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帝的玩笑
上帝总是喜欢恶搞我们的青春,但我们却无法察觉他偷偷躲在幕后微笑的摸样。(www.duankan.o请记住我们的网址)
失去了一个孩子是痛苦的,但生活还得继续。
这种深深的痛苦让他们忽略了一件大事:1980年真正影响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大事件,便是在南方设立的“经济特区”。
同村另一个个体户“老广”——广来运来找李祥发,想和他一起去南方“见识,见识”。但是李祥发没有被“老广”能说会道的嘴打动,那个时候,他想着一件更重要的事:他要再生一个孩子。
1980年的计划生育还没有在乡镇一级得到广泛的普及,只念过三年小学的李祥发也没有后来那种广为流传的“少生孩子多种树”的意识,总之,唯一能抚平伤痛的办法就是再生一个。
没能最早的体会东南沿海的开放之风与培育一个未来的博士之间,到底孰轻孰重真是无法说清。更何况当时谁也不可能说清楚未来会发生什么。
“老广”后来果然去了广东,没人知道他在广东的两年到底做了什么,总之,从广东回来之后他显然一副“腰缠万贯”的样子,在省城最繁华的街道上租了一间店面,开起了当时省城里独一份的“广式点心店”,而接待“老广”的那位干部,正是后来差点成为李祥发亲家的雅言的爸爸,这都是后话。
命运总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而我们却浑然不觉。
按照后来那些专家总结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民营企业在发展中主要形成了四种典型的发展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三角洲模式”和“中关村模式”。李灵博后来在B总裁班研修的时候还曾经仔细对照过父辈的发展史,虽说远在西北腹地,但在他看来,那时候他们那样的企业走过来的路更像是专家所言的“温州模式”。
这种模式以浙江省温州地区的发展最具代表性,他们大多以家庭工业为主的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模式发端,进入新世纪,温州的民营企业呈现出了企业集群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但不幸的是,当温州的兄弟企业迎来了发展最好机遇的时候,李灵博家的企业却开始困难重重,当时他们并没有想到所谓的“集群效应”等等日后看来清晰易懂的、那些基于大环境的原因,却总以为是南方先进的管理水平造成的这种差异,为了这,大哥娶了位温州老婆,而自己请了一家号称实力雄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自己一夜之间失去权柄埋下了祸根。
只有时间能够告诉他们,这些选择其实都是错的。发展的快车不容他们退票,从上车的时候,轨迹就已经确定,无论他们怎样挣扎,都还是朝着既定的方向飞奔而去。
接下来的几年,日子平淡而快乐,李灵博最初的记忆就是自己在父母的小作坊里玩一只五彩斑斓的小皮球的时候,妈妈背上的妹妹总是伸手来要,哥哥已经上学去了,他也没能在小作坊里无忧无虑的玩上几年——他太安静了,像极了他的已经不再人世的二哥。
当时的小作坊里已经开始请一些身强力壮的同村人过来帮忙,除了要发工钱,还得管一顿像样的午餐。
李灵博静静的拍着球,看妈妈同男人们一起干那些跟金属管子打交道的、敲敲打打的活,然后,男人们点起一根烟蹲在作坊门口午休的时候,妈妈用一只极大的脸盆和面做饭,一会的功夫,再用这只大脸盆端出满满一盆粗细均匀、口感又很有嚼劲的面条——这是大家伙总结出来的经验,中午一定要结结实实吃这样一大碗实成的面条,才能有足够的体力干完下午的工作。
不仅国营工厂交过来的活越来越多,附近五里八乡的人也都听说他家的技术好,价钱又便宜,也愿意找他们家定做一些市场上难得买得到的劳动工具,或者是家里用得着的物件。()
很长一段时间李灵博都说不上自己家到底是干啥的,反正木匠、铁匠能干的活他家基本都干,不论别人定做个啥没见过的稀罕物件,他爸爸都会想办法给琢磨出来。一来二去的,李家也就在这附近小有名气了。
不过李灵博不喜欢这些木头疙瘩和铁疙瘩,他更喜欢“老广”,每次“老广”叔叔从省城回来的时候总是送给他家一大盒各种各样又好吃又好看的糕点,他羡慕死老广家的两个孩子了,老是幻想自己是他们家的孩子,以前村里不是有这样的事么?养了好几年的一个男孩子说是在医院里给抱错了,过了几天换回来一个一样大小的女儿,弄得全村人热热闹闹的议论了一整年。
他这样天天的幻想着,却不知道急坏了生意日见起色的父母。
似乎是从他学会走路的那天起,父母就总是觉得不对劲——李灵博总是颠颠的跑到院里的大树下,蹲在当年李灵宇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个位置上,一个人念念有词的用一根小树枝拨拉着脚下的泥土。
开始,忙碌的一家人谁也没有注意到这个举动,直到母亲因为安胎,不再去作坊里和男人们一起忙活的时候,她才突然发现小儿子这个独特的爱好。
不知道为什么,每当看到这个场面,她就心里一紧,背后一阵凉气。她默默的在院子里不知道烧了多少次纸钱,直到女儿出生的喜悦略略冲淡了内心深处的恐惧。
但很快,她又被不祥的预感所左右——这个孩子太像老二了,一点都不淘气,总是静静的玩自己的,而且跟老二一样瘦瘦小小的,越发显得头特别的大……她不敢再想下去,她希望自己的家庭不要这么倒霉,不要再摊上个病孩子。家里有点好吃的东西,她都给了这个不爱长个的老三。
好不容易熬到老三也长到了五岁,她终于受不了这种无形的压力,刚一开春,就带着老三挤上了去省城的长途车,说什么她也要弄清楚这孩子到底有没有啥会让他长不大的毛病。
检查的结果出乎意料,医生说这个孩子是先天性心脏病,好在病的并不太严重。如果及时开刀,是可以治好的。医生还说了很多很多,但是一来她本来就听不懂,二来此时的她也早就懵了——心脏病该是多大的病啊?怎么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得了这个要命的病?
