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与大哥谈过话后,郑少红的内心便豁然开朗,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或许,这段时间她的情绪太低落,才会导致她胡思乱想,对母亲的去世也始终耿耿于怀,始终绕不过这道坎。和大哥进行了深入的交谈后,她内心的阴霾也顿时一扫而空;后来,她甚至感到愧疚,觉得是自己太怯懦、太软弱的缘故,才会让她失掉对生活的热爱。
在家庭的灾难面前,作为长子和顶梁柱的大哥,他的内心所承受的痛苦,肯定不比她少;可是,大哥都能战胜这种深重的痛苦,并且很快便重新投入到工作中,继续以他强壮而有力的肩膀支撑着这个家。而她却在这个时候,在临近中考的时候,居然打起了退堂鼓,甚至对读书产生质疑,对生活产生某种幻灭感。这些东西,或许真的只是她这个不喑世事的无知女孩胡乱生出的恐慌,是对假想生活的恐惧,是内心太过胆怯作的祟。
你看大哥,不是照常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吗?她,一个初三的学生,凭什么说出这些空洞无物的话来,她应该咬紧牙关,一如既往地发奋下去,不应该对大学抱以某种未曾体验的幻灭感。
正如大哥所说,现在的她都还没有走入社会,凭什么就对生活产生怀疑。而且,二哥在经历了惨遭逮捕和关押的种种不幸后,不是仍旧回到大学,为他的梦想而奋斗吗?既然如此,她凭什么就对大学产生幻灭。
她应该一如既往地对未来抱着美好的憧憬,相信生活不会总是阴霾,相信生活不会总是苦难,总会有阳光灿烂时候的到来,总会有一帆风顺时候的到来。
现在,她应该卯足力气,为即将开始的中考而奋斗,先考上高中,之后再考上大学,这样她才有资格去评论大学的好坏;然后,走入社会,开始属于她的人生。当她真正开始生活后,她才能去评论生活。不然,一切都只是她的主观妄想,都只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而已,是她一个不喑世事的无知女孩的胡乱幻想而已。
现在,离中考还剩一个半月时间,少红必须抓紧时间复习备考,争取考上大哥二哥所上的那所重点中学。
这段时间,虽然少红的内心陷入到一种误区,始终走不出来;可是,并没有影响她的学习成绩,她的成绩仍旧保持着班上第一名的宝座,仍旧稳稳地在年级前五名。
或许是她的天赋比较高吧,即便没怎么花时间复习,也同样能够取得好成绩。而且,现在课程基本上已经结束了,大部分时间都是拿来备考。所以,并没有对少红的成绩造成任何影响,甚至连班上的老师和同学都没有察觉她身上有任何异常,只是发觉她比以前更喜欢发呆了,也比以前更加忧郁了,仅此而已。
一个半月时间,其实很短,一转眼工夫便过去了。当郑少红将全身心投入到备考时,便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就如同白驹过隙一般,瞬间便到了临近中考的前一周。
在这段紧张而忙碌的备考时间里,少红仍旧会在每周周六的时候回家去一趟,看看父亲,也看看大哥,看看家里的情况。
每次回去,大哥都会跟她聊会天,问她复习的情况,话语间充满了浓浓的亲情,让她很是感动,也减缓了她不少压力。可能是大哥生怕她又会临时受到什么负面情绪的影响,怕她耽误学习,所以这才三番五次的对她进行开导和劝说。
到临近中考半月的时候,大哥甚至抽空到学校来看她,了解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而且会定期不定期地给她塞钱,让她买点营养的食品补补。
总之,在准备中考这段时间,大哥可谓尽职尽责,做了一个兄长所能做的全部,甚至更多,可谓嘘寒问暖,无微不至。当然,每次回家的时候,父亲也会对她的学习情况进行叮嘱,让她多注意身体、多休息之类的话,让她感受到一种浓浓的家庭温暖。
在郑少红为中考准备和忙碌的这段时间,郑少华的科研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经历第一周试验的屡次失败后,他的研究也逐渐步入正轨。后面的一个月时间里,他都严格按照正常的速度进行着,有条不紊,大量而反复的试验,以期能够达到技术上的要求。
这段时间,徐军偶尔会来实验室看看,了解他们试验的进展状态。看到郑少华很快便上了手,不禁令徐军感到欣慰和满意,并对他多次进行鼓励。
一开始,郑少华按照江涛最初给他指明的试验步骤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到了第二周的时候,他甚至比江涛给他指明的分组试验还多进行了几组,只为了增加对比,从而寻找到最佳的纸浆废液稀释剂掺量值。
当初,江涛给他指明的分组试验是按照掺量值的0.00%、0.25%、0.5%、0.75%、1.00%、1.25%等六组来进行的。可是,后来在试验的过程中,郑少华决定再将其进行均分,将其扩大到十二组,掺量值分别是0.00%、0.125%、0.25%、0.375%、0.5%、0.625%、0.75%、0.875%、1.00%、1.125%、1.25%、1.375%。
这样,通过多组对比试验,就能更加清晰、更加直观地找到那个最佳的掺量值,最大程度地达到精确,减少误差。
当郑少华产生这一想法时,曾经跟胡小军、江涛探讨过;可是,并没有得到他们的认可,他们觉得只需要做六组对比试验,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如果做十二组的话,就相当于增加了一倍的工作量,再加上大量的重复试验,至少得做好几百组试验,甚至更多,不是他们两三个人应付得过来的。所以,胡小军和江涛并没有采纳,仍旧按照之前的六组对比试验进行,即使重复操作,也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尽管遭到了两位同事的拒绝,郑少华还是决定就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进行,只因为他那种力求精确无误的科研精神,不允许他有任何的马虎和疏忽。
既然他已经想到了,并认为这种试验得出来的结果会更加精确,那么他就会毅然决然地坚持下去;即便工作量增加一倍,他也不在乎,大不了利用下班的时间来完成。所以,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郑少华的研究工作仍旧没有得到减轻,反而给自己增加了工作量,每晚仍旧得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有时,实在太晚,他就在实验室小睡一会儿,醒来后挑灯继续工作。
尽管工作量增加了一倍,每天要工作到很晚,但是,郑少华一点不觉得累,精神状态反而特别好,可能是他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方式,即便比别人多干一倍、两倍乃至三倍的工作,只要是他认为值得做的,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坚持到底,不会中途退缩,更加不会半途而废。
离规定的一个半月时间还剩一周的时候,郑少华的试验总算大功告成。
通过大量反复的试验,他不仅找到了最佳的纸浆废液稀释剂掺量值,还把这段时间做的试验绘制成了图形,让人可以通过图形一目了然地看到最佳的掺量值。
胡小军和江涛的试验也在还剩一周的时候完成了,他们同样绘制了实验图形,只不过他们的图形明显没有郑少华的精确。六组试验和十二组试验的分布图,凭肉眼来看,大致的变动轨迹不会有明显的差别;但是,如果要尽可能精确地显示水泥的流动时间随纸浆废液的掺量值的变动轨迹,当然是分布的点越多,越能得出精确无误的结论。
就这样,纸浆废液稀释剂小组的试验工作比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周就完成了。而郑少华所做的工作量是胡小军和江涛他们两人的总和。
当胡小军和江涛看了郑少华的试验结果后,都赞不绝口,对他勇气和精神大力称赞。胡小军和江涛他们两人的试验结果差不多,没有太大分歧,和郑少华的也差不多,只是没有郑少华的更加精确而已。
试验工作提前完成了,现在,就等待着领导来对他们的试验成果进行验收,从而确定最终的最佳纸浆废液掺量值,为接下来的生产试验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