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4章 读书笔记惹的祸

目录:重生之路过的青春| 作者:微醺的木桶| 类别:都市言情

    老师布置的读后感需要两篇,可接下来,路波都不怎么敢拿那本《废都》说事了。

    对于梁先生的《香港大学生》,路波如何以作者的YY自大作为调侃对象都没关系,毕竟也只是些无关痛痒的东西,任谁看到了,即便有不同意见,至多也就说他没读懂内里精华体会不了其中文化精粹。

    但《废都》的话,则很容易触碰到敏感神经,文化的、道德的、社会的,有太多所谓的意识禁区,稍不注意就踩了地雷。路波自己当然一点都不觉得有何不妥,比这书里更赤果果的文字或影像,网上哪搜不到啊!

    只是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未久,含蓄内敛又一向是国人性情的一大特点,有一些东西,纵然历来已意淫成风,但表面绝对不露声色的那种一本正经,轻易不戳破那层掩饰。

    就像《废都》中动不动出现的“此处删掉多少多少字”,完全是对意淫的最大成全!那一个个醒目的方框,就像一张张被咧大的嘴挡了面目的脸孔,吃掉了那些让人心痒痒的字眼,然后任凭吐沫横飞,或者嘲讽倾袭。

    不管那一溜儿的方框有多刺眼,对于作者能够想起这个招数,本身就很值得褒奖,直落到尘根处的书写对象,若要能公之于众,不啻是个好法子。更何况,犹抱琵琶半遮面,真个是很了解男性读者的心理,将现未现将隐未隐之间,暧昧酝酿的遐想空间里,可任由读者自行涂画心中的夙愿了。

    不过对于女性读者来说,肯定很不乐意的,作者通篇都是浓郁的男性视角,更兼处处为男性性心理的健康发展着想,就算能有些其他什么带起点小感受,也终是溺毙在了漫无边际的重味儿里!

    就像一个有点洁癖的人突然间掉进一个没有出口的房间,气味冲击下醒过神来,入目的是一片肮脏,和挤在肮脏里的一具具人体。从窗户里透来的一点干净,便成了引诱跳出去的的最后一分动力,不管外面是否更加不堪,总是要先逃离了眼前再会做打算。

    也因此,会把《废都》整本看完的女子,肯定有超越常人的心志和趣味,翻了几页就大骂的也大有人在啊!甚至有以《金瓶梅》比之的,俨然已成为某种特殊目的的追逐物。

    路波承认,第一次看到的时候,简直心惊肉跳,跟自己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似的,把书藏了,最好把自己暂时也藏了!他以往也读过不少贾平凹的小说,向来认为是很有尘土味的不乏严肃的作家,印象中,他笔下的商州农民不是土得掉渣儿,就是水做的人儿,在乡间土路上一尘不染地走着,有些小奸小坏,也都并不阴暗。

    但这《废都》,却是一水儿的县城流氓、省城遗老,一杆子的男盗女娼、名流野客、贪官污吏,一街的死猫烂狗、乌烟瘴气,又还有用黄汤儿**儿洇出来的一片桃花坞。而更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火了,都要烧着了的那种。

    而各路反应也挺有意思,各说各的理,算是文化解构的早期雏形吧,并行不悖又相互炸锅。有人觉得它老气横秋、空虚无聊,有人说是春秋笔法,是当下人欲横流的大陆社会的一面照妖镜。淑女们为性描写的猥亵下流而愤怒,女性主义者为大老爷们的陈腐观念而震惊。通达的说它是大陆文化多元局面下的一绝,感伤的说是大陆书生末路的悲歌;有人为那一串串卖关子的床上戏“天窗”而想入非非,还有人读出了大量的政治影射……把所有这些搅拌到一起,这书的味道也就出来了――总有一口适合的,就看你好的是什么了。

    但后来将之归于黄书一类,路波则觉得有点冤了它。硬打硬冲的黄书,只知捏人的一根筋。《废都》要高明、花哨得多:老的,野的,土的,三教九流,左道旁门,五味杂陈。再加上文字流畅,时有猥亵的风趣、出奇的笔触,煞是好看。不管是否投你口味,这书写得有才气,好歹算一绝。

