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6章 打不死的蟑螂

目录:官场教父| 作者:八月炸| 类别:其他类型

    相比于郭台铭的传奇人生,吴天然喜欢郭台铭与富士康背后的成长奥秘他觉得,郭台铭的成功,一是选准了行当,二是有自己独特的经营哲学

    像业界曾流传一句话:“郭台铭喜欢用没有退路的人”一名鸿海内部员工观察郭台铭用人的一大原则,就是看他有没有卖命的决心而没有退路的人通常都愿意全力以赴

    “给已经吃饱的人一碗饭吃,不但用处不大,而且他也不会感激你,但是给饿肚子的人一碗饭吃,他不但会全力以赴,而且还会感谢你”这上下左右是郭台铭的用人一*则

    郭台铭不只一次提到他担任台湾区模具工会理事长时,加坡劳工部长请教他台湾政府做了什么,为什么台湾中小企业这么强大?

    郭台铭的回答让这位部长吃了一惊:“我们的政府什么都没做,所以让我们有蟑螂一般的生存能力”

    郭台铭认为加坡政府照顾地太周到,反而让企业没有竞争力“政府没有效率,民间就会有效率”郭台铭进一步补充

    郭台铭最常讲给儿女的故事就是黄石公园的鸽子

    “在美国的那几年,我们每年夏天全家到黄石公园玩,我女儿最喜欢的就是喂鸽子,”郭台铭回忆有一年,突然看见禁止喂鸽子的牌子,觉得很奇怪,就问管理员为什么不能喂食?管理员告诉他,前一年冬天,一场大雪之后,鸽子全都死了,因为鸽子平时习惯人类的喂食,失去了自己觅食的能力,结果冬天没人喂食,鸽子全都没有办法渡过冬天

    “竞争的环境,是最重要的”郭台铭再一次强调也难怪鸿海一直定位自己不是能报喜的燕子,而是能飞过寒冬的孤雁

    “哪一次行军的时候不昏倒几个人呀难道下雨天或大太阳就不出*了吗?”郭台铭每次谈起企业的经营要不畏暑气严寒,总是引用军官常用的军事术语,都59岁了,却好象又回到了他当年做“郭排长”的时代:“失败的人找理由,成功的人找方法”

    对内管理而言,郭台铭展现领导者执行的决心,先是表现在“配合度”的要求上郭台铭如果要讨论一件事情,相关人员必须随传随到,一件事情如果找人找不到,就会一直Call到为止曾待过鸿海的人都叫它“索命连环Call”,只要是鸿海干部,许多人就曾经回到家后,又被Call回公司的经验,“没办法,谁叫我们是跨国公司?”一名干部解释

    鸿海就是以这种军事气氛浓厚的做事方式,以求有效率迎战变化快的市场

    人称“郭三条”的郭台铭,最爱用“三句话”拆解观念和行动步骤在下达命令时,郭台铭常常拿起签字笔,信手就在背后准备好的白报纸上清楚写下自己的想法,和他对产业结构的分析

    这些白报纸是放在木架上,和军队野外教学用的一模一样,郭台铭一页写完就翻到下一页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三个白报纸架,供郭台铭边说边写,“白纸黑字既清楚、又留下纪录”郭台铭对这种方式极为满意,而员工对于交待的任务也不敢随便乱打折扣

    郭台铭有句名言:“真正的英雄,早就死在沙场上,而不是回来拿奖章的人”让很多每年授奖的人听了不是滋味但鸿海内部的人都很清楚,郭台铭主要的用意是要提醒已有战功、高高在上的主管,不要以物质的收获而满足,人生还有大的战场,而奋斗还没有结束

    是啊,郭台铭三十年前,他名不见经传;二十年来,他深耕大陆;如今,他叱咤风云、纵横四海;他是“打不死的蟑螂”,不工作就会生病;他霸气、独裁崇拜成吉思汗他作为“全球代工之王”,是名副其实的“科技枭雄”

    吴天然总结了一下,觉得郭台铭真的是一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是*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台湾首富郭台铭旗下的鸿海集团,十年前营业额只有100亿台币,而2006年的营业额达到1兆台币,十年成长100倍

    “我不懂模具,但是我会用人、会用专家,我们公司的机械博士过几十位”这是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的自谦之词,尽管鸿海是以模具起家,但郭台铭很清楚,善用人才,才是奠定了鸿海30年来持续成长的基础

    敢用———把人才变将才

    以2006年鸿海集团旗下最大的一块事业版图“富士康”控股公司为例,总经理戴丰树拥有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并且在丰田汽车工作八年,当时有人就怀疑做车子的,能把手机做得好吗?但郭台铭认为,“车子的零件有两千多种,但手机只有两百多种,你说能不能做好?”

    果然,从欧洲关键零件到美国设厂,戴丰树一开始就参与手机的全球布局,五年间鸿海创造出来的营收大约是两千亿台币,也是鸿海2006年成长最快的部门

    从0到90分很容易,而从90到100分却很难这是一般外界的看法,但是善用人才,却让鸿海可以从90分继续成长到200分、400分、800分

    “相对于其它IT界领导人培养的是人才,郭台铭培养的是将才”前戴尔亚太采购总经理方国健一语道破今天鸿海对于人才的重视和使用郭台铭常挂记的一句话,就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每次有人问起鸿海最大的挑战,郭台铭一定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才人才的选拔和培育,是一个企业永恒的难题”

    在投资人才方面,郭台铭一向舍得花钱以最早推动的“凤凰计划”为例,鸿海为了引进光通讯专家,公开在媒体上刊登年薪1000万的广告,外界看见郭台铭寻找人才的大手笔,也看见郭台铭做事的决心

