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孙坚封侯:江东猛虎亮剑

目录:阳谋三国| 作者:吴越贱客| 类别:历史军事

    我们前文说过,黄巾起义虽然在东汉末年影响巨大且深远,但都没有直接改变曹操和董卓的命运。

    最终改变他们命运的却是边章、韩遂叛.乱.

    这件事情对孙坚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边章、韩遂起事,孙坚就算摆脱了让他非常难堪的副县长职位,估计还是很难功成名就。

    但是在黄巾起义的同一年公元184年,边章、韩遂在凉州起事,如前文所述,朝廷派去的第一拨平乱将领其实是皇甫嵩和董卓,而在平定黄巾军中大显风头的皇甫嵩在第一次对付边章、韩遂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旗开得胜,这样一直到了公元186年,朝廷又撤了皇甫嵩的主将之职,派来了那个买官的司空张温做主将。

    由于孙坚在平定黄巾起义的时候和朝廷名将车骑将军朱儁拉上关系,所以张温在出征之前,便又上表请孙坚担任参军的职位。

    如果说上一次朱儁出征黄巾军前请孙坚还有老乡之谊,那么张温这次出征边章、韩遂前请孙坚做参军,便对孙坚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标志着他已经从一个副县长成功进入了洛阳官场那些大人物的视线,彻底实现了人生的质的飞跃。

    也就是在这次出征的过程中,发生了董卓和孙坚的第一次冲突,即上文叙述过的孙坚劝张温杀董卓一事。

    这也是孙坚的一次豪赌,如果他赌对了,那么他就可以连参军的位置也摆脱,直接接管董卓的部队成为将军级军官。

    但是他赌错了,张温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这样一直到了中平五年,也就是公元188年,因为张温和董卓在对阵边章、韩遂时吃了大亏,于是朝廷便召回张温,重新派帝国第一军人皇甫嵩去接任主将对付边章、韩遂。

    大概在同一时间,孙坚和张温一起回到朝廷。

    虽然作为参军,孙坚虽然给副将周慎出了个断边章、韩遂粮道的主意,但是没有被采用,所以也很难说有什么战功,但是毕竟上了前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再加上又搭上了三公之一张温这条线,朝中有人好做官,回到洛阳朝廷之后,孙坚没有回去继续当副县长,而是被封做议郎的官职。

    议郎这个官位,曹操也做过,但是我们要说一句,曹操做议郎的时间相当早,大概是二十几岁就当上了,那时候他还没有参与平定黄巾起义上战场。

    也就是说,曹操在当议郎的时候,孙坚还在当副县长。

    但是没有办法,虽然孙坚更早表现出军事才能,但是抵不住曹操后台硬,人家有个三公的老爸,虽然是买来的。

    我查了一下,议郎这个官属于郎官的一种。秦朝时就开始设置。西汉也沿用了下来,秩为比六百石,与中郎相同,高于侍郎、郎中。东汉时议郎允许参预朝政。

    一句话,议郎这个官虽然品阶不算太高,但是官小权力大,已经能参与朝廷决策和讨论,是名正言顺的朝廷大臣国家大员了。

    而且还要注意一点,议郎一般是文官出任,像孙坚这样一直打仗上来的职业军人,能担任议郎,对他下面的发展大有好处,因为从现在开始,他开始具有文官身份了。

    从一个连父亲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有可能是瓜农儿子的乡村少年,到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副县长,再到参与平定黄巾起义、边章、韩遂叛.乱,最终成为东汉朝廷的议郎,国家大臣。

    走到这一步,孙坚才是真正的白手起家,而他现在,也算是真正地修成正果了,虽然他付出了常人想不到也做不到的血的代价。

    当然,像孙坚这样又能打仗又懂兵法的人是不会在议郎这个不上不下的职位上干太久的。

    在公元187年,湖南长沙爆发了区星领导的叛.乱,大概由于东汉朝廷已经彻底失去人心了,区星居然一下子也召集了数万人马,不过这个区星和会稽的那个许昌(一说昭)差一点,人家自称阳明皇帝,他只敢自称将军。

    事情出来了就要派官兵去平乱,这次朝廷派去的人正是孙坚,而孙坚这次出兵的官衔是秩两千石的长沙太守。

    发达了,真正发达了!

