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子犹食父

目录:快意恩仇录| 作者:后街金庸| 类别:武侠修真

    郑怀璋眼光有些发痴。用手轻抚封皮,就象父母抚摩婴儿,轻柔爱怜。他那么沉默,好像这一刻天塌陷了,也不会搭理。班浩好像明白他此刻的心情,又好像全然不懂。

    过了很久,郑怀璋说:“这就是西沙经的上卷。西沙经一共四级功夫。我听说,第一至第三级功夫,合为上卷。第四级功夫,单为下卷。有宁公本已武功高强,再练此功,当然如虎添翼。他在世之年,天下武人,没一个敢在他面前大声说话。大家不是出于畏惧,而简直是把他当作神仙,发自内心地顶礼膜拜。”

    班浩看着那薄薄的书册,实不相信它有如此神奇。

    可看郑老伯那痴痴的神情,哪敢怀疑。当此之时,心砰砰直跳,忍不住道:“那下半卷呢?难道已被安家抢去?”

    郑怀璋脸露厌憎,微微点头。过了好久,才说:“有宁公得了师傅的武经,他对朋友向来肝胆相照,自然不会隐瞒。这位同伴,唉,说到这位同伴,也是位坦荡磊落的好汉。我之所以不提他的名字,实在不想让他因子孙不贤,英名有所蒙污。

    他当年,从未主动向有宁公提出借经籍一看。有宁公自己粗粗修炼完毕,不愿独专,便把经籍送去他府上,对他说:‘大哥有些疑难,无法自解,还要老弟一同来参悟才好。’那同伴却也只呵呵一笑,坦然接之,并没有虚情假意地推辞。”

    班浩微微点头,心想:“练武之人,谁不对这样的经籍不怦然心动?如若推辞,倒显得假模假样。”

    郑怀璋续道:“那同伴按经籍参悟武功,遇有疑难,便来找有宁公推演商讨,彼此大有获益。三年之后,那同伴便还了上卷。只因下卷还有些疑难需要参研,暂时未还。刚好那一年,有宁公因事离开福建,前往长白山办一件要事。半年之后,他回来却听到噩耗,那同伴忽然一日暴病,竟然死了。”

    班浩与苏宛云纷纷一惊。

    郑怀璋道:“有宁公悲痛之余,心想同伴怀有绝顶武功。而且身体强壮,如何一病而亡,其中只怕有些蹊跷。那同伴有子两人,伤父之亡,悲痛万分,一连数月不出门见客。有宁公与他父亲生死之交,去了府上吊唁,本来是非见不可的,他两人也不出来接待。有宁公这便起疑。强入一看,见那两人横卧于床,竟都身受重伤。有宁公大惊之下,仔细询问。那两人支支吾吾,说不出名堂。有宁公要给他俩看伤诊疗,他两人也是不让。有宁公也无可奈何,拂袖而去。再过一月,想那两人已养好伤,念着故友之情,况且疑窦未消,于是再去他家。却发现已人去屋空,一如水洗。”

    班浩与苏宛云越听越奇。

    郑怀璋道:“从此,那两子就象人间蒸发,再无踪迹。半年以后,忽然一日,一人半夜来到有宁公府上,跪地哭泣。有宁公认得,这人正是那亡友的管家。那管家哭诉他老主人的死因。原来那两个不肖子,本已得父亲传授一身武艺。一日偶然在父亲书房看到那本经籍,如获至宝。他们父亲没有察觉,把上卷还给有宁公。这两人在家里遍寻上卷不着。但那上边记载了西沙经入门的法子,如若不习,无法入门。两人商量半天,干脆明言,请父亲把西沙经传授两人。

    那同伴才知两个儿子已偷看经籍,大为生气,训斥道:‘朋友大义,把经籍借我一阅,不是我拜师学来的,怎能传授你们?我平日所教,已够你们一生用功。贪多嚼不烂,何必再学。’把经卷收起。当然,他以为凭着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两位儿子受了教训,便改偃旗息鼓。因此,这下卷经书,也没有急于归还有宁公。

    这两个不肖子并不死心,当面诺诺,底下又偷偷去看下卷经籍。可是没有入门之法,当然无法练习。独自揣摩,不禁引发了许多丑态异像。被那同伴发现。他雷霆震怒,一掌过去,拍伤两人。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也毫不容情:‘有宁对我坦荡,我绝不负他。今日一掌还是轻的。再没规矩,坏你父亲的声誉,我一定杀了你们。’

    那两名不肖子因此起恨,抛弃了父子之情、养育之恩。唉,也不知用了什么手段,那同伴早上还谈笑自若,下午便卧床不能动弹,口不能言。晚上,便气绝了。他临死之前,两眼*,望着头顶床帐,两颗斗大的泪在眼里晃动,却不流出。想必他一定明白谁做的手脚,这时却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