    敢给———经理级年收入300万

    郭台铭是个敢给的老板,鸿海集团的薪水加上员工配股,经理级主管的薪水加红利,一年约有近300万元的水平,副总经理级以上的年收入是*近千万元,是电子业福利最佳的公司之一

    难怪业界称郭台铭是台湾电子业“最敢给”的老板,但他自己的办公室都相当简朴,郭台铭说:“我没有个人物质享受的兴趣,而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在投资设备和人才方面,从不吝于花钱”只要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设备、最顶尖的人才,不管开价多少,郭台铭都会想办法购买

    像鸿海并购了奇美通讯之后,为了要留住前总经理等研发及营销专才,史无前例地发行了富士康国际控股“折价增资股”,简单地说,就是郭台铭让员工用折价现金增资,成为另一种技术入股的模式,员工拿出现金入股,让员工与公司荣辱与共

    从这个角度来看鸿海每年的尾牙活动,主要就是宣示“老板敢给”的决心,像2005年一个尾牙晚会上就送出包含股票及现金共4000多个奖项,总市值近四亿元

    郭台铭承认鸿海没有品牌,但人才、度、成本、质量是鸿海品牌四大竞争利器,而其中人才是排第一位

    不过重要的是,老板敢给,敢要求员工

    “报告董事长,我出到欧洲的货出了问题,我要亲自去解决”一名主管向郭台铭紧急通报,而郭台铭一方面点头赞许主管到第一线解决问题的决心,同时也明白告诉他:“机票钱你要自己出”

    这也说明了郭台铭赏罚分明的一面,“我发奖金的时侯,就是我裁人的时侯”这是郭台铭留下另一句用人的名言,“因为有赏也有罚,总不能等公司开始赔钱的时侯,才开始裁员”

    敢花———花钱是为了公司进步

    郭台铭从不吝啬把钱花在投资人才和添购先进设备上,他认为唯有长期投资和发展人才,才是台湾全球化布局成功的关键“所以,外界说花钱是我的一种享受,还不如说花钱是我的一种追求,这就是我的哲学”

    在人才的培育方面,鸿海把眼光放远,在台北、美国、中国大陆都有“世干班”世界干部训练班,为了将员工培养成国际化的人才,让他们去海外受训,为此花费上千万美元

    虽然外国公司也很敢给,也赏罚分明,但可能连西方管理学家都搞不懂,为什么有一群优秀的人才愿意为鸿海卖命,赚了钱之后还不停歇,让鸿海帝国可以越来越大

    关键在于“以身作则”的力量郭台铭强调的“以身做则”不是事必躬亲,不是事事要管,而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他要求员工不分层级,一起投入研究创、挑战困难,这点和西方管理学强调的“分工授权”不太相同

    一位拜访过鸿海的人士就分享了他和鸿海干部吃饭时的经验有一次他到郭台铭常去的餐厅吃饭,郭台铭说要去一下去办公室,却让大家从七点多等到九点,这段时间,没有人敢点菜动筷子而公务缠身来迟的郭台铭,一看大家都没点菜,除了赶紧叫菜,他也会先起头夹菜吃,因为他知道自己一动,饥肠辘辘的大家才会开始吃,而郭台铭看大家开始动筷子,就放下筷子不吃了,和大家谈他的计划但郭台铭也时时注意什么菜吃完了,叫厨房赶快再上菜,等大家都吃饱了,就会看到郭台铭把每盘剩下的菜,倒在碗里拌一拌,咕噜咕噜吃下去,这名人士说,“郭台铭帮干部张罗饭菜,但自己却吃剩的,干部看在眼里,人心就是这样被买走的”

    让人惊讶的是,在酒足饭饱之际,大家想着今天终于可以好好休息了,忽然间郭台铭说:“十点半要开会的去准备一下”一名在鸿海工作20年以上的干部说:“看了老板赚钱之后没有放进自己的口袋,几乎全都投入机器设备,这样的老板值得跟”

    能用———不怕干部比自己强

    鸿海公司唯才适用,不会强调谁是博士、谁是名校,在鸿海征才网站上就指出,只要投递履历,就有机会加入鸿海,“鸿海并非外传的非名校不用”

    郭台铭不像广达集团董事长林百里、华硕集团董事长施崇棠都是电机系工程师出身、名校毕业,资深业界人士指出,这样反而能吸纳各方人才,不会因为工程师过于自信的个性而有所局限

    但这并不是说郭台铭没有自信,反而是面对逆境、困难,练就了郭台铭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一身霸气

    敢冲———冲关就能获得大报酬

    郭台铭在打造鸿海帝国的过程中,遭遇过许多巨大的困难,但他认为在应付这些难关时,如果能有所突破,就能让自己得到了最大的报酬,拥有越来越多的实力

    今年,郭台铭旗下的八个事业体,计划在未来三年各自至少收购六家公司,除了版图的扩张,主要着眼于全球人才的收编这也意味着未来三年,鸿海集团至少还会有48家公司加入,外界认为,这48家公司将是鸿海再造另一个“兆元奇迹”的关键

    也是为了容纳各路人马,鸿海组建了23个所谓的“技术委员会”,事实上,鸿海很早就有这样的跨部门组织,只是现在层级拉得高,由郭台铭亲自面试主管,让各种人才能充分发挥和交流

    从20年前的100万台币到1000亿,鸿海造就了第一批富豪;第1000亿到第5000亿,主要是以富士康为主,造就了第二批富豪;第5000亿到二兆将造就下一批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