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一格的中国古代文明,到了封建时代,逐渐由涓涓细流,发展成汪洋恣肆、流脉纷呈的阔大气象,培育着东方这个最古老的民族,不断凝铸着它的风骨与品格。
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社会与西方基督教传统多有歧义。但这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
儒家传统并不能涵盖整个的思想领域,也没有能力单独地控制这个民族,而导其前路。中国还有领域广阔的宗教文化,正是宗教曾经构成绝大多数人精神生活的支撑点和最后归宿,成为那一时代人类意识的核心内容。就这一点而言,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并无本质不同。
正是时代、社会、人生对宗教的需求,在中国真正进入封建社会以后,佛教从印度传入,道教也逐渐形成体系,渗透到整个社会。如果整个封建时代,独此儒学一家,而别无分店,中国的历史就真正与世界发生了割裂,成为一个怪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相反,儒家学说并非纯乎其纯,宗教对它的冲击和浸润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两宋以后。这说明,宗教的力量不仅表现在人们对它如醉如痴的信仰,更表现在它能部分改变一个民族的主体意识。
但是,无论儒学,还是正统宗教也无法涵盖整个的传统文化。古代文化像现代文化一样,也是多层次、多棱面,在动跃、在发展的。特别在中世纪,等级森严的社会形态,必然产生代表不同等级的文化层面。
学术界不厌其烦地研究的哲学、伦理、宗教,迄今更多地限于正统思想。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但不是惟一的。
构成中华民族主体的是底层社会,是下层民众,他们虽然数千年被压在金字塔的下层,终生贫困,而且得不到文化的布施,在帝王将相、神仙佛祖俯视的茫茫人寰中,劳作着、构筑着、奉献着,熙熙攘攘,奔走于途。但他们亦有所思所欲、所喜所惧、所依所持,他们也有自己的幻想和理想,此岸与彼岸,有自己喜闻乐见的文化与信仰。
虽然它可能低级、粗糙,甚至怪异、荒诞,没有正统神学的威严、沉郁的格调,或飘逸着上层文化特有的气韵,但它也自成体系,古朴、率真,较少伪善,直发胸臆。不仅如此,它还是一切高雅文化、正统神学的孕育之母。
下层文化、民间信仰也有板起面孔、发生分化的时代,那恰恰是宗法社会影响的反映,是一种不平等世界带来的恶果。的确,民间信仰布施的也不是现实之果,而是空洞的慈悲。那么儒学的“大同之世”与“民胞物与”的乌托邦又如何呢?人类美好的理想在残酷、专制的中世纪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正是下层民众及其文化、信仰、风俗,首先孕育了最初形态的民间宗教。进而正统宗教又在民间宗教的基础上锻铸而成。从这个角度上讲,研究上层统治思想,仅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涉入了一半。中华文化不只是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还有充满生机、活力的炽烈、动跃的一面。
民间宗教在中华文化中有特定的位置,是信仰主义世界的重要领域,构成了千千万万底层群众的笃诚信仰,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民风、民俗,下层民众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它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中世纪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发挥过重大影响,表现出惊心动魄的力量。因此对它的研究是不可替代和无法回避的。
中国不但有一部道教史、佛教史,还有一部变幻难测、扑朔迷离、盘根错节、源远流长的民间宗教发展史。
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虽然存在质的不同,但差异更多地表现在政治范畴,而不是宗教本身。前者不为统治秩序所承认,被污为邪教、匪类,屡遭取缔镇压,往往只能在下层潜行默运;后者在整体上属于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受到尊崇、信仰和保护。
