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晴雯贾环再出手

目录:穿越红楼之庶子有为| 作者:凤初鸣| 类别:历史军事

    第53章

    第二天,贾环觉得身子好转了,柱了杖到贾母房中请安,这时宝玉也从外面跪经回来,给贾母请安。

    这里王夫人带尤氏侍奉贾母用饭,又让宝琴探春陪吃。一时贾母这边吃完,让尤氏过来吃饭,见尤氏吃的是白饭,说:“你们也糊涂了,怎么给你奶奶盛下人的饭。”

    鸳鸯回道:“老太太的饭吃完了,今儿多了一位姑娘,所以短了。”

    贾母感叹:“如今是一点富余都不能了。”

    王夫人忙回道:“现在家里艰难,庄上的米多不能按数交,这几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

    贾母闷了一会儿,说:“真是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去把三姑娘的饭拿来添上也一要。”

    贾环等贾母吃完饭,这才过来请安。

    贾母盯着他的脸瞧了瞧,叹道:“瞧瞧,瘦得下巴更尖了,走路都打晃。”

    又对众人说:“平日里你们心里怨我太过疼宝玉,他老子逼他读书我还拦在里头,可是你们想想,这科举把能人磨成鬼,环儿好歹硬朗些,都差点送掉半条命,宝玉身子那么弱,还不送掉整条命啊。

    咱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明白些事理就行了,可以做官时,也跑不了一个官做,何必熬坏身子,弄出个书呆子来?”

    众人都陪笑说是,王夫人面带愁容。

    经过九天非人折磨,贾环也不得不赞同贾母的看法,如果宝玉也在科场走一遭,只怕真的被折磨的没人样了。本来人和人就不一样,把娇花当栋梁使,不把花压扁了才怪。

    可是在这个时代,一个人或一个家族,若想富贵显达,考取功名在仕途上发展是必须的,贾氏爵位是累世降袭的,宝玉没有荫封,如果不走仕途也得干点别的什么,贾母怕宝玉辛苦受屈,居然不逼他立业,如此溺爱孙子,实在有些不该。

    贾母心情不好,问起考试的事情,又问考的如何。

    还没放榜,贾环也不能把话说满,只支唔了两句,转而说起考试时的趣事:“头天晚上,我们几个都紧张的睡不着,那何国维还一板一眼教训我们不要太慌张,把衣裳整端庄再出来。我说:‘何兄怎么不把裤子穿上呢?’他这才低头一看,可不是没穿裤子,只是袍子摭着没看见。当时我们几个都笑死了。”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探春好奇问:“你说说考场上还有什么有趣的。”

    贾环又说:“有趣的事不少,开考前几天,除了叫工匠进去整修打扫,还叫道士去里面设坛驱邪,把驻在贡院的这个鬼那个鬼的请走。搞得很神秘,更有趣的是开场那天,卯时一到,只听三声炮响,贡院大门缓缓打开,两队士兵执旗出了大门,在门口摇旗请鬼,又喊又摇的,我纳闷了,怎么跳起大神来了?”

    “不会是你走错地方了吧?”探春开玩笑说。

    “我当时抬头使劲看牌坊,一边刻着‘天开文运’一边刻着‘为国求贤’几个大字,没走错地儿啊。

    以前考过的老考生知道是怎么回事,给我们这些新考生解释,因为考场中常有邪事发生,考生发疯自杀的很高,所以人们认为是鬼神作祟的缘故,说是有些考生做了亏心事,所以才会遭报应,现在把那些恩鬼怨鬼召集在旗下,就可以把鬼们请进贡院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众人都恍然。

    “拉倒吧,什么鬼神报应,分明是读书太过辛苦,再加上压力太大,导致精神崩溃好不好,不过这种说法可以成为一种道德约束,使读书人多做好事少做坏事,也无可厚非。”

    贾环说着想起王熙凤的三观,她说“我是不信什么阴司报应的,我说什么就什么。”如果她能迷信一些,相信因果报应,也不致做起坏事来没有一点心里压力,导致最终众叛亲离的悲惨下场。

