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的敕书到了督师府,苏天成有些奇怪,朝廷着急征伐后金鞑子的事宜,这是很正常的,不要说朝廷,就连苏天成自身,一直都在思索这个问题了,可皇上没有再次下旨,而是通过兵部发来了敕书,这有些说不通,尽管兵部是可以代表朝廷的,但自己是内阁大臣,地位远在兵部之上,这样做显然不合适。
朱审烜接连写来了好几份的密信了,通过这些密信,苏天成掌握了京城里面的诸多情况,包括皇上的态度,从朱审烜的分析来说,京城的情况不是很好,因为迟迟没有对后金鞑子展开攻击,部分的朝廷官员有着很不好的看法,皇上也更加的猜忌了。
明末地方将领拥兵自重的情况,比较的普遍,形成这样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尽管说朝廷想到了很多的办法,但这种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北方遭遇多年的战火,卫所军队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加之江宁营的崛起,难以有哪个地方的将领能够拥兵自重了,这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但南方就不一样了。
从苏天成知道的情况来说,南方的情况已经有些复杂了,各种人物都开始粉墨登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是很有趣的,大概是朱由检不想江宁营一家独大,所以开始在南方扶持各种力量,想不到因为江宁营的节节胜利,南方普遍都比较稳定了,军队的发展也开始进入到正常的轨道,几年时间过去,逐渐壮大了,军士多了,至于说战斗力。还是未知数,没有实战的演练,谁也说不清楚。
南方力量的壮大,隐含的深意,就是要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的。
活动在南方的,主要还是五方面的势力。首先是南直隶的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史可法统领南京京营,南京京营的总兵力,接近五万人,南京京营的待遇是不错的,主要还是得益于市舶司的支持,通过苏天成的努力,位于南京的市舶司,已经是大明朝廷主要的税赋地点之一了。驻扎在南京的京营,自然能够得到一些收益,维持京营的运转。
其次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了,凤阳作为陪都,是朱元璋的诞生地,地位非同一般,驻扎凤阳的军队,总人数也超过三万人了。这些军士的待遇,一样是得到了保证的。作为大明的龙兴之地,没有谁敢于克扣凤阳驻军的军饷。
接下来就是驻守在武昌的左良玉了,左良玉到武昌的时间不长,以前一直都是驻扎在江西的,左良玉和贺人龙有些渊源,两人曾经在一起效力。后来贺人龙调到了江宁营,成为了江宁营的卫指挥使,左良玉曾经也谋生了这样的想法,可惜随着时局的发展,左良玉最终没有能够进入江宁营。而是被朝廷提拔为总兵,驻守在武昌府,左良玉手下拥有的军士,据说是最多的,超过二十万人了。
刘泽清驻扎在浙江,浙江曾经是戚家军扬名立万的地方,地理位置也是很重要的,加之靠近富庶的南直隶,和左良玉一样,刘泽清也被朝廷任命为总兵,首先统领的军士,据说超过了十万人。
最后就是驻扎在江西庐州的黄得功了,黄得功是在左良玉驻守武昌之后,进驻庐州的,身份同样是总兵,据传统领的军士,超过五万人了。
这里面还有一些细微的变化,才能够形成如今的局面,苏天成曾经在陕西进行了改革,废除了卫所军队,重点加强了地反上的治安力量,通过扩充巡检司的力量,来维护地方上的治安,不设立军队,这种改革的措施,初期是遭遇各地反对的,但经过改革之后的陕西,减轻了负担,发展的速度很快,故而苏天成这种改革的措施,也就没有谁议论了,有几次,朱由检甚至在早朝的时候,说到了这方面的事情,认为卫所军队的制度,的确要进行改革了。
遗憾的是,这样的改革,最终还是没有能够推行下去,但变通的改革措施却出现了,这种变通形式的改革,促使了地方上面拥兵自重情况的出现,譬如说左良玉等人,身为总兵,本来是应该要单独统领军队,不干预卫所军队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手里是没有多少军队的,除非是出现了重大的战事,他们才能够临时招募军士,可他们的做法不一样,他们到了地方之后,插手卫所军队的事宜,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整合卫所军队,抽调卫所军士到军营,壮大军队的力量。
