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十六节

目录:现代娇娇女的红楼生涯| 作者:忘却的影子| 类别:玄幻魔法

    边上的金嬷嬷、崔嬷嬷、胡嬷嬷都吃了一惊,白嬷嬷立即守在了门口,还好今日大雨,又有雷鸣,不然,这些话还不让外面的人听了去。

    贾瑾继续道:“如今的金价是一两金子兑换二十三两银子,而到了年末的时候,各家各户都忙着过年打首饰,那时候的金价基本在二十七两左右。金子的使用范围比不上银两和铜钱,所以自然就没有倒卖银两铜钱那么暴利。而且使用银两和铜钱的大多是平民百姓,占国家人口的九成有余,当今规定,市面上的买卖,十两以下不收火耗,其实是朝廷用国家财政补贴天下百姓的德政,不过大多数的百姓目不识丁,一年也就交税的时候用到银两,所以这项德政也成了那些商人牟利的手段。”

    贾瑾摇着手里的扇子,见黛玉听得认真,脸上也有了些许笑意,微微勾起嘴角,道:“这事情就是如此。东西用得人越多,转手的次数越多,被使用的范围越广,精明的商人就越能从里面得到银钱。最好的例子就是土地、粮食和盐。如果土地不金贵,那么就没有改朝换代一事了,不过,天下之土莫非王土,天下之滨莫非王滨,虽然我们能买卖土地经营土地,但是这天下却是皇家的天下,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只要有土地就能有粮食,百姓人家若是肯干,又没有什么天灾的,总能打上一年的口粮、添上几件衣裳。因为粮食易得,若是要经营粮食买卖,里面需要的银钱可是不少的,还有粮食不易保存,折损起来也多,就拿京里来说吧,因为京郊不产稻米,每年都是从南面进得米粮,所以一等白米的价钱是十文一斤,而京畿附近出产的麦子却只要六文左右,像高粱之类的还要便宜,而在南面同样的白米却只要五文钱,而白面却是十一文,所以经营粮食的商人不是家大业大就是背景深厚手段通天之辈。

    “最后就是盐了。盐只要不过了水,哪怕就是放上百年也不会坏,加上轻巧,价钱又不便宜,所以这盐商从来是大财主。如今的盐价是四十二文钱一斤,值上四斤有余的白米了。就是再普通的人家,两个月下来,一户也要用一斤的盐。这中间的盐价若有个什么变动,妹妹试想,若是妹妹手里有十文钱,给一文别人是极容易的,若是天下的人,每十文钱有一文到了妹妹的手里,岂不是平白多了四万两银子。好比普通人家一年买六次盐,哪怕一斤盐中盐商们只能得四文钱,那一年下来就是多少?本朝盐税极重,几乎达到了五成,因此,很多盐商就走私盐,明明开的是三千的盐引,而船上走的却是六千,甚至更多,这些盐商们拿着国家的财富中饱私囊,一年下来不少于数十万两的银子,这些都是违法的收入呢。”

    “这么多?所以那些商人才不停地送钱给父亲,而父亲的政敌才不停地找我父亲的麻烦?”黛玉捂住了嘴,张大了眼珠子,几乎掉下泪来。

    贾瑾看着黛玉,脸上透着欣慰也有无奈:“这是明面上的数字,实际上可能比这个多得多,有可能是两倍,也可能是十倍。不然,就不会有盐政乃是天下第一肥缺这样的说法了。粮食涨价了,只要不是大规模的灾荒,平民百姓都会计较一番,吃不起白米,就吃面,买不起面就吃高粱,实在不行就去挖野菜,如今又添了甘薯作口粮,忍上几日,总会熬过去的。而盐却不同,盐只有两种,一种是山盐,大多来自自贡;一种是海盐,扬州就是最大的产盐区。自贡自不必说,山路崎岖,运输不易,所以本朝用的大多是海盐。在只此一家又没有其他的替代品的情况下,百姓们就只能忍受着盐商的盘剥,而朝廷一再加重盐税也无济于事。”

    几位嬷嬷坐正了细听生怕漏了一字半句的,而黛玉已经是开始发呆了,就连贾瑾问她有没有听懂都不知道,直到贾瑾又推了推她,才迷迷糊糊地说了声:“姐姐,我完全不懂,不过我都记下了。”

    贾瑾笑笑,道:“姐姐我说的都是最粗浅的,妹妹以后慢慢地琢磨着就是。妹妹只要知道一样,本朝模仿前宋,爵、官、职,三者是分开的,俸禄也不一样,像我父亲身上原本就有的一等将军就是个爵位,而二叔身上的员外郎则是官位,一年也就二三百银子,可是如今我父亲身上光爵位就有两个,又是户部郎中,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厨料、衣粮等等额外的贴补,一年可不止千两之数。姑爹的巡盐御史又是个要紧的,品级也比我父亲高,所以这些贴补还要多些,妹妹可不必太过忧心。”