    而且,《废都》写色情,比一般当代小说大胆,却算不上优秀。无关乎那些床戏“天窗”是空是满,主要是色有余而情不足。囿于男性视角,从头到尾,只见渲染一个个女的如何玉体横陈、骚首弄姿,屁股如何脚丫如何,那些男的一概面目模糊。除了矮、瘦、头发乱,你连男主角长什么样都不知道,更别提他是否鸡胸、牙齿是黄是白了。

    这种单向的、性幻想式的叙述,又带着十分典型的老派文人口味,采用的也是旧小说里用滥了的语言。全书写得最生动的中心人物庄之蝶,又是一位老范儿小男人,自恋、自私、胆怯,表面上清高,骨子里猥亵。

    妙的是,这路窝窝囊囊、陈腐老套的男女色情,与书中的世界倒十分匹配。这废都里的世界,已经到了世纪末,可二十世纪从没开始。似乎发生过一场革命,却水过鸭背毛不湿。新中国一阵风刮没了,剩下的还是老中国。新人们一抹脸上的白面粉,露出来一张张老人脸。臭烘烘热乎乎的烂泥窝里,老道理万古常新。

    在路波看来,贾平凹写《废都》学《红楼梦》学得这么明显,白描的手法运用得倒还顺手,只可惜没有沉住气,弄得再细致些。既写饮食男女,也该在那些宴席、服饰上多下些雕琢的功夫,别老报上菜名就完事。写衣服也嫌简单,基本是小黄裙子、白高跟鞋、长统丝袜那几下子,跟着就见肉,显得只有五六七八,没有一二三四,急狠狠的忒饥荒。

    当然,恐怕不能光挑贾平凹一个人的眼。贵族在中国断了好几代,锦衣玉食是早说不上了。张爱玲之后,好象小说家们对衣服就都没了讲究。这也是普罗文化给害的,大家伙一堆儿活得糙,闹得中国当代题材的电影也不好拍,画面乱七八糟的找不出色调。不过,把省城的俗艳好好铺陈起来也是一景,凭贾平凹的经验,其实不难做到。《废都》写得还是急了,越到后面越潦草,呼呼地过场走人,砸锅卖碗,交代各家后事,显得有点虎头蛇尾。

    但话说回来,活在没多少闲情逸致的时代,这也就不容易了。在忙着炮制畅销书肥皂剧的环境里,沉缅于颓废的文人能有几个呢。光是勇气一面,就能堵了不少人的嘴。

    路波是带着半欣赏半挑剔的眼光读完全书,然后写下的读后感也基本是信马由缰,很多当下看来有点忌讳的地方,路波都是当一盘开胃小菜给挑拣过去,所谓色彩之浓烈,也不过蜻蜓点水波澜不惊,全不当回事。

    最初还有担心,但是再想想又觉得自己也太大惊小怪了,既然连《十月》这样的严肃文学期刊都敢登,自己又何必缩手缩脚连篇读后感都不敢写呢?而且有前期讨论热潮的铺垫,可以说众所周知的一本书了,分析分析它大行其道的原因,也不乏现实意义不是?

    所以,当他应李明生的要求把几篇稿子寄去,关于《废都》的这篇也赫然在列。

    《少年文艺》新开设了一个读书专栏,有点名家推荐的意思,但基本还属于读后感的范畴。李明生希望路波能来上两篇,给这个新专栏吸引更多的人气。只是拿到稿件高兴地展开,读了几行后差点没骇着他的小心肝!绝对的重量级,轰得李大主编目瞪口呆,还直喘大气!

    “路波,你小子都看的什么书啊?怎么挑了这样一本!”李明生按耐不住了,瞅路波周末在家,打来电话一阵讨伐。这时候路波已经开始高二的学习,从收到稿件到打电话,都隔了有个把月了。这段时间,李明生憋得怪难受的。

    “李叔叔,这书还可以啊,我不都写了吗,不过是换个角度对现实的一种反映罢了,当然主要是精神意识方面。我觉得挺好的啊。”路波不以为然。

    “可是,这书的内容……唉,不提那书了,我说你小子才几岁呢,看看你的用词、观点,哪是一个高二的学生该有的!要是我真拿它发在《少年文艺》上,恐怕没几天就得被批判的信件给淹没了!”李明生知道路波的思想观念都相对要早熟,但也没料到能到这样的程度!他能理解这样的书对一个青春期孩子的莫大吸引,可关键是,从路波的文章中透露的信息来看,路波对世事简单而深刻的剖析,和行文中看似调侃实则淡漠的语气,比单纯被书中描写吸引更让人心惊!

