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官渡之战的关系,很多人觉得曹操和袁绍就是一对生死冤家。
我在前文说过,曹操一生之中最大的敌人,可能不是赤壁之战时的孙权和刘备,而是袁绍。
可是对袁绍而言,我倒觉得一直到官渡之战,袁绍还没怎么把曹操放在眼里。
在袁绍一生之中,他最大的敌人有五个:袁术、何进、董卓、公孙瓒和曹操。
如果让我来作一个排序的话,我认为,在这五个人之中,袁绍的第一号大敌,应该不是曹操,而是公孙瓒。
公孙瓒以下,曹操可以算他的第二号大敌;
然后是第三号袁术;
第四号董卓;
排第五的,我认为应该是最后一个何进。
(注:以上排名仅代表个人意见,聊作参考)
公孙瓒之所以成为袁绍第一号大敌,是因为,大概从公元191年开始,一直到公元199年公孙瓒战死,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公孙瓒成了袁绍霸业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虽然他在和袁绍的战争之中败多胜少,但是却给袁绍制造了极大的麻烦,让袁绍十分头痛,而且也正是在袁绍与公孙瓒相持的过程之中,曹操得以在黄河以南大展手脚,荡平袁术、陶谦、刘备、吕布都势力,最终形成气候。
如果没有公孙瓒,也许袁绍能更早地统一冀州幽州,如果早些对曹操下手,天下大势,还真的很难讲。
曹操排袁绍第二号大敌,是因为他终结了袁绍的霸业。
袁术之所以排第三号,是因为他虽然一直都在和袁绍作对,但对袁绍一直没有形成实质性威胁;
董卓排第四,是因为董卓虽然将袁绍赶出洛阳和东汉政治中心,但是董卓的目光一直停留在长安,并没有全力介入中原的争夺,虽然他安插了刘表和公孙度,但是这两人同样都是以自保为第一要务;
而何进排第五,是因为他完全不是袁绍的对手,刚开始就被袁绍架空了。
既然公孙瓒能成为袁绍的第一号大敌,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来对他多一些了解。
公孙瓒,字伯珪,汉族,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
我们说过,姓公孙的祖上肯定是贵族,前面公孙度的父亲公孙延阔到连官都不愿意当,而这个公孙延还要更胜一筹。
但是《后汉书·公孙瓒列传》的记载又有些奇怪:(公孙瓒)家世二千石。瓚以母贱,遂为郡小吏。
“家世二千石”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说唐以后三品代表了国家高级官员,那么汉朝的“二千石”也差不多就是朝廷高级官员。
这个高级官员和我们一般所说的“高官”不同,因为唐朝的三品官和汉朝的“二千石”级别的官员,是已经进入了朝廷视线,在朝廷则是显官,而到了地方至少也是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级别。
像前文我们所说的刺史、州牧、太守,还有司隶校尉,都是秩两千石的高官。
这个公孙瓒竟然“家世二千石”,基本上祖父辈都是省部级的高官,不可谓不显赫。
但是和刘虞、刘表、刘焉这些大豪类似,公孙瓒的父亲也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
个中原因,大概是因为汉末战乱,像公孙瓒这种战败的英雄资料比较少,要么就是公孙瓒家一直都是在地方上做官,势力没能达到中央的高度,所以名人比较少。
而且上面我引用的记载里,还有很奇怪的一句“瓚以母贱,遂为郡小吏。”
这一句话相当奇怪。
因为《后汉书》的记载透露了一个很奇特的信息给我们。
一般来说,古代的女子一向讲究“妻凭夫贵、母凭子贵”,就是地位再低下,只要被二千石级别的高官娶了回去,那也是省长夫人,怎么还会地位低下,甚至影响到公孙瓒的前途呢?
