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秘书 1746蒋正元汇报工作
徐立是在龙翔天时代被其一手提起来的。龙翔天任书记时除了省委秘书长赵学鹏便是他了,可谓红极一时,不过这也充分见证了什么叫一朝天子一朝臣,骆宾王上任后,徐立便一直不受待见。
徐立自己也清楚,自己打上了龙翔天的烙印,即便是靠向骆宾王,他也不会搭理自己,与其自找难看,倒不如安分一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算了,如果骆宾王排挤走自己那还巴不得了,到时候去求一求以前的龙书记,因祸得福也不一定。
骆宾王并不是没有动过这个念头,不过他上任还不到一年,早早就下手会落人口实,再加上景珊和陆渐红的联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根本就没有机会,连拿掉他的办公厅主任都没来得及。
只是徐立为了明哲保身,确实安分得很,既没有向骆宾王靠拢,也没有向陆渐红投诚,处在一个边缘化的势态下,现在得到骆宾王叫自己过去,心中不仅又喜又躁,不知道龙翔天找自己干嘛。
很快到了骆宾王的办公室,刚说了一句:“骆书记……”下面的话还没说得出来,骆宾王便指着窗外道:“徐立,你看看院子里是什么样子?到处是残枝败叶,这还是省委大院吗?你这个办公厅主任是怎么干的?连这么点小事都安排不好。”
徐立额头的汗下来了,他想不到骆宾王居然为这件事小题大做。说起来,他也怨屈得很,夜里刮了大风,凌晨的时候开始下大雨,早上来的时候他也看到了这副样子,可是总不能让后勤在风雨中清理吧,那不是拿人玩吗?
徐立垂着头道:“是我的失职,我马上去办。”
骆宾王看了一眼战战兢兢的徐立,目光里充满了鄙视,愣子也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真不明白龙翔天怎么会用这样的人,想了想,自己去难为一个厅级干部也没什么意思,便摆了摆手道:“等雨停吧。对了,你通知一下,九点钟召开常委会。”
徐立挥汗而去,华秦中刚掩上门,便听到有人在敲门,道了声“请进”,进来的却是燕华市市长蒋正元。
蒋正元低声道:“华秘书,有点工作想向骆书记汇报一下,不知道骆书记忙不忙?”
华秦中笑了笑道:“蒋市长,先坐一下,骆书记在批阅文件,我去请示一下。”
华秦中敲了门进来,低声汇报了,骆宾王微微一愣,这个蒋正元消息也挺灵通的嘛,来得很快。
“让他等半个小时再进来。”骆宾王看了一眼时间,才八点一刻,不会错过常委会。虽然对这样的一个常委需要进行拉拢,但是在对待他的方式上与边志强和华行书有着天攘之别。在骆宾王的意识里,边和华二人是贵客,蒋正元只不过是个土和尚。
蒋正元也真够有耐性的,还真在外面等上了。他是昨天晚上才从景珊那儿得到消息的,当时就有种被陨石砸在脑门的晕眩之感。
省里的斗争他是知道一些的,不过那不是自己能操心的事,所以也只是知道一些情况而已,原来对于这个表妹走上省长的位置并不看好,毕竟她的根基不够,但是从这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她还是站稳了脚跟。
在前省委副书记彭江兼任燕华市市委书记的时候,燕华市的局面与当年陆渐红在俊岭任市长时有点异曲同工,那就是班子是非常团结的,唯一的不同是,彭江这个兼任的书记一般情况下并不问事,从来不把手向市政府那边伸,而他省委副书记的身份,蒋正元也不会胡来,所以蒋正元与他的配合非常融洽,甚至于有时彭江还会故意让蒋正元拿点主意,这也迅速让蒋正元成长起来,具备了做市委书记足够的能力。
在知道即将踏入常委这个圈子之后,蒋正元是不打算过来汇报工作的,起码也不会这么快,不过景珊在电话里指示他,燕华市将来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依赖于骆宾王的倾斜度,尽管他的立场没有问题,但至少也要保持着足够的尊重,不能因为是省委常委就不拿省委书记当干部,她和陆渐红总不能在任何事上都与骆宾王针锋相对,这不合情理,更不合规矩,毕竟大家一个总体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发展。如果一地得不到发展,那争来争去,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通过几个月的时间,对于这个表妹,蒋正元的态度从原来的轻视变成了现在的佩服,所以他还是听从了景珊的意见。
正在把要汇报的工作内容再次梳理,华秦中笑着道:“蒋市长,骆书记让您进去。”
进了去,蒋正元的态度很端正,搭了半边屁*股在沙发上,挺直了腰板,道:“骆书记,向您汇报一下最近的工作。”
要是换了平时,骆宾王肯定是有点意见的,因为从来没见你小子来汇报过工作,不过现在不同,他即将是省委常委,抱着每票必争的态度,骆宾王还是要摆正心态的,不过省委书记的威严同样也是要摆正的,面无表情地点了点头。
蒋正元的汇报很精炼,简单将燕华市近期的工作作了汇报,然后又提到了锋田汽车公司的投资和燕华一汽的生产情况,总体来说,都是有所进展的。
骆宾王便有了表扬的理由,道:“蒋市长,工作不错,希望在以后的工作里更加兢兢业业,增强大局意识,为燕华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光热。”
骆宾王的声音抑扬顿挫,在说到“大局意识”和“稳定”两个字的声音,音调很高,这是在暗示蒋正元了。
蒋正元装作没有听明白的样子,道:“决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自己的信任。”
骆宾王听他没有说在省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心头闪过一丝阴云,刚刚还打算让他列席常委会的,便打消了念头,道:“那就这样吧,我马上要开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