    “可是妹妹总觉得自己太过靡费了,若不能做什么,妹妹心底不安。妹妹想着是不是从日常应用上节俭些才好。”

    “妹妹说什么傻话呢。”贾瑾拍了拍黛玉的手,“妹妹难道忘了,光你我的小厨房里的米粮就有多少种?籼米、粳米、糯米、小米、糙米、黑米,林林总总不下二十种,就是御田粳米在我们家里,连有些头脸的丫头都知道用来做粥是好的,做了其他的她们还不要。若是连妹妹都要节俭起来,外面的人还当姑爹出了什么事情、我们贾家刻薄得连亲戚家的姑娘都要怠慢了呢。”

    “对不起,二姐姐,是我想岔了。”

    贾瑾捏了捏黛玉的脸颊,道:“傻妹妹,记住,这些丫头下人们跟着我们不过是因为能过上好日子又有银钱可得,若是妹妹节俭了,那她们也必须节俭,若是时间久了,还会召来不满和背主呢,因此我们这样的人家,就是节俭,也不会从这些地方来节俭。妹妹要记得,在我们这样的人家开源永远比节俭有用得多也容易得多。还有,我们身上的衣裳首饰、口中的粮食果子都是百姓辛辛苦苦劳作出来的。百姓将自己的血汗交给国家是因为国家能保护他们不受战乱之苦,将这些东西卖给我们这些官宦之家,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能为国效力、同时也让他们能养活自己的家人,我们吃着精美的食物、穿着华丽的衣裳,就是将他们的心意记在心里、背负起他们的期盼,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所以,妹妹,不要说什么节俭的话,该吃的吃下肚子去,该穿的穿在身上,然后牢牢记住他们的期盼,想着是不是可以用自己手中了财物力量,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工作的机会,让他们能有个为自己而努力的安定的生活。”

    黛玉得了贾瑾的话,心里平静许多,却依旧不明白,只得将这些话全部记下,写信寄给林如海。同时,黛玉也知道了自己手里的银钱可作大用,也细心地收好了。贾瑾送走了黛玉,想了想,叫了崔嬷嬷,拿了从买卖街上得的珠玉宝石和外面刚送来的素面金簪银钗及金银线各色上等绫罗羽纱等物,让白嬷嬷去教导那些丫头们扎宫花,又才对金嬷嬷崔嬷嬷二人道:“林妹妹今儿来却让我想到了一件事,只是现在又混忘了,等我琢磨透了,再请嬷嬷们为我参详参详。今儿个,我请两位嬷嬷来,是想问一下,嬷嬷们可知道有什么人会做琉璃的,我想置办个琉璃作坊。”

    金嬷嬷和崔嬷嬷二人对视一眼,才道:“若是郡君想置办琉璃作坊,老身一下子倒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不过,老身有个好姐妹,她有个残疾的侄儿会做这个,若是郡君首肯,老身可以去打听下。”

    “也好,嬷嬷们不妨多商量商量,多推荐几个人出来。还有,上次庄子上送了可用的流民名册来,嬷嬷可都看过了?里面有没有会酿酒的人?”

    崔嬷嬷笑道:“倒是有三户人家,一家八口人之前是酿烧酒的,另外两家是酿黄酒的,一共十一口人,如今都还在庄子上。”

    “这样,如此,在庄子办个酿酒作坊,让他们试着用甘薯酿烧酒。这甘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仓储办法,不如都先拿大部分来酿酒,也好省下一部分酿酒的粮食。让他们三家分开各使各的力,用不同的法子试试,我只要最后酿的酒够烈就好。嬷嬷看看在哪里开这酿酒作坊比较好?”

    金嬷嬷笑道:“老身记得郡君接了牢里的石老太师一家在庄子上,上次老身也看过了,那几间瓦房也小了些,郡君又要接郑太医的家眷,怕是那个院子不够使的。过阵子,等收割了,郡君不妨再盖些瓦屋,将这些犯官家眷挪过去。原来的那个两进的小院又扩建了一次,又有水井,做了酿酒的作坊倒是不错。不过那里潮湿了些,不适合石老太师这样年纪的人住呢。”

    “这样,让庄头去看看,比划着定两三个地方出来,到时候挑一个出来,盖上两层的楼房和六尺的围墙,想必是可以的。”

    <h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