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3章 击缶而歌

目录:官场教父| 作者:八月炸| 类别:其他类型

    作为一个专业人氏,吴天放虽然觉得奥运会的开幕式有些过于奢华,但他也承认,为了这一幕,所有参加的人员都付出了太多太多。有许多细节令人感动,也让人难忘。

    单就开幕式中的文艺表演来说,从去年8月创意初步确定后,开闭幕式小规模的排练就已经开始了。今年3月启动大规模的排练。为了开幕式这50分钟的表演,演职人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击缶:编排7小时采用7分钟。

    “击缶而歌,击缶而歌”,古时文人雅士开怀畅饮后高兴的场景,如今被夸张放大、仪式化地搬到了奥运会开幕式上。

    同样的身高,同样的步调,2008名1.80到1.85米高的小伙子打出了中国人的情怀,表达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喜悦心情。

    看似从容、简单的表演,实则暗藏玄机。这个模拟青铜器“缶”,每个重达60公斤,配有4块LED屏、一个电瓶和钢支架。小伙子们每次排练,推着它还是需要把子力气。编导孙育鹏介绍,为了与往常开场锣鼓的打法有所区别,打出慢发射波的感觉,光研究击打方式和节奏以及舞蹈性就用了4个星期。“我们去年9月份就开始小样排练了,恐怕是所有段落中最早进入的。”边排边改,“包括倒计时在内,7分钟的节目,废掉的编排足有7个小时之长。”

    参与演出的小伙子都没有舞蹈和音乐基础,孙育鹏他们4个编导就训练30名教官,他们教400人,这400人再教2000多人,美其名曰岗位责任制。他们的排练一年四季全赶上了,冬天雪地里,小伙子们戴三层手套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柔韧性,打太极,跳兔子舞。今年夏天北京雨水多,推出道具没多久一下雨又赶紧推回去。

    “精彩因为我参与,快乐因为我奉献”;“今天击缶不刻苦,明天就要当替补”……小伙子们非常可爱,他们在床头,甚至在缶上、缶槌上,都贴上了这样的话激励自己。这个节目打整齐是基础,平均每人200套动作一点不能错。演员唐华银说:“其中3分28秒是2008个人完全整齐划一的,训练时我们连续打10次不能出一点错。哪怕一个人错一次,就要全体加练一次。打完之后,站着的地方全被汗水浸湿了。”

    活字印刷:897名演员897套动作。

    昨天,“活字印刷版”上,一个个长方块不断变化出风吹浪涌、水滴、菱形、长城、桃花飞舞等动态和静态图案以及三种字体的“和”字。表演完毕时,一个个小脑袋钻出方块向观众招手。“太神奇了,还以为是机械传动或者电脑作出来的。”

    表演道具字模边长75厘米,高1.4米,利用剪刀叉和滑道并辅以弹簧的原理。节目的魅力正是靠一个个人以不同速度和高度推举字模,形成种种画面。“897名演员谁跟谁的动作都不一样。”该节目编导组组长姜钢说。没有先例,没有参照,这个表演太难了。“我们先在电脑里做出要表现的图案,然后分析出每一个人表演的速度和高度,再写出每个人的口诀,最后就是练得不能出一个错。”

    参加演出的都是部队的文艺骨干,他们从今年1月开始训练,每个人都要先过力量和速度这一道关。一个字模的重量为20公斤,训练前,一名演员10秒钟最大力量能够举三四个落次,而表演的要求是在6分45秒节目中每秒完成一个落次。练,做俯卧撑,举箱子,既要快速还要持久。演员推1厘米,字模升起5厘米。到底推起多高很难掌握,编导就在字模上以铁片做记录,但也只能是大概,更主要的是靠演员成百万次的训练,形成肌肉记忆。7月15日,节目组才拿到完整道具。7月30日彩排时,左边第三排总有一个方块“冒泡”下不去,弄得观众也跟着着急。8月5日最后一次彩排观众发现缺了两个字模,原来是有两名演员被地面突起物绊倒了,摔坏了道具。姜钢说:“我们每天提心吊胆的,怕出错。”地面不平,演员用力不均,都会影响表演效果。

    字模地坑很小,方块之间相隔只有10厘米,排练中这么多人挤在一起,怎么方便上厕所都需要费脑筋设计好。一进“鸟巢”封闭场地就好几个小时,编导只能狠狠心要求演员们控制吃饭、喝水。一般演出都有10%的替补,字模表演由于每个人的表演动作都不一样,应该是100%替补才好,不过现在只配了50%的替补演员。姜钢说:“这些替补更累,他们既要记单数位置的口诀,还要记双数位置的口诀,记的动作也多一倍,最后还未必能上台表演。”

