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石公司应该好好感谢《新民报》的薛老总,要知道,这么一份调查数据的出炉,不刻意宣传的效果好得惊人,尤其是置于整个大的命题之下,真实性不容置疑,当然也最能引得人们的认同。
对这张专辑极为看重、却无奈李云飞来去匆匆不做过多宣传的段大老板,这回是彻底放宽心了,怕是晚上做梦都能笑出声来。瞧这声势,何愁专辑不畅销啊!
离专辑的发售日期还有半个多月时间,差不多正好是大家的期待、好奇、怀疑等所有情绪累积到最大的时候,早已全盘听过并信心满满的段老板,已经吩咐发行部门做好了准备,保证到时各销售点的铺货到位。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大娱乐传媒,公司除了提供歌手的一些资料、参与专辑制作人员的采访外,也是相当遗憾李云飞的缺席,不能让已经火热的娱乐报道更添火爆。
从电话中了解到部分情况的李云飞,却是暗自庆幸不已。好在自己早早回了北京,不然就惨了,听那边的架势,绝不是自己能从容面对的。而且那边的媒体只知道歌手是个内地的在校大学生,就算猜到张培仁一直在北京活动,从而圈定了是在北京,一时间也找不到他那去。
也许专辑发售后自己的信息难免会公开,起码元旦之前是比较安稳的,还有一小段珍贵的平静日子。
宿舍里几位兄弟还不肯相信呢!李云飞曾提前跟他们坦白,说是自己签约当歌手录歌去,省得以后他们抱怨然后辣手敲竹杠。不过没丝毫动静传出来,连个采访啊、报道之类都没有,有这么安安静静的签约当歌手吗?只怪两岸信息共享还不是十分畅通,再有低调的宣传策略影响,也难怪他们以为只是在说笑话。
李云飞在学习之余,也如常参加学校社团的活动。上回在信中让路波帮忙写的稿件收到了,马上上交完成任务,还受到文学社社长小小的表扬。
这还是他去台湾之前的事了。读大三大四的社长等一班人很有事业心啊,或者说野心杠杠的,决心跳出学校的小框框,真正办一份完全由大学生编审、面向所有年轻人的杂志,连名字都想好了,就叫《青春》。也不知道文学社哪位老师同学的大神通,居然还真搞了个杂志出版号回来。然后就是拟定主题,向老师同学邀稿,也向几位享有隆誉的作家、文艺界人士邀稿,把“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猛劲使得是有模有样。
作为中文系的小学弟,李云飞为学哥学姐们高昂的志气感到敬佩,每个都是心气儿极高,为看得见看不见的理想梦想,勇往直前地冲锋。不过他就不掺一脚了,有班级里几位公认的才子佳人参与,自己写的被老爷子批评不着调的那些东西,还是留着自己赏玩吧。
但是周社长,对了,现在应该称他周主编,不知道从何处知晓了他同路波有联系,而且似乎关系挺不错的样子,这样还算靠谱的资源,对紧张创刊中的周主编,不加以利用起来就太浪费了。毕竟只是本全新的杂志,更不确定几个年轻人会鼓捣成什么模样,即便真有啥文坛大家放下身段愿意提携,可大多数名家还是比较爱惜羽毛的,对于七扭八拐寻转来的邀稿,终究是顾虑多了点。
对于这一点,年轻的周主编也有认识。他发动了所有的关系,只能尽量做到广种了,哪怕薄收,终也是个收啊。也因此,在听说了李云飞这儿有条不错的路子,他是别提有多兴奋了。虽说路波的年纪太小,声望也不隆重,但前些时候的关于路波小说的评论,引起的关注也不算小了。据说后来出的儿童文学书卖得顶呱呱的好。嘿嘿,大小也是个腕儿,还是个很有话题性的呢,打着灯笼都不定能找到的!