这里面可以有两种推测。
第一,公孙瓒的老家在辽西,这里已经是东汉帝国的边疆地带,接近朝鲜、乌桓等少数民族区域,可能这里还有一些母系氏族遗风,婚姻关系中还比较看重母亲的出身和地位;
第二,公孙瓒和袁绍一样,是庶子,或者,是私生子。
针对这两种推测,我认为,第二种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辽西再边远,可公孙瓒的祖父亲如果是省长级高官,也必然会受到汉文化影响,而且现在的资料还显示,公孙瓒明明就是汉人,所以第一种情况就算是有,影响也很低微。
这样一来,公孙瓒是庶子的可能性几乎达到80%以上。
既然是庶子,在讲究以孝治国,宗法制度很受推崇的汉代,公孙瓒的前途就很悲惨,包括袁绍,庶子的身份都让他长期抬不起头来,更别说公孙瓒了。
但是奇人自有天相。
公孙瓒能够脱颖而出,是和公孙度遇到玄菟太守公孙琙一样,他也遇到了贵人:一个姓刘的太守。
当时公孙瓒因为母亲的关系,只在郡中当了一个小官。
但是公孙瓒因为仪表堂堂,颇具英雄气概,而且声音响如洪钟,生就一副好汉品格,这在尚武的辽西,自然颇受刘太守赏识。
和吕布早点居然做过主簿这样的文官类似,公孙瓒不仅高大威武,而且说话能言善辩做事井井有条,让刘太守是越看越喜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孙瓒。
历史真是惊人地类似,汉末的两公孙,公孙度是被公孙琙当成亲儿子帮娶了媳妇,而公孙瓒也毫不落后,干脆抱了太守的女儿,这下子,公孙瓒夫以妻贵,便成功进入了豪门的视线。
既然成了太守的乘龙快婿,自然要被送去深造。
这个没有留下名字的刘太守颇具有开放精神,大概是嫌辽西这个穷乡僻壤教育环境太差,便送孙公瓒“出郡留学”,送公孙瓒到缑氏山(今河南省偃师县境内)上跟随“平黄巾三剑客”之一的大佬卢植那里去学习经文。
卢植此人,前文讲过好多,也算是文武双全,闻名海内,是东汉顶尖级的大儒,公孙瓒能拜到卢植名下,可以说是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这个很简单,日后卢植随便到哪,别人不认识不要紧,只要张口就说,我是卢植的学生,那就和演小品的说是赵本山的关门弟子一样吃得开。
也就是在这里,公孙瓒遇到了刘备,或者说,是刘备遇到了公孙瓒,两个好汉惺惺相惜,从此,刘备搭上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条大船。
就像项羽不喜欢舞文弄墨一样,公孙瓒和刘备都不是读书的料,我估计他们师兄弟之间,谈经论道是胡扯,估计课间活动大多是摔跤比武。
就这样,公孙瓒在卢植处也没学到什么六韬五略,不知几年之后,又回到了辽西继续做他的郡吏。
当然,就像现在的“海龟”一样,公孙瓒哪怕什么都没学到,出去游历一番,其声望也比以前要牛多了。
有了太守大人的庇护,按说公孙瓒的人生,那前途将是一片光明,但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突然有一天,这位刘太守就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情犯了罪,要被抓到洛阳去接受审问。
我们说,同富贵的不算是真正的兄弟,而能共患难的,才算是纯爷们。
在刘太守落难的时候,公孙瓒压根就没有想到去另投他门。
在官场上,如果一个人明显没有了政治前途,你还跟着他,结果很有可能就是在这棵树上吊死,甚至还会像追随臧洪的那位陈容一样,会被牵扯进去一同被杀死,但是,对纯爷们公孙瓒来说,做出这样几乎是找死的选择,并不需要多少心理挣扎。
他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绝对会追随刘太守到底。
不仅仅如此,在刘太守被押送洛阳的路上,公孙瓒还亲自当刘太守的车夫,鞍前马后地伺候。
这位刘太守,估计当时犯的事情还很大,一直被发配到“日南”,这个日南,一看这两个字,就知道肯定是边疆,都到太阳南边了,你说有多远?!
事实上,这个日南,在我国古代,大概就是指现在越南境内。
一直发配到越南,我们说,刘太守这个人的政治前途,估计是再也没戏了。
从洛阳到越南,隔着十万八千里,这一去,就只比唐僧取经差一些了,千山万水之外,估计朝廷再也没有人会想起昔日的太守了,就算还有人想起,要召他回来,这一路跋山涉水,死在哪里都不知道。
如果说公孙瓒先前送刘太守到洛阳,还有些赌博的成分,那么当刘太守要被发送到越南的时候,真正考验他忠诚的时刻就到来了。
但是对他这样的“义士”来说,誓死追随刘太守、与他同生共死,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他同样没有犹豫,就做出了随刘太守去越南的决定。
不仅是这位刘太守生死堪忧,就连公孙瓒自己,其实也已经做好了死亡的准备。
在去越南之前,公孙瓒带着米肉酒粮,来到北芒山上(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遥祭先祖,祭文如下:
祖先啊,我以前是您们的子孙,可是现在,我已经成了刘太守的小.弟,现在我就要跟着刘太守去越南了,我听说越南那里有很多毒气毒虫,我这一去,估计是凶多吉少,以后怕是再也见不到祖先了,现在来和祖先们做个最后告别。
祭祀时公孙瓒跪伏在地涕泪俱下,但是祭祀完毕,公孙瓒却昂然而起,头也不回地离开,慷慨悲歌一至于此,让当时旁观的人无不为之落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