李灵博并不知道这些,第一次来省城玩、第一次见到这么多的车和新鲜玩意,他高兴的不得了,平常很少兴奋的蹦蹦跳跳的他,此时却高兴的拉着妈妈的手,要看这、要买那。那是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那么多好看的颜色,在老家除了土房子就是穿着蓝色大外套的土黄色的人,城里人白白胖胖的,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真好看!
母亲木然的领着他,本来就不认路,再加上失魂落魄,找到“老广”家的蛋糕店的时候,天都快黑了,玻璃橱窗里闪烁着几只彩色的灯泡,让只有5岁的李灵博兴奋的尖叫了半天。母子两进了这间只有几平米的小店里,还没等吃惊的“老广”问他们怎么突然来了,她就扑簌簌的掉起泪来。
“老广”搬了张板凳让他们坐了,先喝口水,又给李灵博拿来一小块抹着奶油的蛋糕,歇了半天,这个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女人才费劲的说起了老三的病。
老三早就上后厨去看戴着白帽子的糕点师用彩色的奶油在点心上“作画”去了。“老广”回头看着孩子,半天才叹出口气来。三年前老二的样子的确和这个孩子的情况很像,难不成这个孩子也活不长?还没想出说什么才能劝劝这个可怜的女人,这个女人却出奇的平静了起来:“治!倾家荡产我们也得把孩子治好了!”
“老广”见多识广,但也被眼前这女人给镇住了,愣了一愣赶忙说:“我带你去找个电话,先跟孩子他爸商量商量,这么大的事,让老李上城里来吧?”
1983年的省城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找见电话的,“老广”来了这么久也没打过一次电话给村里,不过他知道这次的事可不一般,人命关天呢!
“老广”的蛋糕店租的是电力局的门面房,电力局的门房里就有一部电话,平常没少给看门的老大爷送点心之类的“小意思”,借个电话的薄面应该是有的。他一路小跑,想快一点跟大爷说好了,省得让老乡看见自己在省城办点小事也要求爷爷告***样子。
可老大爷没理会这个老给自己送点心吃的农村人的心思,反而一本正经的说:“按照规定,这个电话是不能借的,除非你找单位领导批个条。”说着,他还把手按在电话的听筒上,好像怕“老广”伸手去抢似的。
“老广”尴尬的看着身后正颠颠的赶过来的李家母子,不过好在他求人也求习惯了,并不觉得拉下脸来有多么困难:“那您说,得哪位领导批个条才有用啊?”
老头翻翻白眼,心想这吃饭的点儿,让他去打扰了谁这不也是给自己找麻烦吗?心里有点后悔,不就是个电话吗?非要拿把着,想难为一下眼前这个低三下四却又腰缠万贯的农村人,这下把自己给装进去了。想了半天,觉得沈主任脾气倒挺好,反正这些租了单位房子的人也确实归他管,想到这,他才从脸上的两个厚镜片后面抬起眼睛,说道:“这种事,怕是只能打扰沈主任了,你要是不急就再等等,这个时候,他们家准在吃饭呢。”
后半句“老广”根本没听见,心脏病呢!这可事关人命,谁说我不急了?
他回头看一眼李家母子,转身就往大院里面走去。沈家,他是很熟的,为了租到位于黄金地段的这间小店面,没少做沈主任的“工作”,不过今天来的仓促,居然空口白牙的来求人办事。
单位大院的楼房都长得差不多,天色渐暗,他一时之间有点恍惚,绕了几圈才找对地方。沈主任的夫人来开了门,见“老广”身后还跟着一个农村女人和一个小男孩,一时也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所以只把大门打开了一条缝,上下打量着门口的几个人。
“我,我找沈主任帮个忙,你看我们这来的,真不是时候……”说着,“老广”就涎着脸嘿嘿笑着,一副今天办不成事就不打算走的样子。
“老沈,快出来!”沈妻显然很不乐意,又奈何不得。
沈主任瘦小的脸出现的时候,李灵博悬着的心才落回肚子里,说老实话,城里的阿姨吓着他了。
“老广”从兜里掏出一包烟,抽出一支双手递过去,沈主任犹豫了一下,往屋里看了一眼,才说:“今天就不抽了吧,这么晚了,有什么急事吗?”