    “呵呵,难道李叔叔不觉得,只要看穿了,不过如此。”路波忽然想起了初中时的几堂《生理卫生》课,老师的讲解有些期期艾艾,殊不知学生早把书上少许的敏感内容看了又看,都要烂熟于胸了,等待的不过是对于一个成年人在解说这些内容时的表现,果然言辞闪烁,神情很不自然啊!于是更添兴趣与向往!

    “总之呢,文章是那个还不错啦,不过这次不好录用了。还有你现在最好也不要拿出来给别人看,或许再过个几年倒合适些。”李明生也不知如何展开话题,只好先叮嘱一声,免得引起不好的影响。

    “哦,我知道了。”路波答应着,没啥劲呢。

    他没有告诉李明生,为了这篇读后感,他都经历了语文老师和班主任的两度谈话邀请。

    路波开始没准备把这篇文章交上去,只怪后来写小说和改剧本太过沉浸,把这事给彻底忘了,到开学后交作业时才察觉有点不妥。可惜来不及补写一篇,想着先充个数吧,也许老师都不仔细看,那么多作文收上去,老师精力有限,应该不会一篇篇仔细批阅的。

    他的猜想也没错,事实上的确如此,老师的目的也就看看学生有没有完成数量而已。但路波忘了自己除了学生外的另一层身份,已出版多本著作的小作家,在这个小县城早已文名在外!对于路波的文章,语文老师不敢轻忽,一篇篇挑了出来准备细细研读。然后被路波认为的一点小麻烦就开始了。

    和老师的交谈,其实与李明生的差不多,但语气上要规整些,路波也尽量做到虚心受教。当然,老师不会知道他认识到的错误仅仅是不该把那篇文章交作业,后悔没能及时反应做出弥补。

    本来事情也就这样,不过一篇读书笔记而已,能有多大的事?

    然而这事不知怎的被传了出来,连路波的文章都被摘抄了不少,这也算作为名人的烦恼吧,来不得一点动静。再后来,有同学在课上看闲书被老师发现――这种事在学校虽然不多,但也未绝迹,重点中学的管理再严厉,终有学生会时不时冒头对抗一下。

    关键问题是,被收缴的闲书,正是《废都》,而且通过班主任找去谈话,阅读的引子似乎就是路波那篇文章了。更严重的是,听说有不少学生看过或正在看或准备看,兴趣很大的样子。

    其实这与路波一点关系都没有,又不是他怂恿的,谁爱看便看去。但老师不会允许,学校更不允许,认为该书对学生有毒害之嫌……一场搜书行动迅疾展开,一堂班会课充满浓烈的思想教育味道,一次“读一本好书”活动轰轰烈烈进行。一切缘起只为路波那一纸的“荒唐言”!

    虽然心里有所责怪,但老师也没有再找路波谈话什么,终归是个意外,路波又能担当什么?倒是在同学中,路波的影响更大了,在不知情的人眼里,这后续的一切全成了路波一手导演的了。然后因为涉及内容的特殊性,认知不全,或者与时代保持一致脚步的观念,在有些人眼中,路波俨然是行差踏错的一个,思想有问题的、不学好的……

    没办法,路波实在看不下去了,一边怪自己太莽撞,一边又怨社会未进化,郁闷中唠唠叨叨写了一篇《也许看风景》的小文,重点阐明“看到什么样的风景,决定于眼睛所取的角度,更决定于双脚所站的地方,即什么样的高度”,观点鲜明,词锋锐利,经过老师允许贴在了食堂外的橱窗,一时观者云集,场面极为轰动呢。

    不管如何,好也罢,坏也罢,毕竟将自己从中摘了出来。抹了抹额头,哦,居然没出什么汗――但这样的风波,路波是不想再有一次了。

    可是意识的差异并不容易发觉。路波只好提醒自己尽量小心些,别不经意间给自己埋了地雷,又蠢蠢地踩了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