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8)
在南京朝廷的眼里,白衣军都是最狡猾的。他们一般都不正面出击,而是通过煽动当地人起来造反,故意将局势搞得非常的混乱。他们故意将一些淘汰下来的,又或者是从明军那里缴获来的装备,暗中送给当地人,助长他们发动骚乱的实力。
当地的官府无法控制局势了,只好向白衣军求助。于是,白衣军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大摇大摆的插手了。事实证明,只要白衣军插手,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这片地区,彻底的落入白衣军的掌控,和南京朝廷,再也没有丝毫的关系。这个办法,屡试不爽。
甚至,在很多时候,地方官府为了投靠白衣军,主动的争取宽大处理,干脆自己弄点小骚乱出来,然后请白衣军进驻。这等于是变相的投敌,变相的出卖朝廷。但是,朝廷面对白衣军,也没有丝毫的办法。就是抗议,都是不可能的。因为,哪怕是小小的抗议的声音,都有可能激怒白衣军,从而给南京惹来天大的祸事。
现在的南京朝廷,正借助徐兴夏和朱以蓝的大婚,拼命的维护和白衣军的良好关系,务求不能得罪白衣军。否则,白衣军集中兵力,横扫江南,南明朝廷估计不用三个月的时间,就要彻底的垮台。到时候,某些人就真的要学陆秀夫,抱着末代皇帝跳海了。
由于南明朝廷的顾忌,白衣军更是肆无忌惮,不断的向四周蚕食。到泰昌元年的七月份,白衣军已经控制了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大半个西南地区,白衣军都是使用这样的方法拿下来的。作为背后主使的白衣军。几乎没有浪费一枪一弹,就将大量的地区纳入康中。
没办法,白衣军的政策,的确是太具有鼓动性了。明朝末年,贫富分化的情况,已经十分的严重。全国九成以上的财富。集中不在不足一成的人手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乃是普遍的现象。生活在最底层的百姓,日子过得是非常艰难的。
这一点,从当初威镇堡徐家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当初的徐家。就是明王朝底层百姓的普遍写照。否则,徐兴夏的横空出世,也不会吸引到这么多的穷苦人了。最初的白衣军,几乎全部都是由饿的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穷苦人组成的。
白衣军的成功,先进的武器装备。当然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成功的挑起了一整个阶层的怒火,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因。须知道,这个阶层的人数,可是占据了全国人数的九成以上啊。
在一些遭受了灾荒的地区,当地官府救灾不力,灾民们更是卖儿卖女。易子相食。他们是真正的除了一条烂命,一无所有。可想而知。白衣军的到来,会给当地的穷苦百姓。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已经没有选择的他们,不拿起武器,跟着白衣军干就怪了。
以前,在朝廷的威压之下,那些老百姓不敢起来武力反抗,生怕会被冠上造反的罪名,抄家灭族,只能是忍气吞声,一再退让。现在,有白衣军的撑腰,他们想干什么都行。抄家灭族的罪名,逐渐的转移了主体,转移到了当地官府的身上。
事实上,随着白衣军的插手,当地的官府,也的确不敢对底层的百姓进行欺负打压了。他们生怕白衣军来了以后,会被反攻倒算。话说,白衣军方面,对反攻倒算这四个字,的确是体会的太深刻了。这完全是很有可能的。之前,就有些典型的例子。
某些冥顽不灵的地方官府,对闹事的百姓进行了镇压,着实是杀了一些人,用人头滚滚,血流成河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当时,杀人的官府大员,的确是过了一把杀人瘾。但是,他们很快就发现,血淋淋的屠刀,忽然改变了方向,落到了他们头上。
白衣军来了以后,将这些杀人凶手都全部抓了起来。白衣军也不直接杀人,只是将他们都交给新成立的自治委员会处理。而那些自治委员会的成员,就是那些闹事的百姓。他们都说有亲人死在那些官府大员的手里的。可想而知,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有过这样的教训,地方官府是说什么都不敢轻举妄动了。
不要说地方官府,就是南京朝廷,也不敢说什么,更不敢做什么。面对白衣军的步步紧逼,他们只有装作什么都没有听到,什么都没有看到。他们不能和白衣军翻脸。如果和白衣军翻脸,徐兴夏一道命令下来,白衣军就会直接向南京进军。
到那个时候,如果南京朝廷不想学陆秀夫那样,抱着小皇帝跳海的话,就只有投降了。一旦投降,他们就连最后的一点点作威作福的机会都没有了。因此,叶向高和赵南星,都严格约束自己的手下,万万不可去触怒白衣军,以免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其实,很多地方官府,根本就没有抗拒白衣军到来的念头。因为,本地区内的一些商家,对于白衣军的到来,也是持欢迎的态度的。他们巴不得白衣军快点到来,快点推行白衣军的各项政策呢。有他们在背后为白衣军煽风点火,白衣军的阻力,就更加的小了。
对于绝大部分的商家来说,利益,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能够为他们谋取利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其他什么的,在利益的面前,都不堪一击。朝廷可以帮助他们谋取利益,他们就拥护朝廷。如果白衣军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利益,他们完全不介意让白衣军取代南京朝廷啊!造反是什么罪名?这有什么关系?