    如此充满想像力的节目昨晚终于完美地呈现在全世界人面前,然而,姜钢曾想过许多次,排不出来怎么办?这个节目就可能上不了了。正是他们崭新的创作理念和智慧以及演员们的努力,共同完成了一个艺术表演的奇迹。

    太极:导演一次次“否”*出真功夫。

    以静制动,以慢制快,以柔克刚,2008名太极演员竟能做到气韵相同,而且队阵变化复杂,舞蹈感很强。昨晚开幕式《自然》段落的太极表演竟让全场喊出了“好”。

    该节目的编导组组长看上去是一位不像“武林高手”的“舞林高手”,北京二中的舞蹈老师孟艳。

    太极和别的武术不同,它完全是内敛的东西,要找它的精髓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编导组请来少林寺武术指导解福印,他给孟艳买来太极方面的书和光盘。“各门派最精华的东西都要了解,了解越深想要表达的东西才越准确。我们合作非常愉快,比如我们想要一个‘白鹤亮翅’,他做出来,我们就想在不影响太极本体的情况下,手、脚的位置能不能再夸张点?”就这样他们开始了漫长的创作。

    孟艳他们自己否掉的就不下几十稿,更别说让导演组给否的了。这个节目真正排出雏形是今年5月28日,距他们进入这个节目组已经近1年的时间了。他们从河南塔沟少林武术学校2万多学生中招了2000多人排练,每排出一版就录像拿回北京给开幕式导演组汇报。这次导演看了说“哎呀,艳子,差一些,再去挖掘挖掘”;下次看了又说“艳子,整体的文化感、厚重感还不够”;再来则说“艳子,还是觉得有点弱,要再打出些文化来”……“你知道这些词听起来都蛮准确的,但是空的,用肢体语言怎么表现?”艺术要表现出人们想说而说不出来的话,孟艳那时觉得要完成导演的意图太难了。“不能说一点委屈没有,但如果没有导演这一次次的否,不会变成这样;一次次的否,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沉稳和安静,这就是成熟吧。”

    太极编导组一共有5个人,“感谢奥运会锻炼了我,我以前是说一不二的人。这是奥运会,不是个人晚会,你不可能无休止地按你的想法走,你要尊重一起工作的伙伴。”有时怕伤害伙伴,说自己不会哭的孟艳在排练太极时竟也偷偷流过泪。“我相信为排开幕式每个编导都哭过。”

    2000多名孩子也付出了将近1年的汗水,早上5点多练到中午,下午2点开始又一直练到晚上6点多,晚上有时还要加班。冬天尽管穿得很多,衣服也能被汗湿透;夏天在没有一棵树的*场上暴晒。

    梦幻地球:4个月练成地球威亚人。

    昨晚,刘欢和莎拉?布莱曼在一个蓝色梦幻地球上深情唱起主题歌,四周围绕着张张孩子们的笑脸,传递出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主题。

    这个巨大的升降装置,设计、制造和安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58名带着威亚吊钢丝)的演员有的侧着,有的头冲下,在“地球”上行走、翻腾,好像全人类共同奔跑的感觉。球的直径24米,由铝合金、能感光的弹性材料制成。歌手演唱时,原本压缩在一起的9个环,升离地面18米成球状。开幕式技术总设计于建平介绍,这个球创意很新,但由于整个结构不是刚性的,中间靠很多拉锁把它拉起来,技术难度很大,演员在上面表演球体不能晃。演员表演时上面还有小滑车拽着,借助滑车和安全绳绕球行进。这个技术在国内第一次用,在国外用的也不多,观众看完觉得很神奇。

    设计这个地球的是开幕式舞美总设计、英国著名舞美设计师马克?菲舍,当看到他的想法变成现实时也惊叹不已:“太阳马戏团练侧着走得一年时间,没想到你们4个月就练成了。”这58名威亚人是从400多人中选出来的,来自山东宋江武术学校、莱州武术学校和河南塔沟武术学校。他们许多人刚一上去都不敢侧着走,有的下来甚至呕吐。最底下的8环、9环演员主要是克服大脑充血问题,而上面的1环、2环演员更难练,一开始跑不了、翻不了。打套路表演的“3环”李华飞说:“练了两个月才能站和跑,比练一套拳困难多了。”在球上练时间长了也闹出了笑话,这个节目的编导赵洪武说:“有一次站队集合,发觉所有人都有点歪。我就喊站直了,他们说站直了呀,可看上去还是有点歪。”

    观众会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赵洪武回答:“我们每次上球训练都要6方签字,包括球体技术组、威亚组、演员组、地面安全网、导演组和教练组。而且,现在每个人都有两条主滑车和一个保险滑车,保证不出意外。”他透露,为保证演出效果,昨晚表演并没有安全网。

