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菘的态度异常的爽朗,没有犹豫,就答应拿出来一百万两白银,至于苏天成说到的,三年之后归还,朱由菘倒不是很着急。
福王的富裕,在朝廷里面是比较出名的,可尽管富裕,拿出来一百万两银子,也不是小事情,朱由菘如此的支持,苏天成还是很高兴的。
朱审烜封地在山西太原,福王的封地在河南府洛阳,两地距离陕西都不远,所以说,朱审烜和朱由菘表态之后,苏天成立刻派出江宁营精锐将士,赶赴太原和洛阳,押解黄金,因为白银不好携带,折算成黄金,就是十万两,体积不大,也不会引人注目。
朱审烜和朱由菘两人,共同去给秦王、瑞王和韩王做工作去了,秦王在西安府,瑞王在汉中府,韩王在平凉府,汉中府和平凉府都不是很安全,所以说,苏天成派出五千江宁营将士,而且是亲兵营和斥候营的将士,沿路护送,带队的是斥候营卫指挥使刘铁汉。
一路上流寇的影子都看不见。
五天之后,朱审烜和朱由菘带回来了十五万两黄金。
筹集银子如此的顺利,令苏天成大为高兴。
最为困难的事情解决了。
分配的方案,早就明确了,陕西所辖的八个知府衙门,没有衙门拨付三十万两白银,这些白银分为两个部分,其中的二十万两,用于解决种子和耕地的问题,包括救济百姓,剩余的十万两白银,用于解决官府的困难,剩余的银子作为储备金,巡抚衙门掌握。随时救济地方。
银子肯定是不够的,知府衙门下辖的县很多,但巡抚衙门不可能完全解决,府州县自己也要想办法,至于说想什么办法,每个人都长着脑袋。总是要想办法的。
江宁营一分为三,西安府驻扎三万余人,汉中府驻扎两万人,凤翔府驻扎一万人。
江宁营的职责也是很明确的,驻扎在西安府的将士,具体负责延安府、庆阳府、临洮府的安全护卫事宜,驻扎在凤翔府的江宁营将士,负责平凉府、巩昌府的安全护卫,驻扎在汉中府的江宁营将士。仅仅负责汉中府的安全护卫事宜。
洪承畴驻扎在西安府,全面负责,孙传庭驻扎在汉中府,毕懋康驻扎在凤翔府。
办理好这些事情,已经到了十一月上旬了。
第一步顺利走好了,接下来,就是关键的改革了。
驻扎在陕西的卫所部队,也是不少的。大部分都是由都指挥使司管辖的,这些卫所军士的战斗力。是在是令人不能够恭维,除开驻扎在边关的边军,承担的任务不同,面前有着一些战斗力,其余的卫所,名存实亡。卫所的军官,就是在混日子,依靠着吃空饷维持生机。
陕西的卫所,臭名昭著,这里的卫所军士。逃亡的情况,非常普遍,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流寇的精锐力量,大部分都是原来陕西卫所的军士,军士哗变之后,大都投靠了流寇,壮大了流寇的实力,也令朝廷头疼不已。
苏天成来到陕西之后,第一步需要改革的就是卫所军队的事宜了。
裁撤卫所军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江宁营来到陕西之后,除开驻扎在边关的卫所军队,其余的都不需要了。
苏天成的想法,裁撤卫所之后,一些军士安排到府州县的巡检司,成为地方民团,重点是维持地方上面的治安,这部分军士的开支,府州县直接负责,剩余的军士,悉数回家种田,陕西严重缺乏劳动力,多年的征战,青壮不多了。
一直滞留在军营的三万投降的流寇,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教育的差不多了,这些人,也要遣散回家,都回去种田,如此能够最大限度弥补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这样的想法是很美好的,但执行起来,是凶险无比的。
军户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来的,延续了几百年,想要轻易的废除这样的制度,可能要冒着砍头的风险。
再说了,卫所的设立,虽然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但养活了一批军官,这些军官依靠着喝兵血、吃空饷富裕起来,已经成为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朝廷划拨给卫所的土地也是不少的,这些官田,也成为了卫所军官的主要收入来源。
如此的改革,稍微不注意,可能引发陕西最大的骚乱,要是陕西卫所的军官,都主动去投靠流寇,反对朝廷了,形成的影响,是致命的。
但这样的改革,必须要进行。
