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观沧海》
作者:御景师极
题材:东方玄幻
链接:p////鬘
内容简介:一本满大街卖的伪功法,牵连出一个神秘组织,现代人张洛穿越至此,却误打误撞的揭开一个惊天秘密
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碰撞,一段深埋在历史尘埃中的故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字数:4万
评论关键词:疑似标题党、镜头混乱、注水、行文流畅、脸谱人物。
正文:
关键词一:疑似标题党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老大的这首观沧海,作于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恒,干掉袁绍之后。百度百科中对此诗意境的解读为:借诗人登山望海所见到的自然景物,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划了高山大海的动人形象,更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而就本书现有的4万字内容来看,很遗憾,云某人没有看到文章和这首观沧海之间的联系。作者显然不是准备写个几百万字的自然风景,貌似也对祖国河山雄伟壮丽没啥想法,至于豪迈乐观进取之流……主角怎么看也没看出有这种之气。
如果一定要说文中和《观沧海》有所关联的,俺暂且以作者的心思去思量,大约就是此两处:其一,已经有所揭露的,主角穿越之后的庞大世界。但是观沧海写的是大胜之后即将天下一统的雄心,跟主角穿越后那个扑朔迷离又纷争不断的乱世,显然是不符合的。其二,便是那本来的莫名其妙的《北斗诀》,如果是这样,那么不解释……
只是个人觉得,为了求一个大气的书名,而强去挖老曹的坟头,或许不如根据本书真正的核心点来取名,一目了然,既能揭示故事的卖点和中心,又能勾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直接就叫做《北斗诀》如何?当然,只是建议,作者可以无视之……
综上,标题党,疑似……
关键词二:镜头混乱
嗯嗯……那啥,重点来了啊。
一个故事,要怎么样去讲述,这里边的讲究是很多的。当然,咱没那么大的胃口去一一详述,这里只说一点,镜头的运用。
但凡看过电影的应该对镜头这个词都不陌生,而作为平面的一维表现形式,文字故事其实也很讲究镜头的运用的。
一般而言,小说中比较常见的镜头类型有:第一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追尾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上帝)视角。镜头的运作方式就更加繁复,例如远近拉动,平行拉动,片段切换,画中画……等等不一而足。熟练地运用各种镜头类型和镜头模式,是一个熟练的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这里就要回到《观沧海》此书了。从已经阅读的4W多字内容来看,镜头的运用实在是只能用混乱两个字形容。看的俺是头昏脑胀,常常要晕乎半天才能重新找准方向。以下,举例说明:
例子一:
“这是什么地方?”
张洛用手肘支撑着,慢慢坐起身,打量着四周。(第一人称追尾视角)
不远处几株老树的叶子很是茂盛,也许在树枝的某处藏着什么鸟儿,正啾啾的婉转鸣叫,偶尔有微风吹过,叶子发出哗哗的细微响声,更添了一份静谧。(第一人称视角)
张洛长长吸了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以此来减轻胸口的烦闷感。事实上,当一个人莫名其妙的突然出现在另一处,头脑中是一片空白的,只能通过眼睛和耳朵接收的信息反馈给大脑来进行判断。(上帝视角)
他的判断是:这里是一片山谷。(第一人称视角)
这一段的镜头走向分析可以看出,那个晕啊……短短的几十字转换了四次视角,时而从主角的角度描写,时而作者突然跳出来解说。PS:从那一段有关树和鸟的描写中,俺确实没看出来主角怎么就能认定这里是山谷的,只能认为是作者借助主角的嘴做出的认定——强烈影响代入感。
例子二:
不知奔跑了多长时间,张洛觉得自己的脑袋随着每一次呼吸都轰轰作响,才终于看到了一条宽阔的大路,而大路的尽头,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建筑。(注意:建筑)
张洛闭着眼睛深呼吸了几次,再次将目光投向那座建筑。(这里预示了视角的转换:建筑)
夕阳的最后一点余辉已经退回到了云端里,映得西方的天际一片彤红,身后的一座座青山正逐渐隐入到深青的暮色中,偶尔流动的风也带着些凉气,从脸旁轻轻掠过。(怎么就变成夕阳\天空\群山了?这个晕啊)
张洛抹了一把汗,检查了一下自己,在山谷中穿行了小半天,衣服虽然没有刮破,却也肮脏不堪,但此刻也没什么办法,只得向前方走去,心中不断祈祷着遇见好心人。(镜头又转到了主角的衣服……)
这条宽阔的路似乎经常被人平整,路两边还可以看到被掘出来的新鲜草根,张洛尽管已经疲惫不堪,但想到希望就在前方,便有一股动力驱使他继续向前走去。(又转到了路和草……)
“扑!”的一声,张洛的脚前三步远忽然钉了一枝羽箭,箭羽在箭杆的带动下还微微颤着。张洛被吓了一跳,一脚猛地踏在地上,硬生生刹住了前进的步子。(连箭都出来了,建筑呢,大哥……)
这一段,不解释……
例子三:
帐蓬是军中统一制式的,由几根粗实的木方夯入土地中,再将又宽又长的竹片支撑在木方之间,竹片外面裹上一层厚厚的防水油布,油布外是两层毛毡,再向外又是两层油布。(帐篷外的第一人称视角)
帐蓬里面的设施很简单,只有两张床,靠左边的床是张洛的,另一张是同住在这里那位老“掌固”的,帐蓬正中的地上还放着一个破旧的木箱,张洛用它来充当饭桌。(帐篷里的第一人称视角)
这个简陋的帐蓬虽然逼仄,但好在看守自己的士兵不会跟随进来,只有在这方小天地中能找回些随意的自我。张洛穿越时穿的衣服都已经换下,现在他身上穿的是一件素灰色长袍,宽袍广袖,博衣大带,与原来那个世界中的汉服没什么区别。除了他的头发还不长,此时他这身打扮已经看不出多少穿越的痕迹了。(突然就变到审视主角衣着形象的第三人称视角了……)
用来充当饭桌的破旧木箱上放了两个黑面饼,还有一碗汤。(然后又回到第一人称视角)
以上……类似的视角问题在文中还有多处,本来可以顺利代入的文字,因为这些混乱的视角,让读者不得不频繁在主角,第二人,上帝(囧)之间切换,严重影响阅读流畅感和代入的顺利程度。作者似乎特别喜欢从一个上帝视角侧面地去介绍很多东西,而不是通过主角的视角去慢慢将这些展示给读者看。好吧,俺承认,上帝视角的解说确实比主角视角的潜移默化要简单的多了,包括俺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也会不经意间就把自己当成上帝了……不过,对于读者和作品整体的效果来说,还是让上帝多休息休息吧……
关键词三:注水
这个就不用多费口舌了,由于上帝视角的频繁出现,作者似乎也喜欢上了各种解说各种淳淳教导,生怕读者不知道似的,总是在必要的情节之外加上许多至少在我看来是毫无意义的说明。例子么,举不胜举,随便拉两个出来吧:
那是一望无际的群山啊!一座连着一座,淡青色的山在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与那抹淡蓝融在一起,这一刻张洛竟然想起一首歌:“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拉索,那就是青藏高原”
(山川相连就够了吧,关青藏高原什么事……)
用膝盖想都知道,这一望无际的群山最不缺的就是野兽(山里有野兽),而张洛这副瘦弱的小身板,别说还有些头晕,就是状态最好的时候,看到也要撒腿狂奔,更何况是狼、虎、豹、熊、蛇(很多野兽)当一个个代表着力量与野蛮的动物名词从心里蹦出来时,张洛就开始痛恨起大自然来。
张洛四周打量了一下,果树是没有的,不用妄想这一片片榆树生长的地方会突兀的长出一株桃树来,并且还结满桃子。如果有桃树,也一定是成群成片的生长,而且桃树上不一定就有桃子。(犯得着从榆树说到桃树,从桃树说到桃林,从桃林说到桃子么……)最主要的是,如果在山中迷了路,就一定要找到水源,顺着水源走才可能走出山,不然的话只怕就会饿死累死在山里,搞不好还会跳出一两只野兽,最后变成野兽的晚餐。(又说野兽)
张洛闭上眼睛,静静的倾听四周的动静,不过很遗憾,一丁点水声都没有,倒是听到了“刷刷刷”的声音,像是树叶被风吹拂,也像是什么东西正在草丛中接近。(貌似野兽)
一股凉气从尾椎顺着脊柱一直窜上来,张洛只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口中发干。他勉强咽了一口唾沫,搓搓手,在地上拣了两块石头,对着身旁的一根较粗壮的树枝狠狠砸了下去。如果不想死的话,一根坚韧的木棒就是张洛目前最需要的东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张洛终于把那根树枝砸断了,捋干净上面的细枝碎叶后,张洛用手掂了掂,稍微有些沉重,不过效果应该能很不错。他猛地挥了一下,木棒在空中带出“呜”的一声,张洛相信如果真的来了几只猛兽,(好吧……还是野兽)凭这根木棒好歹也能支持一阵子。
那两块石头并没有扔掉,被他一边一个放在衣兜里。“木棒是近程攻击,石头是远程攻击。”张洛嘀咕了一声,心里也明白绝不能指望这两块石头就能把野兽打死(不说什么了……),但他现在没有办法,保命的手段多一点是一点。(关键是后来终于出来的那只野兽——没成年的幼狼,居然跟着主角走了几步就自己跑了……那么这里长篇大论反复地强调野兽究竟有什么意义?)
例子到此为止,不再一一列举。
关键词四:行文流畅\脸谱人物
那个啥,声明一下,前边的都是例行拍砖,这边是例行赞赏来着……
抛开前边那些其实是并不怎么起眼的小问题来说,总体而言,作者的行文值得赞赏。如果无视掉视角混乱和水话太多的问题,行文可以说相当的流畅,即便距离文笔优美还有一定距离,但在网文中已经很难得了。如果能解决掉影响代入感的那些东西,则整个故事的顺畅性和代入体验都让人异常的舒服,可以很自然地一直看下去,享受这个故事。
另一个方面,脸谱人物,这里不是贬义词。而是说作者对于人物的把握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火候。虽然还不能说达到形象丰满的三维程度,故事太短也没有看到重要角色的双面性格出现,但是就现在的人物刻画而言,至少可以说是鲜明,一目了然。而对应人物的语言行为特点,看得出作者也是花了心思的,基本都能符合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性格,赞之~
结语:《观沧海》已完成文字4W,故事尚未展开,所以这篇评论也只是小打小闹而已,作者海涵.至于全文通读后的整体评价:干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