“还不是这个娃——哎,可不是我的,俺们一个村的……”他有点慌乱,没想好从哪说起,整理了一下思路才接着说:“娃身体不太好,这不专程上省城来检查一下吗,这个事情还真要命,医生说是先天性心脏病……”
他看到沈主任一惊,脸色大变,这才反应过来,赶紧补充:“不是借钱,绝不借钱!就是着急叫孩子他爹过来一趟,又找不到电话可以打……”
沈主任被这个大喘气的说法吓了一跳,一听只是要借个电话终于放下心来,他偏过头,目光绕过老广,看向孩子:“这么小的孩子,就得了这个病?哎!怪可怜的……孩子,你吃饭了没有?饿不饿?”
李灵博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怯生生的说了句:“不饿。”
沈主任回头冲屋里喊了句:“雅言,拿两个包子过来!”
一个小女孩应了一声,吧嗒、吧嗒的跑过来,手里捧着个绿色瓜皮花纹的搪瓷小碗,碗里装着两个热气腾腾的大包子。
“刚出锅的,好吃着呢!”沈主任笑着抓过包子,递到李灵博面前。
李灵博伸手刚要拿,沈主任却突然把包子拿了回去,又放在碗里:“烫,别烫着孩子。”
他说着,从女儿手里拿过那只漂亮的小碗,一起递给了门口那个素不相识的小男孩。
李灵博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手里这只漂亮的小碗上了,没注意到大人们说的客气话,也没注意到粉衣服的小女孩撅着嘴扭头回了屋里。
沈主任都没顾上再套件外衣,就带着三个人去了他办公室,李妈妈在电话里很简短的说了几句他的病情,他没在意,“生病了可以吃好吃的。”他高兴的啃着大包子,肉汁流在了衣襟上。
父亲来了之后并没有立刻安排李灵博住院开刀。
父亲是个谨慎的人,而且毕竟上过几年学,他仔仔细细的问了医生这个病到底咋回事,到底该怎么治,开刀会怎么样,不开刀又会怎么样——当然,最主要的是开这个刀要多少钱。
医生告诉他不用急着开刀,但开刀是唯一的办法。
一般来讲,开不开刀取决于畸形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像李灵博这样的中度畸形是可通过手术矫正的,并且预后较佳。如果已经产生严重肺动脉高压等合并症的话,情况就不好说了。
医生跟父母说的那些东西,李灵博大多数都听不懂,但他听见医生说孩子体质太弱,全身发育及营养状态都比较差,勉强手术反而会增加手术风险。不如先回家去,给孩子好好养养身子,过两年再来。
母亲心里很不踏实,只想尽快做了,毕竟二儿子在她怀里渐渐变冷的感觉至今还侵袭着她。但丈夫急了,呵斥了她几句,才让她渐渐的冷静了下来。
可以说这一次省城之行是李灵博的人生里难得的、甚至是最美好的旅行,尽管后来他去过世界各地旅行,但人生的第一次总是那样美好的印在心间。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都奔波在省城和家之间。
直到1985年,他才终于做了这个危险性极大的手术——至少在那个时候,在这个西部城市能做这样的手术还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他是幸运的,手术很成功,尽管还是不能做太过剧烈的运动,并且在成年之后也还出过问题,但在当时,手术之后那颗强大的心脏还是很让家人满足。
或许更幸运的是他生而逢时,5年前家里拮据到甚至不能去给二儿子确诊,而短短五年,父母不仅可以请最好的医生为他诊治,甚至他们家的小作坊里已经添置了好几件大型的机器,能够生产出更多“稀奇古怪”的产品。有了而这些,家里的条件自然也水涨船高,两间小平房换成了三间装修漂亮的大瓦房。
搬家的时候,他才把那只用了两年的“西瓜皮”小碗扔掉——从省城回来以后,他就一直用着这只承载着他美好回忆的小碗,直到摔豁了好几个疤。当然他并不知道命运有的时候真的是鬼才导演,日后谁都没有发现这对苦命鸳鸯早就有过这样亲近的交集。
对李家而言最不平凡的五年对这个国家里的每一个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从1980年至1985年的5年里,仅深圳一地就实际利用外资12.8亿元,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大数字,正是当时建成的一大批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工程,为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香港和国外商人纷纷涌进特区办厂、开公司,就像日后风靡一时的《外来妹》描写的一样,南方,成了国人、尤其是经商之人心目中的“圣地”。
南风自此一路北上,开放之势再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