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五章:防守反击(二)

目录:万里河山别样红| 作者:东风浩然| 类别:都市言情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

    “先生曾说过,一切战略或战术的选择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张明瑞解释道,“我们和面对敌军围剿所采取的不同策略,都是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在此前结束的南京当局对的三次围剿中,若是单纯从力量对比上来说,处于绝对劣势地位,但由于采取“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正确战术,使得南京当局的三次围剿都损兵折将,功败垂成。

    但对西北根据地的人民军来说,诱敌深入的战术却不适用。

    从27年年底井冈山根据地开辟到南京当局对其进行第一次围剿时,在那一带已经发展了3年左右时间,根据地已经巩固,群众基础也很牢固,这才可以实施“诱敌深入”,进行内线作战。

    而人民军创建的西北根据地,从占领陇东至今才半年左右时间。尽管人民军各部凭借各种措施把西北根据地初步稳定下来,但距离稳固还有一段距离,民众基础也还有待于加强。如果这个时候放杨虎城等几路敌军进入西北根据地,那些此前在分田运动中利益遭受损失的地主、乡绅,很可能会附和敌军,使得根据地的局势败坏,此前成果毁于一旦。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即便人民军最终消灭了各路敌军也绝对是得不偿失。

    再者,从兵力对比上,人民军现有可战兵力7万左右,而杨虎城此番能调动的兵力也不过是7万左右。虽然都是7万,但无论是在训练还是在装备上,人民军都占据绝对优势,绝不是杨虎城现在调集的这分属于不同势力,各自心中有小算盘的7万围剿部队所能比拟的。可以说,我强敌弱之下,人民军根本没有诱敌深入的必要。

    “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固然是好事,但不能不加辨别的照搬照抄。”简略地分析完后,张明瑞又说道,“此次作战,我们在整体战略上不会采用诱敌深入,但不妨碍在个别地势复杂的地方,比如说陇南方向,在具体战术布置上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当然,即便是战术上的诱敌深入,我们也要注意把握好放敌人深入的距离,决不能过度!”

    张明瑞的这番分析,听得众人一阵点头。

    “我提醒大家一下,在敌人对我根据地的攻击发动后,不管是防守还是反击,掌握战场主动的进攻都是非常有效的作战方式。”杨天明补充道,“此次部署只是对兵力在大致使用上进一步明确,但还没有具体到每一次战斗的排兵布阵。我建议各部把具体的布置都摆出来,大家一起合计一下。不妨就在沙盘上进行一次推演。”

    杨天明的提议让大家眼睛一亮。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在这边事先把各路敌军可能的兵力部署、进攻方向以及人民军各部的应对策略推演一番确实有必要。

    “天明,我们都在这边,杨虎城不会趁这个机会发动吧?要是那样,我们可就有些被动了。”王凤山提醒道。

    “第6个信号前天才出现,杨虎城要是想6路围攻我们,那怎么也得给第6路敌人几天准备时间。”杨天明肯定地说道,“我们在这边待上一两天不会有问题。再说,各纵队不是还有人看家吗?出不了事的。”

    24日下午,结束沙盘推演的张明瑞、杨天明等人返回各部,加紧准备以迎接杨虎城的6路围攻。

    从20日第6个信号出现后,它便经常与西安杨虎城及青海方向保持联络,严震已经判断出这应该来自西北甘州方向。杨天明知道这是马步青与马麟、马步芳在进行联络。

    但到27日中午,严震却向杨天明报告:“从昨天夜里至今,西安和各路敌军电台间的联络中断已有16个小时了,原因不明。”

    “没什么不明的,这说明敌人发动在即。”杨天明肯定地说道,“将这一情况通报各纵队,提醒大家战斗很可能就在这一两天打响!”

    28日拂晓,在杨虎城的电令下,6路围剿部队同时在凌晨5点发起攻击行动。

    井岳秀部高双成率领大小7个团沿长城一线,越过定边与盐池间的边界,向盐池县城推进;

    孙蔚如第17师杨渠统旅出长武向泾川推进,段象武旅向灵台推进,赵寿山旅向华亭推进;

    马青苑第58师陈寿虚旅、韩寅生旅自两当出击,分别攻向天水、清水两地;

    陇南鲁大昌部自武都出发攻击礼县;

    青海马麟率领4000多兵力自民和出发,向兰州攻击前进,马步芳则带领5000多兵力自门源出发,攻击永昌;

    与此同时,马步青也率领5000多兵力自民乐出发,与马步芳夹击永昌。

    6路大军同时行动,可谓来势汹汹,大有一举荡平人民军,收复甘、宁两省之势。只不过,这6路围剿部队却并非一个心思。

    井岳秀和杨虎城不想身边出现一个强大的势力威胁到两人在陕西的地位,因而这次出兵倒是真心实意,都希望能一战功成,将人民军给彻底消灭。除此之外,鲁大昌、马麟、马步芳、马步青却各有心思,甚至就连马青苑都有别样的念头。

    鲁大昌在接收了杨虎城送来的电台、装备后,就向滞留在这里的吴佩孚问计。

    在原本历史上,九?一八事变后,吴佩孚曾发通电说是要北上抗日,与日军周旋到底,并曾电告南京当局,主张主张划锦州为中立区,以杜日军之再进;在进入兰州调停雷马事变后,甘、川、青、宁、新五省将领又曾发出拥戴吴佩孚出山,共同抗日的通电。结果,吴佩孚的这些动作招到老蒋的忌惮,在陕西杨虎城部入甘之后,又被迫逃往宁夏,最终去北平做了寓公。

    而现在,由于人民军的出现,武都经天水向外联络用的有线电报被切断,杨虎城派人送来的无线电台又由南京过来的人员直接掌握,吴佩孚的通电也就无从发起。期间,吴佩孚也曾派人去兰州探询,看有无可能借助人民军东山再起,却被对方告知说,吴佩孚去做寓公欢迎,其他事情免谈。无奈之下,吴佩孚也只好暂且滞留于武都。

    当鲁大昌前来问计时,吴佩孚反问道:“若是此番围剿人民军成功,杨虎城和南京方面允诺给鲁师长什么好处?若是围剿失败,鲁师长又会有什么损失?”

