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还是不忍心把我扔在空天中成为一粒尘埃。他可能记不得回家的路了,他又把我送到南海旁边的那个叫曾母暗沙的小岛上,爸爸说,我把你送回家里,我就放心了。在这里我遇见了吴龙和我们班的同学,真神奇,他们都当兵了。
刚走进演练场,我就愣住了。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演练场哦!它的前面是一望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中部无遮无掩的乱石和沙滩,背后地形极为复杂的山地和丛林。
我有些感慨地对吴龙说:“这是我所见到的,世界上包括宇宙外空间最复杂最能磨砺人的训练场……”
作为将军的姚志强兴奋而又挑剔的目光在扫描着他的战士。
演练场上的官兵,吴龙他们个个挺胸能挡刀、挥臂能断砖、顶头能碎石,攀檐走壁、擒拿格斗、飞车捕俘、舞刀弄枪、操炮驾车……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看着看着,我情不自禁地伸出了大拇指。
这时,姚志强抱拳跑步过来向我报告:“舒同学,我们演练完毕,请检阅!”
又是一个突然!姚志强将军突然挥出久经考验的老拳头,朝着站在排头的队员连击三下。谁知,姚志强的手像碰上弹簧似地被弹了回去,而陆战队员却犹如脚下生根,纹丝不动。
姚志强将军的远航舰队漫漫征途惊涛骇浪、危机四伏:印度洋风大浪高,气象复杂多变;好望角,世界闻名的“死亡角”、“风暴角”。
姚志强将军的远航舰队在完成巡航任务凯旋而归。
我沿着九段线漂游了一周,南中国海给我的印象是出乎意料的。它的广阔,它的深邃,它的神秘,它的浪漫,不知道为什么,却是那么不实在。我慨叹道,“这蓝色的大海,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么祥和,这么迷人。”生活在那里的吴龙等官兵纠正道,“那只是最肤浅的印象”。你所期待的那种和睦、和谐,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你想象之中的蔚蓝色多少有点虚假。
我们纵穿南中国海。波澜壮阔的二百一十万平方公里的海面把我们像婴儿一样地托起来,然后抛掷到既让我们心驰神往、又让我们忐忑不安的最南端。一九四六年,林遵舰队遵照“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精神,从战败国法西斯日本的手中接管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方域司随即编制并向世界宣布了中国的南海边疆线--即著名的“九段连续线”。从此确立了中国的最南端是“曾母暗沙”。
“曾母暗沙”在今天所有的教科书中仍被斩钉截铁地确认着。中国人曾经在北部修筑了万里长城。这条万里长城修筑了一千多年。可是,入侵之敌的铁蹄越过长城,如同越过一条低矮的栅栏。万里长城这一人类奇迹,这一纸糊的马扎,后来成了没有任何威慑作用的雄伟摆设。长城尚且如此,况乎几条画在地图上的断断续续的细线?
我在这里和大明的使臣郑和的舰队相遇了。大明钦差正使(舰队司令)三保太监郑和伫立在帅船上。
郑和真正的一位大将军,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郑和向我发问:我们控制的马六甲城现在情况如何。我无语。
在郑和面前我很感惭愧,是的,相貌不堂堂,才智不超群,怎能担当撼世重任?怎能代表大国出使?
郑和舰队扬帆乘风,旌旗蔽日;浩浩荡荡,气势巍然。舰队包括旗舰宝船、护卫舰战船、运兵船座船、综合补给船马船、后勤食品补给船粮船、淡水储运船水船。
受到郑和副官邀请,我登上旗舰宝船。郑和作为舰队最高领导层和外国使节乘坐宝船。宝船装载赐给各国的礼品和各国进贡的珍宝。
郑和乘坐宝船,为舰队旗舰。长约一百二十六米,宽约五十一米,最大排水量约一万四千八百吨,载重量大于七千吨,船有四层甲板,底舱载石以提高船体稳定性能;第二层载士卒、马匹;第三层放置淡水柜,并设有客厅舱室。各层登梯上下。上层为宫座型,分前舱、中舱、后舱。后舱有三层天盘,最上一层为露台。楼内有“头门、仪门、丹墀、滴水、官厅、穿堂、后堂、库司、侧屋,别有书房、公廨等”。都是雕梁画栋,象鼻挑檐。宝船九桅十二帆。首桅立于偏左舷,因中部有起锚绞车与绞盘,第二、三桅和第七、八桅分置前后,均于左、右舷对称;第四、五、六桅除挂带帆竹的硬篷帆外,上部还有小软帆。各桅下都有升帆用绞盘。帆总面积四千五百平方米。尾舵舵杆长约二十米,舵面积约四十平方米。第五桅(主桅),上挂“郑”字帅旗。上层列中炮十六位,中层列大炮八位。导航设备有磁罗盘、星板、测深砣索、计更燃香、航海图等。
我很庄重地向郑和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郑大将军告诉我:在马六甲入口处,遇到了汉朝的马援将军,马将军说他现在已经退休了,他很满意郑大将军的舰队,在神明的保佑下,出入太平洋、印度洋,驾长风,驭飞帆,蓦数万里,若履平地。略无波涛忧险之虞,歌吟恬嬉,咸获安济。马援将军还告诫郑大将军,南海本身就是我们自家门前的一个小池塘,要戒骄戒躁,守护好祖宗留下的基业。