李云飞答应了帮忙,只是不能保证一定行。不过看到周主编几人风风火火地,几日里为杂志的事情忙碌得都有点衣衫不整了,在给路波的信中,不免要多说几句好话。能帮的,就出多点力,尽份心,终究是咱大学生自己办的杂志,置身事外很说不过去。
路波收到信后记下了这事,但也没太放在心上,反正时间还有,不急。他是悠哉游哉的,周主编是急得连脚底也起了泡,他找不到路波,可竟然连李云飞也请了假,没办法,只好一天一回地去看看。李云飞出去的这一个月,对周主编的煎熬真不是一点点。
一直到李云飞自己也认识到了错误,飞奔把稿子送去,所有起伏才终于平静,话说也没时间没精力了,虽然折磨得久了点,可毕竟等到了不是吗,一个好的结果,足以抵偿一切。
路波誊写在方格纸上的字,很端正,很清爽。路波写的这篇短短的小说,很美好,很残忍。
似乎一切如常,更或者,那就是生活本来的模样。
他收拾东西下班,把随身听放进口袋,耳机塞进耳朵,挎起背包,急急地出门。站在玻璃门旁的门卫大叔向他问好。他穿行而过,汇入街道的人群。
他上了地铁。每天,他都坐同一趟地铁。地铁准时,他也准时,那个女孩也准时。有座位空着,他宁肯站着,只想离女孩近些,以便看清她的脸。
女孩的脸,干净,如同年少时麦田上的蓝天。女孩不算漂亮,而且已经不年轻了,但是,他喜欢,非常喜欢。这张脸,让他想起在乡下看月亮的日子,凝视半秒,心里就荡漾起华美月光。
已经四十七天了,天天如此。有时领导说要加班,他就推说家中有事,或者其他可能的原因。和领导每多说一秒,他的心就急迫难耐,盘算需要多快的步子,才能不错过那场遇见。
从晚冬到初春,地铁站出口旁路边的树开始挂上绿叶。很多人都看到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比其他人知道得早,从女孩的脸上,他读出了春天的味道。
他在听歌,不是假装。听歌与偷看女孩,并不矛盾。
女孩穿上长裙那天,他下车,女孩也跟着下车。当他注意到女孩跟了下来,故意放慢脚步。女孩走到他身边,招呼他,嗨!
他听见了,摘下耳机。女孩问他,你在听什么?
他回答:“齐秦的歌,《原来的我》。”女孩的声音很好听,他的答话也不由自主地温柔起来,像路边的微风吹拂树叶一样柔软。
女孩交给他一张折叠的白纸,告诉他:“今天晚上老公不在家,你大电话给我吧,我我家来。”说完,就走了。
他觉得伤感。虽然已经是夏天,天空明亮起来,天暗得也迟了。他看着女孩越走越远,直到看不见了,才觉得心里似乎有一面镜子被突如其来地一下击碎了,残片撒了一地,每一片上都是影子,乱乱的,很丑。
按时下班,已经成为习惯。只是,下班之后,他不再急匆匆地走向地铁站。他在附近兜几个圈子,才慢慢向站台挪去。
这是他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第一年的事情。但他的失落和忧伤,却因为那个在地铁上邂逅的女孩,而蔓延到整个青春。
再一年以后,他决定离开这座城市,以自己的出走,终结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也许是就要走了,才发觉自己每日里进出的这幢大楼,很明亮。站在玻璃门前,应该是第一次,他耳朵里没有塞着耳机,听到门卫大叔的问好。心情,似乎也跟着明亮起来。
就要出门的那一刻,有个女孩从门前急步而过,没有看到“小心地滑”的提示牌,就摔倒在他前面不远的地方。犹豫片刻后,他终是走过去,拉起了女孩的手。
女孩抬头,闪着泪的眼里,白净清秀的脸上,有一种倔强的美好。
题目是:《遇见美好》。
关于青春的选题,路波脑海里翻涌出极多的东西。由于性格使然,路波不会去写青春流血为红颜事件,内心安静的人对暴力总是敬而远之,没有《死亡诗社》里的不顾一切的勇气,更做不到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对身体解放运动的坚持。因为曾经的怅然,村上春树的彷徨迷茫、岩井俊二的唯美忧伤,对路波有更多迷恋的理由。青春里其实拥有着一切,忧伤、绝望、颓废、惊天动地的美丽、惊世骇俗的等待,爱与悲伤背靠着背,不让恨圈上地盘。
当路波把那些记忆里的情绪糅合了,再放到一个类似几米《向左走,向右走》的关于遇见的故事,关于青春的命题,美好是主基调的,残酷是必然会有的,而执拗地把自己往深心里折腾,是青春的生动缩影。
没有人知道,已经读过的李云飞、周主编也不知道,借着这次机会,路波好好地享受了一回对青春的回忆,浪漫而带几分忧伤,温馨而又有几许凄美,纯净的叙述中,到处藏着他怀旧的因子。
因爱而忧伤。但擦去泪的眼,映得见青春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