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回看谁升官快

目录:化龙道| 作者:天花板| 类别:武侠修真

    汉成帝见说不动老太太,一赌气,撂下一句话:“那您看着办吧!反正有没有皇后又有什么关系,不就是少一个‘正位宫闱、同体天王’的摆设吗?我不要了行不行?”

    扭过脸去,又到赵飞燕所居的远条馆,或者赵合德所居的昭阳宫找那俩官奴婢寻欢作乐去了。

    把王太后一个人搁在长信宫里生闷气,正赶上侄子王莽、外甥淳于长一前一后进宫问安,老太太满肚子苦水就冲这俩晚辈倒开了:

    “巨君,子孺,你们表兄要册立官奴婢出身的赵飞燕为正宫皇后。我这儿刚说了一个不行,他就跟我甩脸子,你们说说,他还把我这个娘放在眼里吗?当初先帝就不待见我们娘儿俩,好几次生了废立之心,得亏了我一向小心翼翼,没什么错处让先帝抓住,这才算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现在倒好,他当上皇上了,翅膀硬了,就不听老太太的话了,你们说怎么办?”

    王莽、淳于长赶忙劝慰了一阵,各自思量开了。

    王莽这时已经由黄门郎升为射声校尉,八校尉之一。

    那八校尉?中垒校尉,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胡骑校尉,射声校尉,虎贡校尉。

    这八校尉分管御林军,每一校少者七百人,多者千余人,平时宿卫宫禁,战时出征杀敌。王莽当的这个射声校尉,负责统辖“待诏射声士”,也就是弓箭手,他手下的小丫头陈持弓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八校尉虽然是小小的武职,但待遇极高,秩比二千石,俸禄标准相当朝廷派驻各郡的郡守或诸侯国的丞相。为什么?宿卫宫禁,那是直接关系皇上安危的要害职务,当然得用优厚的待遇来笼络住,为江山社稷着想嘛!

    王莽虽然是文人出身,对六艺之一的‘射’倒也不陌生,把一班将领操练的有模有样,可惜的是,这一阵子,边疆上无战事。

    内地虽然零零星星有过几回老百姓造反举事,但规模都不算太大,当地驻军就应付了,没动用朝廷的警卫部队。

    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除了履行“宿卫宫禁”的任务之外,剩余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熟悉军营生活,观察朝中百官如何施展朝政方面,区区一个射声校尉是满足不了他的,趁着皇上没往自己身上压更重的担子,抓紧时间学习别人的经验,汲取他们的教训,省得万一皇上委以重任再去临时抱佛脚,这才是真格儿的呢。

    除此之外,王莽还有一件正经事,那就是尽孝道。在家里,他要侍奉多愁善感的寡母。在宫里,抽空还要问候问候姑妈王太后。可是这次来的不是时候,老太太正闹别扭,一头是姑妈、太后,另一头是表兄、皇上,叫王莽怎么表态?

    王莽自然是希望赵飞燕能顺利登基称帝,他推荐的人嘛,只是这态度不好表现出来,倒不如利用一下身边虎视眈眈的淳于长来达成目标,泛泛而谈:“太后,侄臣以为,皇后之位的确不可久缺,万岁急于册立新后也是有道理的。周礼上说,王者立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以备内职焉,这都是有讲究的!

    皇后在后宫的地位,就如同皇上在朝廷一样,那都是重要得不得了,她得率领皇上的一百二十位嫔妃做好工作,那担子也是不轻的哩。我研究过,周礼设置的后宫女官,也和朝廷官制相仿佛,可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朝廷有三公,后宫就有三夫人,不过职责不同,是专门设来‘论妇礼’的。朝廷有九卿,后宫就有九嫔,负责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等妇女四德的教化,朝廷有二十七大夫,后宫就有二十七世妇,掌管丧葬祭礼接待宾客等等事宜。

    朝廷有八十一元士,后宫就有八十一女御,伺候天子的饮食寝席。您看,这后宫是不是就如同一个小朝廷?按照周礼的宗旨,设置后宫女官的目的,就是为了颁明职守,分派任务,加强对后宫的管理,使大家各司其职。

    这么一来,皇帝生活在后宫,并不全然被肉1欲困惑,在欣赏嫔妃们环佩叮噹悦耳声音的同时,可以像在朝中一样,随时接受如同大傅太保训护人主导以德义那样的劝戒。后宫的人选也像朝廷选士一样,注重品德、才、干,要选拔贤才,这才能辅佐君主。

    老百姓尚有‘贤内助’之称,何况帝王之家?相貌、身条儿固然重要,可太强调那些,就会走向反面,诱导皇帝去沉溺色欲!那么要实现闺房肃雍、险谒不行的目的,靠谁呢?当然要靠皇后啦!您说是不是?”

    王太后挺欣赏王莽对周礼的造诣,可是又觉得他这番话略嫌空泛:“道理不错,可是到底该不该立赵飞燕为皇后呢?”

    王莽自然不愿意开这个口,模棱两可道:“立谁不立谁,当然由您拍板儿,皇上那边的意思也得考虑,不过,臣侄以为,人选的最终确定,还是要把握住人品两个字,出身什么的,倒并不太重要。至于赵飞燕赵婕妤,臣侄了解的不是大多,好像皇上倒是挺宠爱她的……”

    作为一个小小的射声校尉,在立后这种国家头等大事上,能发表的意见也就到此为止了,王太后也明白侄子的难处,她摆摆手,止住了王莽:“巨君,我听懂了,我会仔细考察赵飞燕那个丫头的,坐那儿歇会儿吧!”

    太后赐坐,明显地是一种赞许,淳于长在一边有点儿红眼。

    淳于长一直比王莽的职务高,王莽当黄门郎的时候,淳于长同样因王凤的临终托付而得益,当上了水衡都尉,后来更加官侍中,这会儿已经是位列九卿的卫尉了。

    在王氏家族众子弟中,淳于长和王莽一直并享赞誉,被称为“双俊”,严格说起来,这时候淳于长的声望似乎比王莽还略高一筹。他当然不愿意看到竞争对手在立后这个问题上比自己多捞一票,特别是见太后的态度并不像开始时那样坚决,他敏感地觉察到,自己的机会到了。

    两代人又坐了一会儿,说了点子闲话,太后毕竟上了点岁数,有些倦意上来,王莽见状,便起身告退。

    淳于长也跟着站起来,走到殿门边上,王莽一只脚已迈出了门槛,另一只脚也正在往外迈,淳于长一拍脑袋:“该死,陛下刚才还嘱咐我,有件事要禀报太后,巨君,烦你稍留寸步,陪我一起再去面见大后。”

    王莽冷笑一声停住脚:“子孺还有何事要禀太后?”

    淳于长轻描淡写:“咳,还不是为了万岁陵寝那档子事!”

    “哦,这事儿一直是子孺兄在办,我去了也插不上嘴,就不去了。”王莽说完,就告辞。

    淳于长巴不得甩掉王莽:“那也好,明儿见。”

    送走了王莽,淳于长露出一个阴险的笑容:“傻小子,敢跟我竞争,明天叫你大吃一惊!”转身进了宫中,再次去见太后,低声呼唤。

    王太后斜依凤榻,正在闭目养神,早察觉到外甥又回来了,

    微睁双眼:“子孺去而复返,有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