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定策(1)
“伯约久候了。”刘禅笑意盈盈的扶起姜维道。
“陛下处四方贼中,当遣精兵扼守险要,召各军回援方为上策,切不可以身犯险!”姜维张口第一句便是直谏。
“哦?四方叛乱已平,伯约何出此言?”刘禅一心亲近姜维,这姜维却是语出惊人,对这莫大的喜事好似不以为意的样子。
“此次侥幸得胜,难保下次,请陛下慎重!”姜维语调不变道。
庆功宴刚刚结束,刘禅沉浸在大获全胜的喜悦之中,被姜维接连两句浇个透心凉,顿时心情不爽。朕打了胜仗你不来参加庆功宴也就罢了,也犯不上在朕兴致正浓时来说这种话。难道除了你姜维,别人就不会带兵打仗了么?怪不得在朝中被人排挤郁郁不得志,真是气死朕了。“伯约是说此次获胜不值一提么?”压着心头怒火,刘禅缓缓的说道。
似是知道刘禅心中所想,姜维摇了摇头道:“此番平乱陛下身犯三险,便是获胜亦不足取。”
“哼!何为三险?”刘禅怒哼一声怒气上涌,眼看便要发作。
姜维再次跪拜道:“敌情不明大军擅动,此一险也!试问陛下,贼军若是强大使各路人马陷于颓势,用何以救?”
“这……”刘禅很想开口辩驳,一时找不到理由。
“兵分数路已寡击众,此二险也!试问陛下,倘若各路战败而归,外无救援,陛下何以解围?”
“这……”刘禅想想,这姜维说的也是有道理,自己本来便是兵少,偏又分兵数路等同于削弱了自身的实力。
“不知扼守关隘拒敌于外,此三险也!敢问陛下,若贼众抢先攻占险要隔断内外之连,岂非人心惶惶,国内大乱?”
“啊……这话倒是……”蜀中险要极多,只须少数人马守住关隘,便可以保证成都不受叛军威胁。
“陛下万金之躯,若有危难当遣派精兵据守险要,集中各军防卫都城。臣等自当舍命回援,以助陛下。今幸得贼众固守不前,否则成都不过数千人马如何护得陛下周全。倘若陛下有所闪失,臣等万死难持其咎!”言及此处,姜维一头重重磕在地上。
刘禅被姜维连续责问头脑已然清醒,心中感慨这姜维果然是忠臣,满朝文武均无此见识啊。刘禅双手握着姜维的手,将其扶起道:“闻伯约之言,胜读万卷书,朕实在羞愧啊!”
姜维接着道:“陛下身系大汉江山社稷,实不可以身涉险。”
朝中众人并非是无人思虑到姜维之言,只是人微言轻,一切事由都有朝中大佬们决定而已。并非是刘禅等人的策略不对,只是没有顾及到自身的安危。姜维戎马半生,又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用兵小心谨慎,所以凡事先考虑安危。但做为国家的根本,刘禅也确实不应该把自己当做是普通人对待,确实应该小心处事才好。
好不容易来一次成都姜维也不愿意得罪刘禅,但是朝中的风气实在是轻浮。这次的叛军是因为和陈袛断了联系,才这么容易对付。陈袛若是没有被捕暗中操控各路叛军,陛下便会是自食苦果的下场了。
什么叫忠言逆耳刘禅今天算是真正的领略到了。虽然释怀,但心情还是不怎么好。一下子被姜维打回了现实,强国之路任重道远仍是遥不可及。
根据姜维的推测,魏国内的淮南之乱恐怕不会延续太久。接连两次大战,淮南军和吴军都居于下风。诸葛诞等人的韬略以及治军都没有司马昭老道。孙綝无心恋战,寿春人心不安,最迟年底便会有分晓。
魏国在淮南投入了中原地区大部分的军力和人力。吴国孙綝率领十多万吴兵入淮,荆州守将施绩也整顿人马,准备北上攻击襄阳响应孙綝的东路军。这样一来魏国想结束淮南的战斗便要与东吴做正面交锋,长安以东的地区因此不会再有可以支援陇西的魏军。这是蜀国最佳的北伐时机!