    我们前文说过,在关东十三路诸侯会盟讨董的时候,一般的官职也就是刺史和太守,当时诸侯盟主袁绍虽然自称车骑将军,但实职也不过就是个渤海太守。

    一句话,能做到二千石的太守职位,这就相当于一省之长,那是实打实的地方高官,一方诸侯。

    从现在开始,曾经的副县长孙坚才终于具备中原逐鹿的实力,可以开始与天下英雄争锋了。

    而且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为什么这次长沙贼区星起事,朝廷要派孙坚去,这条人事任命背后隐藏了什么?

    同董卓在关键时刻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相同,这次孙坚出任长沙太守,至少可以证明,孙坚在东汉朝廷里已经站稳了脚跟,或者说,虽然孙坚此时的名望还不如皇甫嵩、朱儁甚至董卓,但是也已经是朝廷名将了。

    而孙坚第一次成为郡一级最高行政军事长官,那也是踌躇满志,一到长沙,便亲率将士,布置平乱方略,不知道是孙坚太猛了还是区星太次了,才不到一个月之间,区星就被孙坚给讨平了,于是孙坚名声大振。

    当时在长沙郡邻境,还有周朝在零陵起兵,郭石在桂阳起兵,和区星首尾呼应。

    当孙坚把区星之乱平定之后,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孙坚此时只是长沙太守,理论上来讲他只负责长沙郡的治安,那么对于零陵郡和桂阳郡的叛军,他要不要出兵平定呢?

    如果不出兵,这在情理之中,换了一般人,都不会去管职权范围外的事情,但是他不出兵可能导致周朝和郭石把事情闹得更大。

    如果出兵,对平乱有好处,但是有可能侵犯到零陵郡和桂阳郡太守的权威。

    或许这件事对于一般人还要考虑下,但是对于孙坚这样正愁没仗可打的猛人,那是压根都不用考虑的事情。

    于是孙坚二话不说,便越境出兵把周朝和郭石之乱打平,史称“三郡肃然。”

    孙坚此举也算是为安定湖南地区、保障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杰出贡献。

    事实上不仅是湖南地区孙坚出兵越境了,就连现在江西境内的宜春县,孙坚也曾经出兵。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有一个人叫陆康,担任江西庐江太守,而陆康有一个侄子在宜春担任县令的职位,被叛军攻打。这个人对付不了叛军,听说孙坚打仗厉害,就派使者来孙坚处求救。

    孙坚本来就爱打仗,一听消息,马上点兵出发。

    这时候他的主簿就建议不要出兵,毕竟越境出兵不是什么好事,就算打赢了,如果被人污陷越权作战,是有可能被朝廷治罪的。

    这时候孙坚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我没有什么文采品德,主要就靠打伏立功,我现在出兵讨贼,是为了保全邻境,就算因此被朝廷治罪,也对得起天下之人!”于是继续出兵,而叛军听到孙坚兵锋所至,连仗也不敢打就逃跑了。

    军功显赫,再加上朝廷有人,于是孙坚顺利被封为乌程侯。

    发达了,再次发达了!!!

    我这样说或者有人觉得小题大作,但是我要说,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王朝,除了是皇室宗亲,能封侯是很难的。

    尤其在汉朝,汉高祖刘邦就定下“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的说法,再联想到飞将军李广都终生未能封侯,成为一大憾事,我们就知道想封个侯有多难了。

    而且封侯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世袭。

    我们说,哪怕你就是做到三公、宰相,如果你没有封侯,只要老子一死,儿孙照样从头再来,所以明朝张居正做到摄政,他一死照样家都被抄了。

    但是封侯不同,只要被封了侯有了爵位,那就是真真正正的贵族了。

    联想到孙坚死后,孙策能迅速起来占领江东,虽然我们承认孙策的英明神武,但是如果不是他世袭了孙坚的“乌程侯”,估计袁术都不知道孙策是哪棵葱。

    同时,因为在历朝历代,非有功不得封侯,所以封侯的人大多是皇室宗亲,一般外姓之人被封侯之后,就享有部分皇室贵族的权利了。

    正因为封侯是如此珍贵,所以在整个封建王朝,为官封侯都是历代读书人的最大梦想,一直到唐朝时,还有诗人李贺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梦想的意思就是一般来说只能在梦里实现,悠悠千古,又有几个无名少年能凭一已之力做到封侯呢?

    而孙坚做到了。

    孙坚的父亲没有名字,还有可能只是个瓜农。

    他曾经因为门第不高而差点娶不上老婆。

    但是现在他不但官居长沙太守,还被封为乌程侯。

    单凭这一点,孙坚再次无愧于“江东猛虎”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