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提到,关于董卓找袁绍商量废立皇帝,史料有不同记载,而这里隐含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在《三国志·袁绍传》的记载中。
董卓找袁绍商量废立皇帝,而袁绍的对策是踢皮球,说这事是国家大事,你最好去找我的叔父,当朝辅政大臣太傅袁隗去商量。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既然袁隗当时既是三公之一,又是何进死后唯一的辅政大臣,为什么董卓要废皇帝不先找袁隗商量而是去找袁绍商量?!
从这里我们不难推测,虽然袁隗是袁绍的叔父,而且官位更高,但是在当时,袁绍已经隐隐约约地成为了袁氏集团的第一把手,他的叔父、当朝太傅,其实已经和何进一样,成为了他手中的傀儡。
能把自己的叔父都架空了,不知道让我们该说是袁绍太厉害了,还是他太不懂得收敛,对此很难给出一个评价,我们先知道这个事实即可。
袁绍跑了,袁氏集团另外的一个干将,袁术,自然也不甘落后,史载“术畏卓之祸,出奔南阳。”
从袁绍和袁术逃跑的方向来看,也大有问题。
袁术跑的地方没有问题,河南南阳,那里是袁绍和袁术共同的老家,是袁氏故乡。
但是袁绍逃跑的位置就大有可疑,即河北冀州。
为什么袁绍在逃难的时候不回老家南阳而跑到冀州去呢?而袁术就能安安稳稳地回老家呢?
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因为袁绍是袁逢的庶子,而袁术则是袁逢的嫡子,袁绍如果跑回了自己的老家,就势必要与袁术在起兵前就开打,他也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河南老家是斗不过自己的好弟弟袁术的,于是连老家也不回了,跑到了冀州的一帮江湖朋友那里。
二袁兄弟跑了,西园八校尉群龙无首,基本也面临解散的历史结局。
我们来看一下西园八校尉的几位校尉长官是如何站队的。
前文提到的右校尉淳于琼,很简单,他是袁绍的小弟,二话不说跟着袁绍跑到冀州,算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还有一个人叫鲍鸿,是八校尉之一的屯骑校尉,这个人前面露过一次面,就是在讨伐边章、韩遂叛乱时,有流星坠落在叛军营中,边章、韩遂退军,有一个将军和董卓一起追击结果获全胜,这个人就是鲍鸿,既然他和董卓共事过,估计十有**被董卓收编了。
这时候我们的主角,曹操也要面临一个重大选择了。
董卓乱京,他的上司袁绍跑路,同事们有的跟着袁绍跑路,有的投奔了董卓,那么身为八校尉之一的曹操,他应当作何选择呢?!
对于曾有战功的曹操,董卓虽然谈不上久闻大名,但是还是知道有这么一号人物的,于是就出现了前文提到过的董卓想给曹操加个官,封他为“骁骑校尉”,把他收归自己麾下。
这就有点搞笑了,同样是校尉,董卓拉拢袁术封了后将军,拉拢他却只封了个骁骑校尉,袁术都没因为后将军之位投靠董卓,他一代枭雄曹操怎么可能被一个骁骑校尉就收买呢?!
而且曹操从心底里还是不大看得起董卓的,他不但看不起董卓,他连袁绍、袁术也没大看得起,于是他做了一个另外的选择:既不跟着袁绍、袁术混,也不跟着董卓混,他要回家自己单干。
很多人分析袁绍袁术失败的原因,我倒觉得,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兄弟不齐心。
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是有相同血脉的,都不能相容,我认为虽然一时半会看不出什么后果,但时间长久之后,会让天下之士寒心,因为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有点自私自利,因小利而不顾大义的嫌疑,其他人的逻辑很简单,你们连兄弟都容不下,怎么能容得下旁人呢?
所以纵然曹操和二袁没有宦官这一层的仇恨,他也不大可能去跟着二袁混。
有的人会拿出唐太宗李世民的事情来反驳我,认为兄弟不合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我只能说,在打天下的时候,李世民和他哥哥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至少表面上还是很相合的,他们兄弟之争那是在得了天下之后,而二袁还在逃跑的时候就不合,相比于李唐兄弟,他们差了十万八千里了。
在逃难的三个国之少年里,袁术的日子最好过,因为他毕竟是回到了老家。
袁术日子好过,命也好,因为他不仅是回到了老家,还得到了一员虎将,这个人也是鼎鼎大名了:江东猛虎孙坚。
在讨伐边章、韩遂叛乱之后,孙坚又因军功(具体的军功以后再说)被封为长沙太守,成了地方的军政长官。
孙坚大概知道自己的号召力不够,他就做了一件事,杀了当时的南阳太守张咨,带兵投奔袁术。
有了孙坚这样的猛人相助,袁术很快在南阳站稳脚跟。
而这个时候,三国时另外一个豪杰、荆州刘表因为某种原因,上书请封袁术为南阳太守,至此,袁术也成为了地方长官,算是名正言顺地有了自己的地盘。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董卓在明知袁术不跟他合作、逃跑到南阳之后还让他做南阳太守呢?这不是养虎遗患吗?
要知道,这个时候董卓可是掌握着皇帝的,他如果不批准,那么袁术就做不了南阳太守,没有官职,就没有那么容易成事。
事实上不仅袁术得到了官职,很多反对董卓的豪杰都得到了官职。
我的分析是,董卓这人不仅直率,而且很大方,董卓压根就没想过一个人独占天下,他的原则大概是你们在地方上随便搞,只要不来抢占我的地盘威胁我的地位即可。
可以说,董卓掌朝,也是促成汉末军阀林立的直接原因,因为他不但自己圈地,还纵容其他的军阀圈地割据。
但是董卓错了,当袁绍、袁术这些豪杰羽翼丰满时,他们是不会放过董卓这个宿敌的。
袁术自己站稳了脚跟,也没忘了他的老伙伴孙坚,又上表让职坚做了豫州刺史,又实现了人生的又一次飞跃,让孙坚也真正成为汉末大豪。
人们一直对袁术评价颇低,认为他在汉末第一个妄称帝位是找死,而且《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著名的“煮酒论英雄”中说:“(袁术)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那是相当难听,可是历史上的袁术真有如此不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