞,听了抱怨,这些使臣哈哈一笑道:“欲合纵诸侯者,以秦暴虐诸侯,侵之不止而诸侯不支也”
“然诸侯借故推诿,不敢相应,不过是畏秦之强罢了”
“我燕赵攻秦,取其十余城之地,王翦之军十余万攻之数月而不能得一胜,只得应我燕赵之议,就此罢战,岂非足以证秦虽强亦非诸侯联手之敌乎”
“况我燕赵与秦战已久,秋收已毕,正是用兵之际,然诸侯不肯与燕赵合纵,终无动静,燕赵既得利于前,能和又何必与秦苦争于后也”
“唯一可虑者,诸侯既不肯和纵于燕赵,又未能连横与秦而攻赵,首鼠两端,一旦秦燕赵相和,秦军大举而来,燕赵旁观不救,则韩魏、楚何以自处也?”
诸臣闻之,暗地里奏于大王,大王听了,深以为然,遂待燕赵之使厚至于合纵,却仍是不敢应之
ps:此书在纵横,可是老醋闲来看了一下,可悲的是,因为入了vip,居然某站的点击远高于纵横本站的点击老醋不敢要求各位兄弟都掏钱看正版,可看了以后,能否麻烦兄弟们到纵横这里来,给老醋一个收藏,一个评论,也让老醋知道,兄弟们在继续关注着“斩秦”
斩秦的链接是:book.book88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