    “比如有个叫周进的考生考了半辈子也没进学,后来他参观贡院看到号板,结果他一头撞上去大哭,好不容易救醒了,又哭昏过去,反复哭昏好几次,直到哭的吐血。还有一个考生叫范进的,考到胡子花白了才中了秀才,结果他在乡试中了举人之后,当时就痰迷心窍发了疯,连人都不认了。

    这种事情还有很多,不少考生背负家族期待,存着出人头地之心,受不住这考试折磨,理想与现实反差太大,有的没出考场就发了疯,还有自杀的呢。这次入场我就见了一个,第二场时就盖着白单子被抬出去了,还有一个发了疯,把卷子吃了。”

    贾环一边说着一边拿眼瞄向王夫人,见她面带愁容,若有所思。

    姐妹们听了心惊,都感叹说:“这考试能把人逼疯逼死,那些学子也怪可怜。”

    宝玉却说:“这些人功名心太重,为了功名利禄把自己变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有什么可怜?”

    姐妹们说:“别人可不象你只管在家安富尊荣,人家寒门子弟,不靠这个出息又靠什么呢?”

    “说的是,其它人不象宝哥哥这么有福不用奋斗。”贾环又说:“不发疯不自杀的考生也可怜,那考试的号舍,仅有几尺大小,漏雨漏风先不说,人在里面连腰都伸不展,睡觉也得蜷缩着,要在那里呆九天,还要殚精竭虑思考文章,才可怜呢。”

    “那吃饭怎么办?”

    “吃饭自理,有的考生自己做饭,比如我,带着小风炉和锅碗木炭进去,吃点热汤热饭也罢了,可是进场时不得带书童,那么多考试用品得靠考生自己搬进去,除了笔墨被褥食物再加炉子锅灶木炭,那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哪里扛得动,而且他们也不会做饭,所以吃点馒头咸菜喝点凉水就这么凑合了。”

    众人都惊叹:“天,九天来缩在那小小号房,身体都活动不开,还吃冷饭,这如何禁得住?”

    “所以要带些应急药进去。本朝科举实行百年,考场周边那些摊贩们早想到了,各样东西都有的卖,想的十分周全,价格也不算贵。”贾环又叹口气,“这些身体上的痛苦也罢了,最让人受不了的是进场前的搜检,真真是有辱斯文。”

    想起进场前脱了衣裳任人搜身,贾环现在还觉得无比屈辱,根本不愿再提起,忽然想起花朵般的宝玉,若是也走科举之路,脱了衣裳还不知被人怎么亵渎呢。经过这些天的折磨,他彻底打消了劝宝玉读书上进的念头,宝玉灵性可贵,何苦走这条路。

    “乡试这么严肃的场合,还有人敢带小抄?”宝琴好奇地问。

    “那是自然,虽然惩罚极重,可是一旦考中就名也有了,利也有了,从此鱼跃龙门成为人上人,巨大利益在前,还是有人挺而走险。

    凡是查出来作弊,搜检的士兵会有几两银子的奖赏。若是第一个没搜出来,后面的士兵搜出来的,先搜的那个会治罪,若是进了场之后搜出小抄,连龙门官带搜检军士都要治罪。

    那些人也不值得同情,考不中三年后再来就是,何苦冒着取消学籍的危险去作弊。况且功夫不到,带了小抄用处也不大。

    真有门路的并不靠小抄,他们请托权贵之家,买通考官,在试卷上做文章,比如事先和考生约定字眼,卷上有这字眼的就会取中。”

    贾环病愈后说了许多话也累了,贾母命他退下休息,一时姐妹们和宝玉也各自退下。王夫人趁便回说晴雯的事,贾环也正想着这事,便停了脚步听她怎么说。

    王夫人说:“宝玉屋里的晴雯,年纪大了,常年病不断,还得了痨病,又淘气,又懒,所以我就放了她出去,若是病养好了,也不必进来,还有那些学戏的女孩子也放了。”