苏天成面临的最大两个难题,一是银子短缺的问题,目前已经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就是土地兼并的问题,这个问题更加的致命。
陕西的土地兼并,无非是两大块,一是士绅富户兼并的土地,其次就是官田了,包括卫所占据的耕地,统计的数据已经在苏天成的手里了。
陕西省卫所有些特殊,占据的耕地,与南方是完全不能够比较的,特别是靠近宁夏卫一带,以及靠近榆林卫一带,卫所占据的土地,是天文数字,附近府州县的所有耕地,几乎都属于都司和卫所,这种情况,在靠近边关的地方,是普遍的情况,这些地方,在明初的时候,主要是用来驻扎边军的,用于抵御蒙古的入侵,府州县也主要是为都司、卫所服务的。
这种体制,延续了几百年,到了万历年间,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了,朝廷曾经准备进行改革,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最终作罢了,加上这些地方,属于贫苦之地,粮食产量不高,也没有谁特别注意,慢慢的就拖到现在了。
陕西全省共有耕地六十四万顷,折合六千四百万亩,其中有官田二十一万顷,占据了耕地总是的三分之一了,真正的民田,不过三十万顷,不到二分之一,这是极其不正常的现象,放在南方,这样的耕地情况,府州县衙门早就崩溃了。
就算是在土地兼并最为严重的时候,南方的耕地,民田还是占据六成左右的,也就是说,六成左右的土地,承担了所有的田赋,就是如此,南方的百姓都感觉到赋税太重了。
可在陕西,民田数量,仅仅占据四成左右,也就是这四成左右的耕地,承担了所有的赋税,百姓头上的田赋,增加了一倍多。
考虑到陕西粮食产量不高,每亩耕地平均收割粮食,不过是1.2到1.4石,每亩少了南方一石以上,可以想象,这里的老百姓,承担的赋税有多重,不客气的说,就算是风调雨顺,老百姓也是举步维艰,更不要说遭遇灾荒了。
官府的态度一样值得玩味,官吏想到的就是盘剥百姓,不仅仅是正常的赋税,还在此基础上,征收了很多其他的赋税,比如说什么剿饷、练饷、战马税等等,上缴朝廷的赋税,收不起来关系不大,反正拖欠着,可加征的其他赋税,必须要收起来,不能够有丝毫的拖欠,因为这些银子,是官府和官吏的小金库。
贫穷是恶性循环,官府穷了,就在老百姓的身上盘剥,老百姓没有活路了,就起来造反,如此的情况下,陕西的情况越来越糟糕,几乎走进了死胡同了。
这也难怪陕西会有那么多的人造反。
这也难怪朝廷里面的官员,打死不愿意到陕西来。
苏天成必须要破除掉这个怪圈,破除的唯一办法,就是推翻原来的制度,另起炉灶,修修补补是没有丝毫作用的,投入再多的银子也没有效果。
几百年思想的积累,加之对历史情况的熟悉,令苏天成知道经济杆杠的作用,他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是要命的事情,特别是牵涉到权贵阶层的利益了,那更是难上加难,古往今来的改革,很多都是通过流血才能够推行或者是实施的。
在陕西省改革,看似简单,但将这样的事情放到整个大明来考虑,放到朝廷里面讨论,那就会掀起轩然大波,这牵动了权贵的利益,可能遭遇到疯狂的反扑。
苏天成第一次犹豫了。
他不想触动根本,想着通过大致温柔的手段,来发展经济,进而增强朝廷的实力,让大明朝变得强大起来,以前在府州县这样做,问题还不大,因为牵涉到的人不多,地方也不大,不会引起朝廷的特别注意,加之老百姓的日子好过了,朝廷也充实的府库,所以能够得到支持,能够得到大家的赞誉。
但在陕西省动手,地盘大了,形成的影响也不一般了,甚至有可能触动权贵的根本利益了,这样的时候,他就必须要考虑到影响了。
办法无非是两种,第一是通过募集银子的方式,制造表面的繁荣,甚至是放纵走私等等,来筹集到大量的银子,这样的局面,可以糊弄一时,大家皆大欢喜,这样的办法,不会触动到税的利益,但最终吃亏的,还是百姓,而且这种虚假的繁荣,造成的危害是长期的,甚至是致命的。
第二是进行改革,开始的时候,不需要那么的彻底,但最终的出路,还是要建立起来成熟的制度,用经济杆杠来撬动市场,也就是几百年之后的市场经济,要做到这一点,可能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
苏天成感觉到,自己陷入到两难的选择之中,究竟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做一个纯粹的政客,这个抉择,是很艰难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