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2006年第3期)任继愈:哲学救国70年 访问者柴爱新
"这是我现在主持编的书,有几亿字,现在才完成三分之一。"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任继愈抱着几本厚厚的书给本刊记者看,这是他正在主持编撰的国家重点学术项目《中华大典》。
中国国家图书馆办公楼的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是任继愈办公的地方。现在他每周一、四上午都准时到这里来办公。
"70年,我的方向一直没有改变。"任继愈说。
抗战时期,当任继愈看到中国农村落后凋敝,农民吸食鸦片,他觉得中国的文化问题值得研究,于是开始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在他的学术自传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归宿,最后的真理,如何与当前广大贫困的农民和败落的农村发生关系,对我来说,一直是个问题,无法解决。我深信高深的学问不能离开哺育我的这块灾难深重的中国土地。我从此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
70年沧海桑田,流年暗换。
"当初的问题……也不说解决了吧,逐渐明朗。中国问题的基础在农村,只有农村改变了,文化才能上来,农村没改变,大学建多少也没用,农村是文化的根。"
年过九旬的任继愈思维敏捷,态度平和,谈到敏感问题,很能把握语言的分寸。
"跟现实没有关系的学问是假学问"
柴爱新:你从1987年开始担任国家图书馆馆长,主要负责哪方面的工作?
任继愈:18年了,一星期两个上午到图书馆工作,没有具体分工,管理、图书馆的规划也过问一下,党委会开会我参加。我从社科院过来的时候,把研究任务也带过来了,主要还是做研究。
柴爱新:作为国家图书馆,应该有哪些功能?
任继愈:国家图书馆建馆快一百年了,以前叫京师图书馆,最初的名字是皇帝批准的。现在藏书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五,价值就没法估计了,因为有些一千多年的原件保存着,甲骨文也是保存最多的,三百(万)多片,国家的珍宝。图书馆的全名叫"中国国家图书馆",凡正式出版物,应该在这个图书馆找得到,国家总书库,应该起这么一个作用。
我们还要替全国图书馆做分类编目工作,我们做了以后,全国成千上万的图书馆省了好多麻烦,没有必要重复劳动。全国新出的书,我们编目,然后发给人家(图书馆),也不强迫人家。有的交叉不好分,比如历史文化的,不好分。
还有一个任务,为国家领导人决策提供资料,比如地震,我们可以查历史上清朝、明朝哪一年,地震多少级,还比如国界,当时国界怎么划的,我们要提供一些根据,还为外交部谈判提供参考。一般的公共图书馆没有这个任务,它只为社区服务,比如西城区图书馆,满足市民的要求就够了,中央也不会找到它,它也没有这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