    贾母有些不悦,晴雯是她选中预备给宝玉做姨娘的,现在王夫人先斩后奏,把人撵走了才来回她,简直不把她这老太君放眼里了。

    “我看晴雯这丫头,言谈针线都好,模样也好,将来还可以放在宝玉屋里使唤,想不到变了。”

    “老太太挑中的人是不错的,只是她没这造化,得了这病,我留心看她,色/色比人强,有些不大稳重,若是识大体,莫若袭人第一……”王夫人夸了袭人一大通。

    贾母听了,笑道:“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担心,以为是他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访,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说着,大家都笑了。

    贾环听了,忽然感动起来,贾母这番话分明是向众人表示,她相信宝玉的人品,相信宝玉和丫头们亲近并不是为了那男女之事,同时也间接证明了晴雯等人的清白。这么一个白发老人尚且用自己的年迈残躯保护这些无辜女子,他一个大男人怎么可以不挺身出来呢?

    贾环原本不想管这事,现在改了主意,退回东小院里,对莲儿说:“收拾东西,我们去瞧晴雯。”

    莲儿愣住了。

    “不是你求我想法救晴雯么?”

    莲儿听了一喜,赶紧遵命收拾了东西跟着,把用剩的御制药品也带着。

    贾环在家不受重视有个好处,就是不象宝玉那样行动不得自由,干点什么不是这个拦就是那个劝的。他只要说声去找同学会文就可以出去了。

    晴雯的哥嫂在园子后角门外住,贾环砸下银子,看门的婆子只得带他两个去。

    贾环进了那院子,不知哪里发出的恶臭,又脏又乱的,真如猪窝一般,还没进屋,就听见里面有人说话:“我还以为姑娘体面,我们也能跟着沾个光,可是你偏要勾引少爷,若是勾引成了当了姨娘也行啊,偏偏被撵出去,连累着我们也受肮脏气……”

    贾环听这话实在不象样,看一眼莲儿,意思是你还等我去跟奴才吵架吗?

    莲儿会意,立即掀帘子进来,指着那媳妇骂道:“你少满嘴里胡说,当初你们沾她的光得以伺候园中买办杂差,现在她不得势了,你们就这般作践,你在府里成天勾三搭四的谁不知道,还有脸说别人。现在我就带她走,等她再得势了,你们有种别哈巴狗似的再跟过来摇尾巴。”

    晴雯受了恶话,早气得昏晕过去,那酒鬼表哥吴贵喝得醉熏熏只在地上卧着,那媳妇看见忽然进来一个丫头骂人,也愣住了,再看见一个年轻清秀的公子进来,笑道:“我们姑娘还真勾人,今儿宝玉才走,又来一位哥儿。”

    贾环与宝玉并不亲近,所以这媳妇也不认得。

    贾环懒得跟这号人多废话,直接拍下五十两银子,说:“我买了你家姑娘,从此以后,你们再也不要来往,是死是活各不相干,以后再不许说与她有关系。”

    那媳妇正觉得晴雯被撵出来,没了一份月钱,反而添一张嘴,心里不快,现在见了银子,眼睛亮如百瓦灯泡,赶紧把吴贵叫起来,借了纸笔写了张文书。

    人银两讫,从此各不相干,不许再有来往。两人按下手印。

    贾环派莲儿到卫嬷嬷家,找卫守信带着小厮严密雇了辆车,立即把人拉到了卫家。

    后角门人住着其他下人,知道晴雯病着被撵出,已经病得不行,现在看她被抬出去,都以为她死了。吴贵媳妇还得意:“还真有这样的傻子,买一个快死的人去。”

    作者有话要说: “咱们这样的人家,原不必寒窗萤火,只要读些书,明白些事理就行了,可以做官时,也跑不了一个官做,何必熬坏身子,弄出个书呆子来?”

    原著中这话是贾赦说的,书呆子指的是谁大家都懂的。估计贾母也是同意这种说法的,要不,她为什么不逼宝玉上进呢?溺爱也不是这样溺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