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论政(四)

目录:斩秦| 作者:轻杖胜马一壶醋| 类别:历史军事

    刚安抚了尉缭和陈余,赵午站了出来。

    赵午和贯高等人,都是出自张耳门下,到了太子丹门下之后,虽然已不再有主宾之份,但这些人还多是和张耳走的近些。

    日常之时,张耳、赵午、贯高等人,也常聚在一起,探讨燕国的富强之道。

    对于燕国的境况,大家想来想去,在没有足够的实力之前,是绝对不能和齐、赵发生冲突的,燕国要想不引起和齐赵两国诸侯之间的攻伐而扩张势力,那一开始只能是向外,而不是向内。

    关于如何向外,张耳、贯高、赵午等人私下里可是下了不少的功夫。如今太子门下论政,作为上大夫之一的张耳,偏偏受令到魏楚之地为太子寻访豪杰,赵午作为他的好友,自然不能让这一大会之上,少了张耳的声音。

    赵午一拢大袖,拱手为礼,笑道:“太子,臣和外黄张君曾屡次研讨强国之道,略有心得,还请太子容臣代张君禀报。”

    姬丹呵呵一笑,抬手示意,道:“张卿乃是大才,赵卿亦是不凡,丹愿闻高论!”

    赵午朗声说道:“昔日太子曾言,化胡为夏,以增国力。臣等大以为善!”

    接着,赵午开始详细阐述自己和张耳等人的想法。

    国力的增强,就是人口、钱粮的增加,这一点和刚才阳庆所说,并无不同。

    只是从如何增加人口精壮上面,张耳、赵午等人却是另辟蹊径。

    增加人口,一般来说,多是像当初越,今日的秦一样,一是鼓励生育,而是招纳流民。但对于燕国来说,鼓励生育这条,肯定是要做的,但对于快速增加国力以对抗强秦,恐怕是缓不济急。至于招抚流民,南面是齐、赵两国,也不易见到成效。

    张耳、赵午等人想到太子说过的化胡为夏,于是把主意打在了东胡人、肃慎人、扶余人身上。

    东胡诸国,虽然号称一国,其实内部远没有想中原诸侯各国这样形成了完整的政治实体。游牧民族的兴致,决定了他们大部分还是处于一个部族联盟的阶段,内部力量的消长,天灾**的影响,都会很快的导致其政治状态的变化。

    横向的比较来看,目前的东胡这一部分的内部,很是有点想几百年前的中原。诸侯(部落)林立,所谓东胡王,对其下面部落的控制,更多的是实力的压迫和笼络羁绊而已。其统治力远没有达到中原诸侯对郡县和内部封君的统治力度。

    这样的一种统治体系,当他对外扩张时,由于有巨大的战胜利益在前,其爆发力和破坏性是很强的,但一旦处于弱势,其崩溃和散乱,也是速度极快。

    燕国要做的,就是要打破东胡诸族的统治体系,迅速分割东胡目前的各部族,利用各部族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特点,将各部族由敌人,转化为自己的燕国国民。在削弱北方威胁的同时,增加自己的人口基数和精壮数量。

    而且,这些游牧民族,由于生活苦寒,其部民吃苦耐劳,作战凶悍。一旦纳入燕军,对于燕军的实力也是很大的提高,同时,这些胡人的战马、皮毛,也都是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

    燕国在昭王时,也北逐东胡,辟地千里。只是当时的做法,更多的是为了土地,原先在这些土地上生活放牧的东胡诸族,只是留下了一小部分归化成了燕民,大部分部族都是北迁走了。如今要化胡为夏,那就要主动出击,针对其部落进行突击,斩杀其豪帅首领,而将其部落民众,南迁到燕国境内,教以农耕,编为庶民。也就是说,不以夺占土地为目标,而是以掳掠部民百姓为目标。

    燕国辽东之地,虽然也是苦寒,但比起东胡之地,还是温暖肥沃的多,这些部民一旦南迁,只需有一两年的功夫,就可安居下来,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上有意的教化培育,很短的时间内,就可同化为燕人。这样,数年之内,燕国就可以增加几十万的精壮。人多了,生产自然就更多,钱粮也会增加不少。

    另外,燕国北五郡,长城数千里,占用了不少的精壮和驻军,用于防范东胡诸族的袭扰。如果燕国主动出击,不断把胡族内迁,一来东胡势力自然会不断消弱,二来随着人口的减少,大漠草原之上人烟越发的稀少,部民生存的空间也随之扩大,东胡诸族的南侵自然也就少了。燕国耗在长城防守的人力物资,也就自然省了下来,自然也就增加了可以用来对抗诸侯的本钱。

    至于华胡之辨,东胡诸族能否很快被同化,会不会形成不但没有同化了诸胡,反而成了引狼入室的问题,在张耳赵午等人看来,同化是一定的,绝不存在问题,因为这华胡之分,原本就不是人有什么不同,不过是生活习俗和信奉不同罢了。当初周武王封建诸侯,这各诸侯之间,还不是遍布夷狄蛮戎?如今这些夷狄蛮荣何在?不都是成为各国诸侯的子民了么?

    这华胡之防,原本就是存在于各诸侯权贵之中罢了,对于一个普通庶民,是华、是胡、是戎狄蛮夷,其实没有任何的区别。置于华夏,受华夏之教,则是华夏子民,置于诸胡,受其部落大人所领,茹毛饮血,则是诸胡。只要去其首领,将其民内迁,稍加教化,那一定很快就可化为华夏之民。

    姬丹听了,不置可否,只是问道:“如今我大燕,精兵数万,以长城为依托,方能使东胡不侵,如今卿要举兵北上,岂不是更要大耗国力?如此岂不是给诸侯以可趁之机?”

    贯高接过话来,对太子和众人道:“不然,举兵北上,无需多兵!”

    贯高分析道:东胡诸族的民众和燕国的民众不同。燕国民众,多是以农耕为生,即便半农半牧,也都是定居下来。而东胡诸族,多是以部落为群,根据水草气候,分散游牧。如果燕国大军出击,攻伐东胡,这大军行动,中原多是步卒,最多是车骑,行动起来实在迟缓,一旦北上,只怕还没走到,那些东胡诸族为了避免损失,早已迁的走了。燕国最后最好不过是和当初一样,空夺其地。

    而且一旦燕军北上消息传开,东胡诸族感到了威胁,东胡王自然要集结力量进行反击。东胡人自幼生长在马背之上,习惯骑乘,战马又多,行动快捷飘忽。燕国大军,兵马钱粮消耗巨大,攻,又打不着,退就有可能被人所趁。必然进退失据。反倒是惹祸。

    所以燕军要攻击东胡,只能师从胡人长技。用人数不多的精锐之兵,也组成以战马为主的骑兵,不与东胡大军正面对抗,而是以攻击其分散部落。

    东胡虽强,但具体到某一个部落,其实力并不如何,况且部落游牧,毕竟其家小牲口俱在,行动不会太快。这样以大击小,又是以快对慢,自然胜算多多。而且不用太多的钱粮,以战养战,靠抢夺的牲畜皮毛,就足以供养和赏赐这些敢战之士!

    ++++++++++++++++++++++++++++++++++++

    求红票,更求收藏,各位兄弟支持一下,千万收藏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