一句话说到底,就是谁做皇帝都不重要,谁来主宰天下都不重要,只要能给我带来好处就行了。现在的情况,刚好是朝廷已经无法满足这些商家的利益诉求,只有白衣军才能满足,他们当然要主动的投靠白衣军了。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
“其他人的情绪如何?”赵南星意味深长的问道。
“都不是很好。”叶向高的语调,有些苦涩,又有些失落。
赵南星提到的其他人,乃是指南明朝廷的其他高层。别看南明朝廷奄奄一息,苟延残喘,随时都有可能灭亡。其实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原来朝廷设置的各种机构,一个不少。所有位置的官员,也是一个不少。有的职位,还有好几个官员是重叠的。光是发放官员需要的俸禄,就足够泰昌皇帝白头发了。
能混到高层的,没有一个是笨蛋。叶向高和赵南星很精明,一直都在谋划自己的后路,根本无心政事。其他的高层,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基本上都是拿着朝廷的俸禄,在日夜的琢磨以后的日子,到底要怎么过。这一点,甚至连泰昌皇帝都清楚。现在的南明朝廷,不过是一个路边的茶棚,最终还是要被风吹雨打湮灭的。
也难怪南明朝廷的其他高层,都有这样的骑驴找马的心理。实在是南明朝廷真的是没有希望了。他们是不能不改变,不得不改变。现在的南明朝廷,要人没有人,要钱没有钱,要粮没有粮,要军队更是没有军队,可谓是要什么就没有什么。如果还不改变自己的话,他们就只有等着白衣军的屠刀降落下来了。
一方面,现在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暴力对抗白衣军。
白衣军的战斗力,已经是有目共睹的,想要在军事上打败白衣军,根本就没有可能。最开始的时候,南明朝廷还一度想要招募大量的明军战兵,在军力上对抗白衣军。在南明朝廷刚刚成立的时候,朝廷曾经发出勤王诏书,希望各地组建军队,前往南京城勤王。当时,南明朝廷,的确是聚集到了五万以上的军队。
当时南京朝廷感觉,原来的明军战斗力不行,都是因为人的问题。没有出色的将领指挥,明军的战斗力才会这么差。他们决心提拔袁崇焕为军队统帅。他们琢磨着,现在人的问题解决了,明军的战斗力,应该会上升的。但是,他们很快发现,这样做,不过是加速自己的灭亡而已。而袁崇焕,对自己也是严重的信心不足。
袁崇焕是真的没有信心。不是说白衣军的战斗力太强,而是明军自身的战斗力太弱。勤王诏书的好处,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到大量的部队。在总兵力的数量上,有一个比较好看的数字。可是,勤王诏书的致命弊端也在这里。人是不少,却是乌合之众,各有各的山头,谁也不肯服从袁崇焕的指挥。
那些勤王的军队,来自江南各地,成分非常的复杂。其中,有忠诚度较高的白杆兵。白杆兵的统帅,就是赫赫有名的女将秦良玉。秦良玉对于朝廷,向来是忠心耿耿的。这一点,不需要任何的怀疑。单看她愿意放弃自己在播州的家族安危,主动率军到来金陵,就知道她对朝廷的不离不弃了。换了其他人,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求订阅!】(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