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南风不竞,庄子老子

目录:天马行空四部曲| 作者:龍吟月| 类别:历史军事

    南风不竞驰来北马多骄气,歌到南风尽死声

    居住在六出飘霙的不世狂人,性格极端,有著偏执的思维与特立独行的作风,绝不容许旁人染指自己的所有物。

    因对禳命女的爱,而欲解开石化,却在恢復后遭到无情拒绝;為得到禳命女的认同,开始了一连串的动作。

    一个令世人讨厌的傢伙,对爱的执著而伤害了许多无辜,也将自己搞的遍体鳞伤。看他对爱无怨无悔的付出,最后世人竟然被他的痴给感动了,进而喜欢上他。

    「如何停止?怎能停止?爱早已如火燎原,教我如何收拾?」简单几个字,道尽了他的一生。如今停止了,是解脱呢?还是心有所不甘?

    為情奔波,来去緇尘,当时错看春情落处,如今繁华无主,空岁追逐,换得一场徒劳。大雪没身,南风不竞此名,还有谁惦念?

    「為爱成狂,因痴而亡」至死还被误為小人,真让人為他万般不捨。

    其武学─神毁之象、神变之景、神杀之撼。兵器─翎羽剑。所有物─神之卷。

    说好了一起走,风雨相伴不回头,爱你我愿意去等候,哪怕再过几年秋。為爱情孤军奋斗,拋开世俗的信守,相信真爱天长地久,到最后却一无所有。

    寂寞注定没结果还许下承诺,深深陷入感情漩涡,為爱情孤军奋斗拋开世俗的信守,相信真爱天长地久到最后却一无所有。

    优蓝歷境:昨夜无梦,清晨时候,风来敲窗,唤我醒来,我便提早思念你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代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一说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园吏。

    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為「老庄」。

    他也被称為蒙吏、蒙庄和蒙叟。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詔封庄周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為南华经。

    世以「老庄」并称,庄子和老子都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思想是承继於老子。相同点主要在「道法自然」的观点中,庄子说「天有大美而不言是故至人无為,大圣不作,观於天地之谓也。」

    还有就是无為、反对战争等观点。在养生观点上。虽然老庄都谈养生,但庄子更為重视,《让王》中有「两臂重於天下」。

    但老庄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法家的韩非援引《老子》。而庄子拋弃了法家援引老子思想中讲权术的一面。章太炎的《论诸子学》中有「其术似与老子相同,其心乃於老子绝异。

    故《天下篇》歷叙诸家,己与关尹、老聃裂分為二。其褒之以『至极』,尊之以『博大真人』者,以其自然之说。為己所取法也。其裂分為二者,不欲以老子之权术自污也。」

    庄子认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麼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於世界之中。

    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裡「无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

    这种状态,也被称為「无待」。意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拋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慾望,「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為一般人很虚偽,「人心险於山川,难於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攖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為盗,日中穴阫。」

    流沙河认為,庄子的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

    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何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

    无為在《庄子》中经常出现,庄子认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為。但无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為是「偽」或是「人為」的意思。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蘄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於耳,心止於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庄子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归纳為以道為实体的体论、「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并由此引发出其独有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和相对主义诡辩倾向。

    这种於自然的人性论与伦理观,為后世的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可能性。

    庄子的哲学提倡破除「肉身我」与「认知我」,追求超然物外的审美态度,於事於物不著痕迹。

    在庄子哲学中,「道」是宇宙的体,是一个无限的概念。由「道」而產生了天地万物,「道」身是万物之源。

    「夫道有情有信,无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人如果得 「道」,即获得了无限和自由。

    庄子「道通為一」的思想和近代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的哲学思想在把宇宙看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种看法比起牛顿把宇宙看成像弹球撞击那样的机械论思想,显然是更近於二十世纪的科学。

    老子认為「道可道非常道」。庄子也认為道不可言。但道不可言,又不得不言,所以庄子採用的是「巵言」的方法,「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

    这种方式让庄子的思想像水一般,不会惧怕后人的肢解。同时让他的观点不会被歷史湮没。不同的时期拜读,会得更新的意义。

    庄周梦蝶、混沌开窍、庖丁解牛、惠施相梁、螳螂捕蝉等都是其出色的寓言。庄子的字。堪称中国学史上的一宛奇葩,将先秦散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相对老子而言,庄子的思想倾向於对艺术及自由的追求。从庄周梦蝶、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等事情可见。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説后被庄周、杨朱等人发展。

    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於礼的问题,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

    早期的道士认為老子是太清神之下。唐武宗时,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曾担任「守藏史」),一是老莱子。确切出生地不详。但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老子后西出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求留,按老子意,他是不想留任何字的。但经不住尹喜的劝说,终於在函关住了些日子,认真总结自己的思想,留下五千言著作现称《道德经》)倒骑青牛而去。

    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部流传两千多年的《道德经》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据统计,道德经是仅次於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道德经》被翻译為多国字。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於吾人生命上主张自然,讲究致虚极,守静篤、不与人争的修持。

    政治上,老子主张的无為而治和现代共识主动性同出一辙。老子有一段话常被视為对為政者的箴言:「天之道,损有餘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飢,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宗教概念上,当时最崇高的信仰為天;故天基上為「意识天」,但老子将之破除,将天化成「自然天」。於《道德经》原中,可见得老子对天的看法是自然无為。

    於现存通俗中第五章首行即曰:「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此处之不仁,并非无仁心,而是指无心而為,亦如中的曾提及的「為而不恃」、「长而不宰」為相同意涵,故其实老子当时的诸多论述是為破除神鬼论,而非后人将其奉之為神之观念。

    总体而言,老子之思想并非消极、裹足不前的,而是正面积极的要求吾人顺应自我之心性,发挥自我之能事,他就要人「為」但是是「无心而為」不执著於功名利禄,发挥自我之能动性,让人拥有最大的自主性去发挥自我生命之所长。

    《汉书、艺志》谓:「道家者流,盖出於史官,歷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為,以因循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后,故能為万物主。」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

    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為一,视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

    其道教尊称名称為「道德天尊」,俗曰「太上老君」,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