郑和大将军告诉我:我们的先人对海洋充满了自信。六百年前,中国人创造了数千年无古人、数百年无来者的海洋文明。明永乐年间,中国海军拥有大小舰船三千八百艘。这个规模超过(同时代)所有欧洲国家海军的总和。这数百条船组成的庞大舰队不是上天恩赐的天外来客。这是汉、唐、宋、元海洋意识、造船技术、航海技术一脉相承和发扬光大的结果。没有上千年的积淀,没有前辈的实践和努力,光凭明成祖的意愿,不可能造出数千吨的大宝船,不可能在太平洋、印度洋上航行“若履平地”。
元朝就有数十艘战船组成的舰队抵达南中国海南部的国家和地区。元代来中国的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曾记述说,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完全控制在中国人手里。宋朝平均每年造船三千余艘,元代每年建造大小船只五千余艘,技术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郑和大将军很自豪:我们总算对得起祖先,非常成功的是,我们的商人也加入了航程。扬威,教化,外交,贸易,整个过程,从容不迫。
江苏太仓刘家港。海面上刮起了东北季风。一支由六十二条海船、二万八千名官兵组成的庞大混合舰队,带着明成祖“宣德化而柔远人”的使命又一次出发了。
在马六甲海口,我看到郑和大将军远洋舰队的旗舰白布裹帆,大旗降落。
姚志强指着旗舰上的一口硕大玻璃棺材,痛哭道:“我们的郑大将军仙逝了,一代将星殒落了!”
我们登上宝船,舰队副官告诉我,第七次下西洋的大明舰队在完成任务返航时,郑大将军积劳成疾,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舰队。舰队奉大将军旨意带回了将军的遗体。
姚志强将军向我感慨道,当西方人还在茹毛饮血、舴艋小舟的时候,郑大将军的庞大舰队已经在大洋上歌着唱着,如履平地。那时整个南中国海和印度洋都在我们中国舰队的控制之下。
姚志强告诉我:郑大将军比葡萄牙探险家迪亚斯发现好望角早八十三年,比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发现印度洋新航线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到达菲律宾早一百一十六年。郑和大将军到达了印度四十六年后,伟大的哥伦布才出生。
而且,欧洲探险家的船队,也就是三五条船、一二百人,船的吨位不超过三百吨。与郑和的混合舰队相比,简直可以说是蚂蚁和大象!
吴龙话还未开口人倒有些激动:“那时,中国人对大海并不陌生。郑和大将军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编配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
“郑和舰队七下西洋,规模最大的一次,达到了两百艘战船!顺太平洋西海岸南下,纵穿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概览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泱泱洒洒、极尽中华风度!”
我很佩服孙斌的神出鬼没,他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他扼腕慨叹:“历史在这里突然拐了个弯。郑和之后,迎接中华民族的不是新纪元的曙光,而是四百年海禁!而是子孙后代对海洋的陌生!”
“如此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它怎么会像夏天惊心动魄的雷阵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它怎么会像夜空中的一道闪电,给人眩目的一激,便跳进了黑暗,消失得无影无踪?它怎麽会像巴比伦人的空中花园那样,只给人留下一个遥远的梦幻般的印象?”
在我们的印象中,曾母暗沙是一个神秘而平静的海区,是中国毋庸争议的主权标志。可眼前的情景把我们惊呆了!这里已是井架林立,灯火辉煌!但我们在这里并没有一口油井。
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我们对这里发生的事情了解得太少了。我们一直在问,南海周边国家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敢冒战争和外交风险,占领和瓜分南沙群岛一些生存都十分困难的珊瑚岛礁,意义何在呢?
南沙石岛,海浪拍打礁石激起千层浪,卷起千堆雪,我感觉我的衣服被海浪打湿了,我看到飞鱼刚跃出水面,海鸥追逐而至,怎么那些海鸥把它们那尖利的嘴刺向了我的脊背,我觉得脊背生疼,我醒了。
我醒了,原来我的脊背被我放在床上一本《郑和大将军》的书本给嗑住了。奶奶叫我快点起床,我有些舍不得离开这个让自己产生梦想的温床。我发觉,睡眠对我而言,的确是一种乐事,因为它能让我过上多种生活,能让我的生活更加五彩缤纷,能让自己经历那种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我为自己能做出那样的梦感到自豪,自己总算在梦里崇高了一回,和那些历史伟人相逢,让我和我们史上最伟大的舰队不期而遇,并且抵足而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