见姜维分析的条条是道,刘禅心里也在犹豫。自己的想法是稳抓内政,解决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把蜀国的国力尽快搞起来。姜维的提议十分诱人,假如真的能扩大版图,何尝不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此次出征人少不足以开疆辟土,人多则严重拖沓了国内的建设和发展。一时间难以抉择。
离宫已是人定之时,北伐的建议没有被采纳,此行却另有收获。姜维应允支持刘禅的新政,并亲自带兵往沓中屯田,积蓄力量。刘禅则许诺国力充沛之时,自己会不遗余力的支持姜维北伐。所谓不遗余力,指的便是到时会统一朝中文武的思想,坚定的支持北伐。以往困扰姜维的分兵,分权,后继无力等困难不复存在。姜维很是欢喜,半生戎马为人掣肘,眼下当今圣上给了承诺,这一诺绝非千金能比。
杨戏,樊建来到宫内恰巧与姜维相遇。突然见到姜维二人都是一惊,杨戏拱手道:“伯约别来无恙。”
“杨公久违了,维还未恭贺杨公晋升之喜。”姜维回礼道。
“前日才知杨公邀伯约回援,不想伯约行军如此之速。”一旁的樊建笑道。
姜维一笑而过道:“闻二公忙于陈许之事,许家名倾天下,尚需谨慎为之。”
“我与杨公正因此事入宫禀告陛下,改日去伯约府上一叙。”樊建和杨戏一天米食未进,才忙出头绪。
“维欲连夜出城返回汉中,二公请便。”姜维心情不错,拱手告辞。
杨戏和樊建还礼之后匆匆入宫。望着二人背影,姜维心中叹道:“新政推行绝非易事,望二公辅佐陛下早日富国强民,尝丞相夙愿!”姜维对二人背影深深一拜,头也不回的大步离开。
次日早朝之上,征西大将军宗预以年老多病请辞。宗预字德艳,是老字号的朝臣。当初跟随张飞入蜀,现在以征西大将军督永安,负责蜀国东线防御。刘禅也不勉强,于是升宗预为镇军大将军,留在成都养老。其他众人也有封赏,光禄勋诸葛瞻加侍中,军师将军之职;广汉太守张微加破虏将军;龚衡也是推辞封赏在家养老,于是封其二子皆为裨将军;胡济与龚衡情况相同,子嗣也被封为裨将军。汉嘉太守董匡,益州书佐王长文,阆中令王化等人平乱有功,也都给予了提拔。
诸葛瞻上书为张瑛,张雄兄弟请功,张家兄弟是张嶷的儿子。张嶷在南中地区生活了十五年,对蛮夷非常之好。等到张嶷战死之后,南中的百姓无不悲泣,自发的为张嶷立庙年年祭祀。张瑛,张雄也跟随父亲在南中生活十多年,不少蛮夷的首领都是认识二人。诸葛瞻看似简单的带了几名随从去说服蛮夷,实际上借此掩盖张家兄弟的身份。说服蛮夷各族首领,多半是这兄弟二人的功劳。
张嶷在三年前随姜维出征,临阵殒命。张氏兄弟守孝未满三年,所以没有实质的官职,只是继承了张嶷的爵位。诸葛瞻素与张嶷有所往来,是忘年之交。族兄诸葛恪在东吴掌权之时,张嶷便写信给诸葛瞻说:“孙权刚刚去世,吴国根基不稳。诸葛恪身为辅政大臣不应该这个时候急功近利,离开吴主去攻打魏国。如果失败了,国内嫉妒他的人是不会放过他的。”后来果然和张嶷预料的一样,诸葛恪失败后回国被害。这次为了平乱,诸葛瞻暗中邀请张瑛,张雄相助。二人继承了其父的风范,以国事为重,参与了诸葛瞻的计划。因此诸葛瞻感激万分,上书为二人请功。
于是刘禅命人传张瑛,张雄上殿。这兄弟俩身材样貌都很平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副大众脸。刘禅并看不出什么特殊之处,见二人言谈也是平常心中难免失望。没想到的是二人竟然拒绝了刘禅的封赏,要求回家为父亲守孝,期满后再为国家效力。群臣对此都是赞不绝口,为人孝顺是衡量这个时代人品的重要指标。刘禅也觉得二人有心,也不为难,赏赐了金银作为补偿。
宗预辞官养老,蜀国东线的防御需要一名总指挥。刘禅和众人商议一番,以庲降都督阎宇代替宗预为永安督。原庲降副贰都督霍弋,在此期间安抚有方,升为庲降都督治理南中。
杨戏和樊建马不停蹄的忙碌于审案。各路大军押解回来的战俘大都是直接参与者,也有许,陈两家的人混在其中,更多的是蛮夷。这一下又是五六百人的口供,杨戏年逾古稀,身体开始有些吃不消,完全依靠一股精神强撑着。樊建几次劝诫都是无效,对两家的定罪事关蜀汉国运的发展。日后若有哪家找出了案中的疏忽之处,世家豪族必然会奋然而起,掀起滔天巨浪。
现在的沉默只是因为刘禅近来过于强势,手段残酷杀虐甚重。世家争的不是一时荣辱,而是万世相传。现在服膺于刘禅的统治,不代表日后会是相同的态度。皇权和士族的矛盾永远存在着。杨戏不好和樊建明说,只是替刘禅担心,所以强撑着身体也要把这案断的让人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