    鲁大昌一愣,这个问题此前他可没想过,当下,便有些迟疑地说道:“若是打赢了,想来我原先占据的那些县应该还会交给我吧?若是输了,那我就说不好了。”

    “鲁师长所见不确啊。”吴佩孚摇头说道,“依吴某看来,即便打赢了,鲁师长也会损失不小,届时在各方当中也很难说得上话,青海、陕西甚至甘肃方面都难以允许鲁师长继续占据陇中渭河谷地和陇西各县。而若是打输了,凭借陇南的地势,加上作战损失之下,人民军也不会危及武都。也就是说,胜,鲁师长没多少好处;败,鲁师长没多少坏处。”

    “这,这他娘的还打个俅啊?”性子粗鲁的鲁大昌脱口说道。

    吴佩孚皱了下眉头,有些受不了这厮的粗鲁,可眼下还要借重于鲁大昌,便又说道:“不管是好处还是坏处,都要看鲁师长的实力说话。若是胜了,而鲁师长的部队又打没了,那自然一切皆休;若是败了,而鲁师长兵力未损,那也不是坏事。”

    摸着脑袋想了一会儿,鲁大昌重重地一点头,说道:“明白了,保存实力!磨洋工!”

    鲁大昌打定主意磨洋工,马麟则准备带人佯攻。

    虽说马步芳给他补充了两千多兵力,使马麟手下可用之人达到了5千多,可那些拼凑起来的民团除了充数外,顶不了多少事。因此,马麟在留下一千多兵力看家后,便与苏彦龙两人指挥部队向兰州方向突击。根据马麟的要求,这股部队打定“有便宜,赶快占,虚张声势充好汉”的念头,从民和向兰州推进。

    而马步青、马步芳兄弟则想合力拿下永昌,进逼武威。这样,只要永昌和西宁间的通路掌握在自己手中,那河西走廊西半段守住还是没问题的。若是趁人民军遭受几方围攻,撤兵回顾兰州的时机,那自己兄弟一举控制整个河西走廊也说不定。

    在各路围剿兵力中,想法隐蔽却又有些无奈的当数马青苑了。

    58师是马青苑起家的部队,他实在不想这点本钱被过多损耗。可是,58师的两个旅长却是杨虎城塞进来的嫡系,把杨虎城的话当作金科玉律,铁了心要带部队向人民军发起猛攻,马青苑只能暗中徒呼奈何。不过,从南京派来的电台操作人员却开始和马青苑有意无意的进行另类沟通,使马青苑心中多了另外的想法。

    战斗一打响,杨虎城就呆在西安城内17路军指挥部的作战室中等待各路围剿部队的进展。人民军的各个纵队长也都呆在纵队指挥部通过电台、电话具体指挥前线作战。与杨虎城部电台配备到师级单位不同,人民军各纵队里电台已经配备到了团级,甚至特纵配备到了营级单位。这导致双方在作战信息的反馈上就极不对称。人民军各级指挥人员能比围剿部队更便捷地获得战场信息,指挥也就更加灵活、具体。由于总部电台跟随特纵一起行动,因而杨天明在实际上担负起了协调各个纵队作战的任务。

    “现在各部进展情况如何?”杨天明问自己的参谋长陈海澜。

    “这各路敌军与我军才接触上一个多小时,你就问了5遍了。”陈海澜有些无奈地叹道,“你放心,各纵现在该防守的在防守,该迂回的在迂回。等明早这个时候,基本上就可见到眉目了。”

    “以前都是我们用火力欺负敌人,可现在杨虎城部在几个方向上都配备了火炮,我有点担心各纵的损失啊。”杨天明有些自嘲地笑了笑,“想不到我现在竟然也会紧张。真不知道当初先生是怎么带我们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似乎先生从没紧张过。”

    “应该问题不大。”陈海澜思量着说道,“我们在沂蒙和北伐军作战的时候,也曾承受过对方的炮击,当时凭借构筑的工事,我们并没有多少伤亡。西北这边的工事虽然还远不及沂蒙那边,但用来防备75口径的火炮还是没多大问题的。何况,我们这边也有火炮,敌军仓促之间又构筑不起什么工事来,只有挨炸的份。”

    现在节气已经过了小雪,西北大地已经被冻得硬邦邦的,只有中午阳光强烈的时候,地表才会化开不到一尺的厚度。人民军处于防御一方,早就在边界上构筑了各种有效工事。而各路围剿敌军,若是遭受人民军的炮火,仓促之下又面对冰封的大地,肯定无法构筑起有效防炮工事,确实只有挨炸的份。

    “至于先生,那是非常人,可不是我们能比得了的,高山仰止啊。”陈海澜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