就宗教意义而言,民间宗教与正统宗教之间没有隔着不可逾越的壕沟。世界上著名的宗教在初起时无一不在底层社会流传,属于民间教派。由于逐渐适应社会的普遍需求,并有不断地抗争中,以自己的实力走向正统地位甚至统治地位;而后起的一些民间教派又往往是正统宗教的流衍或异端,由于宗教或世俗的原因被排斥在外,遂自成体系,发展成独立教团,并被迫起向下层社会。
显而易见,这两者在历史的长流中不停地演进、转化中,不仅在教义、组织、仪式、教规、戒律、修持等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存在着对抗、改革与创新。一方面反映了信仰主义领域的新旧关系的变动,也反映了世俗世界对宗教本身的影响,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在信仰上的不同意向与追求。
道教在发生、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中,这种演进最具有典型性。早在战国时代,原始道教便开始孕育发展了。当时楚风崇巫术、重淫祀,而中原一带的民间则盛行着神仙方术。两者都是汉代民间道教发端的源头。
而五行相生相克及谶纬经学亦初起于民间,逐渐成为一种时代的主宰思想。人们普遍认为在人类世界之外,有一种神秘力量,它才是人类命运和社会变迁的动力。这种主宰思想无疑曾受到原始道教思想的启迪与滋养,反过来又对汉末的民间道教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汉末,有大规模组织的道教肇始。求道皓鸣山的张陵及其家族创五斗米道,以符书惑人,兼挟鬼道,无疑是受到盛行南方的巫风巫术的影响;而北方张角家族创太平道,他虽然也以符水为人治病,但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又恰恰是五行说及谶纬经学的回声。
上层统治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但在特定条件下,转化成相反的内涵。五斗米道、太平道无疑都是民间道教,一经问世,就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它的出现,说明独尊儒术的社会发生了巨大裂痕,需要另外一种意识形态补其罅漏。
以后二三百年间,道教日益走向上层,这并不是历史的偶然。魏晋南北朝,道教在教义、仪式、教阶等方面经过改造、发展而系统化。上清派、灵宝派、丹鼎派的出现,统治阶层及知识界的崇奉,道教走向了上层,成为正统宗教,从此跻身于封建统治思想的行列。
在道教主流沿着封建化的轨道发展的过程,其支流仍然在民间蔓衍流传,甚至举行暴动。当时以所谓教主李弘为名的民间造反事件不胜枚举,而孙恩、卢循领导的起义者亦信奉道教。可见在南北朝时代,道教仍然呈现一种复杂的格局。
唐、宋时代,道教鼎盛一时,真正发挥了正统宗教的功能。宋以后,较为统一的道教又发生分裂,嬗变成一系列新兴道派:太一、混元、真大道、全真、净明道、清微派等等。这些道派中很多曾被排斥在正统道教之外,长期在下层流传。
在北方大乱的金代,中原文化毁于一旦,遂有大批读书人出入佛、老。当时陕西人王重阳在终南山修道,后传教山东沿海地区,倡三教合一,主张炼养,创立了全真道。这时的全真道不为统治者认可,流布民间,直至元初其弟子邱处机为元太祖召见,全真道才成为合法教派。
明代初叶,这支道派骤然失势,除少数大观外,信仰下移,再次走向民间,开了黄天教等民间教派之先河。与全真道同时代的混元道,以修内丹为宗旨,创宗者及后继者特立独行,专意修持,主要在民间流传,到了明代一支演变成混元教等民间教派,而主张儒家伦理与修炼内丹结合的净明道,则对闽中三一教的产生多有助力。
宋元时代,道教内丹派已全面取代外丹派,修炼内丹成为教内一时风习,其中混元、全真、净明乃至讲究符箓的正一道及其衍生支派也加进了炼养的内容。道士修炼内丹固然对延年益寿颇有补益,然而它的神秘色彩,单传独授的传承形式都导致了各类异端思想和虚幻妄念与行动的出现。
明清时代的黄天教、三一教、长生教、闻香教、圆顿教、一炷香教、八卦教、青莲教、金丹道、刘门教等民间教派都与内丹道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明清时代,道教演变的最大特点是日益走向世俗化、民间化。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流衍——具有浓厚道教色彩的民间教派却大倡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