这种做法,刚开始也遭遇到反对,特别是各地的卫指挥使,肯定是不同意的,但朝廷最终默许了这样的做法,这也是因为江宁营的成功,让朱由检和朝廷的大臣,认为分散的卫所军队制度,难以培养出来有战斗力的军队,只有集合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够培养出来有战斗力的军队。
通过这样的变革措施,驻扎在浙江、武昌和庐州的军队,迅速壮大起来,继而影响到了南直隶和凤阳,整个的南方,军队的分布情况,出现了重大的改变,卫所军队名存实亡,精干的军士悉数被抽调到军队之中去了。
苏天成也知道这样的情况,他认为出现这样的变化,是有利的,颇似几百年之后的大军区模式,地方上不需要驻扎那么多的军队,更不能分散驻扎,没有多少的战斗力,但南方出现这样的变化,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譬如说卫所占据的耕地,没有能够收回来,土地兼并的情况,更加的严重,军队集中之后,朝廷是不可能完全供养起来的,有限的军饷,不可能满足军队扩充的要求,也不可能练就出来精兵,所以这些负担,变相的加到老百姓的身上,让老百姓的负担更加的沉重,要不是南方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过于沉重的负担,早就令老百姓造反了。
有意思的是,南方出现这样的情况,朝廷还很是高兴,朱由检几次说到了南方军队的整合,仿佛这就是成绩。
南方五个方面军队的总人数,达到了四十余万,兵力的总和,远远超过江宁营了,甚至超过了江宁营与边军的总人数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傻子也知道是为什么。
对于这些军队,苏天成还是高度重视的。
史可法、马士英、左良玉、刘泽清和黄得功,在历史上,也算是著名的人物了,这些人之中,有名族英雄,也有败类,但穿越十多年之后,苏天成看清了这一切,他不再是求贤若渴的姿态,也不会轻易相信自身的历史知识了,任何的事情,都需要自身做出来分析之后,才有可能真正掌握情况的,所以,苏天成没有刻意去招募这些人。
史可法与马士英两人率领的军队,人数算是最少的,但恰恰是这两支军队,恐怕是最有战斗力的,南京京营与凤阳的京营,都是朝廷比较重视的,战斗力不可能太差,至于说左良玉等人统领的军队,既然是从卫所之中抽调的军士,那就说明,战斗力一般,甚至有可能是乌合之众。
皇上的圣旨之中,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些军队,这也是苏天成需要考虑的地方。
剿灭后金鞑子,江宁营和边军,肯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一旦征伐取得了胜利,就很有可能是矛盾爆发的时候,按照朱由检和朝廷的想法,到时候,伤痕累累的江宁营,不一定是南方军队的对手,就算是想着造反,也能够被轻易的剿灭。
当然,苏天成是不担心这方面的,经过了血与火历练的江宁营,到时候将变得更加的骁勇善战,普通的军队,哪里是江宁营的对手,不要说南方的四十万军队,就是百万军队,也不会有太大的威胁。
小心行的万年船,不管如何的乐观,苏天成都是要注意这些方面的情况的。
出现这样的情况,苏天成也感觉到可悲,一方面需要全力以赴去征伐后金鞑子,彻底的剿灭后金鞑子,另外一方面,还要担心背后的“自己人”,担心南方庞大的军队,这种征伐的模式,太少见了,很不正常。
可惜这就是苏天成面对的局势,不可能改变的局势。
当然,面对这样的局势,苏天成也不完全是坐视不理,驻扎在台湾的两万江宁营将士,是最大的后备军,其次还有福建的军队,通过熊子健的努力,福建泉州等地,已经招募了两万将士,这些将士,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江宁营,但从本质上面来说,也是江宁营的将士了,而且在福建驻扎有两万将士,占据了泉州这块地方,也就是令江宁营在南方有一块基地,不至于无立锥之地。
所有这些准备,与征伐后金鞑子没有关系,但又必须要做准备。
苏天成感觉到了无奈,他不想这样做,但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为了保全自身的命运,为了大明王朝的未来,他必须要狠心,必须要坦然面对今后面临的事情。(未完待续。。)