    空中风筝:起死回生,19剩1。

    还记得昨晚场地里搭起“人体鸟巢”时,一个放风筝的红衣小女孩突然出现从南到北“飞”过“鸟巢”夜空吗?特写镜头里她美丽的大眼睛,可爱从容的笑容,让人过目不忘。能这么泰然自若地表演长距离高空飞行,并不是一般的小孩都能做到的。她其实是沈阳军区前进杂技团9岁的小学员朱巧妍,幸运的她成为了全国杂技界在开幕式上表演的唯一代表,而这个环节的设置可谓一波三折。

    这个环节原本是“人体鸟巢”中间升起一群飘逸的“蝴蝶”,前进杂技团今年3月受邀以各种杂技绸吊动作表现蝴蝶形象。杂技团上下欢呼雀跃,他们的绸吊节目曾获得过第十届吴桥杂技节金奖,他们为开幕式又专门编排了新的动作组合。前进杂技团在高空表演中独领风骚,但高空表演最怕广场:是否有合适的悬吊点、是否能承载19个人表演时的重量、风对表演有多大影响以及不带保险绳演员如何克服对高的恐惧感等。今年5月份,19名演员被拉到了大兴模拟场地用汽车吊车开始训练。5月19日节目审查,评价是节目很漂亮但怕人多安全出问题。可人少了,在“鸟巢”这么大的地方又显得太渺小了。权衡再三,这个节目还是被拿下了。

    演员们很失落,有的甚至哭了。“我倒没怎么上火,一边训练一边等待。我们的演员有很好的空中表演素质,别人也许训练好长时间,我们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行。”团长董争臻看似平静地说。后来开幕式副总导演陈维亚把一部分演员安排到“空中飞鸟”的高空表演中,没成想,这个节目没多久又给拿掉了。总导演张艺谋则又想了一个辙,就是增加一个空中放风筝的环节,可谓神来之笔。董团长赶快调过来两个小女孩备选,B制。她们俩都正在学习,从未上过舞台。“虽说与刚开始的设计有极大落差,最终呈现的不是杂技典型符号式的东西,有人因此嘲笑一个专业杂技团干这种事儿太小儿科。但我们觉得能参加奥运会开幕式表演史无前例,我们经历过,这比说什么都幸福。”可好心情没持续多久,7月16日,开幕式内部彩排时,“放风筝”由于前期准备时间过长,又面临被拿下的风险。“谁也没跟我正式说,是我从侧面了解到的……但又没完全定,那就有希望。”董团长并没有马上告诉两位小学员。在担心与希望的复杂心情中又过了5天,董团长接到了陈维亚转述张艺谋的电话:恢复放风筝节目,减少准备时间。正是张艺谋这最后决定,让亿万观众看到了小女孩“飞”过“鸟巢”夜空这一充满诗意的画面。这次董团长放松地笑了:“我跟学员说,结果是美好的,过程的复杂和残酷只是对人的一种历练。”

    皮影:7月17日憾别舞台。

    7月17日中午,当张继钢通知皮影编导组组长张伟东,他们的节目被取消时,他一点儿都不相信。他赶到开闭幕式运营中心直接找到张艺谋,回答是“争议比较大,还是砍掉了”。他蒙了,竟一下子不知做什么好。有人说,一米八的他哭了,他事后没有承认。

    张伟东是战友文工团副团长,去年5月他就受命参与编导这个节目了。这个节目的创意是一百多个超大皮影的戏曲表演,张艺谋最初的想法是京剧用的比较多,秦腔也是一个古老剧种,就请陕西作曲家赵季平以《新婚别》配了一个秦腔音乐。

    去年9月先做成了一个道具,重达96公斤。活动如此巨大的皮影需要7个人:两个人扛,其中一个还兼负责*作头、一个兼负责*作身体;还有4个人表演四肢,一个人撑住皮影。编导组请北京舞蹈学院的学生试验道具,表演形态。春节后又做出了30个道具,一百多名表演者都是部队文艺骨干,他们轮流用这30个练习,人歇道具不歇。不多久,这些兵俑皮影不是线断了,就是腰断了,好在演员们自己上来就能修。说起这些,张伟东依然充满感情。“有人觉得这个节目比较悲,与开幕式整体风格不符;有人觉得这个白色调的皮影太暗,应该是彩色的更亮一些;还有人觉得应该用京剧,外国人更熟悉。”艺术有时也很残酷,张艺谋解释说,总觉得这个节目别扭时就说明有问题,只能大刀阔斧地砍掉了。现在,这个环节变成了一个京剧过场演出,依然由张伟东编导。他和一百多演员没能坚持到最终把皮影这个节目展现给全世界的观众。

    没办法,像这样付出许多心血而最终没有上场的人和事还有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